周俊梅
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而小學又正是打基礎的重要階段,會對今后的學習產(chǎn)生直接而重要的影響。因此,加強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讓學生愛上語文學習,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主要目標。然而,長期以來的語文教學一直是進行著教材知識點的機械傳授,將學生視為被動的接受者,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而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參與和自身的思考,這顯然并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更加關注語文教學改革。那么,新形勢下要如何開展語文教學?筆者現(xiàn)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淺談如下幾點見解。
一、轉變教師角色
教師在教學中究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這是教師所必須要考慮的重要問題。傳統(tǒng)教學中將教師塑造成傳道授業(yè)解惑的知識權威,高高在上,不容置疑,不容挑戰(zhàn)。教師只是將教材上現(xiàn)成的知識簡單而機械地傳遞給學生,整個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機械灌輸式教學,學生完全游戲離于教學之外,只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教師角色,才能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實施啟發(fā)式、探究式教學。
1.由教材的復制者轉變?yōu)榻滩牡拈_發(fā)者。以往,教師只是機械的照本宣科,教材上怎么寫就怎么講,完全以教材為中心,不敢越雷池半步,這是帶著教材走向學生的封閉教材觀。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我們的語文學習也不能只是局限于教材內,而是要將語文教學向寬廣的生活空間延伸,將學生帶入開放而寬廣的學習空間,實現(xiàn)以教材為中心的多種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重組,這樣才能實現(xiàn)新課改所倡導的帶領學生走進教材的開放教學。這自然就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再唯教材是從,而是要成為語文課程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者,立足教材,同時又要超越教材,以教材為中心向外輻射,實現(xiàn)多種教學資源的重新開發(fā)與整合,開發(fā)生本教學資源、校本教學資源。這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更加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才能換來學生主動而積極的學習,換來學生和諧而富有個性化的成長與發(fā)展。
2.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閷W習的誘導者。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信息的單向輸出者,學生是被動的信息輸入者,這是典型的滿堂灌、填鴨式教學,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與思維的機會,只是接受知識的容器。要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實施啟發(fā)探究式教學,就要讓教師從高高在上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的指導者與啟發(fā)者,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fā)下通過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來親歷知識形成全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促進學生素養(yǎng)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二、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
現(xiàn)代信息技術是科技時代的產(chǎn)物,是推進教育信息化、現(xiàn)代化的重要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變以往教學的枯燥與低效狀態(tài),將文字材料轉換成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更加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認知規(guī)律,自然能夠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引發(fā)學生豐富的想象、獨立的思考與積極的思維,從而使學生突破種種限制來走進文本,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對文本的全方位立體解讀。這正是激發(fā)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重要手段。為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增強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與形象性,引導學生展開快樂而主動的學習。
如識字是小學語文低段教學的重點,亦是難點。采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可以改變識字的低效狀態(tài)。在教學中,教師可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特殊的圖像處理功能,來為學生播放某個漢字的動畫演變過程。逼真的畫面、動態(tài)的畫面自然可以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活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識字興趣的效果,從而改變以往識字教學的枯燥與無味,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漢字的學習。同時,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將這些漢字的音形義用結合起來。這樣,學生就不再是以往機械而單純的記憶,而是從漢字的形成等角度來深刻地理解、靈活地運用,這才是我們所追求的有效識字教學。又如,古詩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點。雖然只是有短短幾十字,但卻以最為簡練的文字來傳達著豐富的信息,如情感、意境等。而我們所面對的是活潑開朗的小學生,正處于形象認知階段,在學習古詩時難免會覺得枯燥無味、抽象難懂。而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運用于古詩教學中,就可以用學生所喜愛的生動的圖片、動聽的音樂、逼真的畫面來傳達簡練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深層含義,帶領學生突破時空的限制,讓學生暢游古今,這樣才能實現(xiàn)學生對古詩詞的深層理解。
三、巧妙運用提問藝術
羅杰斯說過:“凡是教師能夠講述的、能夠傳授的知識,多半是死的、凝固的、無用的知識;只有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探索的知識,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識?!币雽W生學有所獲,學有所用,就要改變教師單向傳遞給學生知識,并要巧妙地運用提問藝術,以問題來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來自主地獲取知識,提升技能,在探究中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梢哉f,成功的教學就是持續(xù)不斷的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活動。
1.以問題來激發(fā)學生好奇心,誘發(fā)學生探究動機。小學生有著強烈的好奇心,這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內在動力。為此,教師就可以運用提問藝術,以富有探索性的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制造認知沖突,這樣自然就可以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求知熱情,從而使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以期通過自身的努力來解決心中的困惑??梢哉f,這樣的學習不再是學生被動而機械地執(zhí)行教師的指令,而是在好奇心的驅動下所展開的主體認知活動。
2.以問題來啟發(fā)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提問。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可以說,最精湛的教學藝術就是要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要善于運用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于平凡中見偉大,由表及里,從多個角度來展開深層次的思考,從而能夠達到事物的本質,進而提出富有價值的問題。這樣就能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處于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良性循環(huán)之中,從而才能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技能,讓學生成為創(chuàng)新型人才。
總之,面對全新的教育形勢,我們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zhàn),要以新觀念、新思想為指導,將其全面落實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加強實踐,勇于探索。這樣才能探索出一條有效教學之路,才能促進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得到素養(yǎng)與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