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
摘要:接受學校教育的時期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他們的很多行為習慣都要在本階段養(yǎng)成,因此,用適當?shù)姆椒ㄒ龑Ш脤W生,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有可能會改變他們一生的命運。
關鍵詞:學習興趣;因材施教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既是導演也是主角,整個課堂就是圍繞教師來展開。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學生只做一個知識的“儲存器”;而今的新教學模式下的教學課堂中,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換言之,教師只是本堂課的導演,而學生就是課堂中的主角,一切的安排都是要以學生為中心而進行。然而,這一角色的轉變,當今的學生非常不適應。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他們的“侵蝕”早已深入骨髓,他們喜歡的是老師在臺上講解,他們帶著耳朵聽,或者用筆記記。整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就是:老師講知識—學生記知識,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學生的思考過程,他們只是簡單進行知識的儲存,時間一長,知識在頭腦中的印象越來越模糊,漸漸的甚至“煙消波靜,一舸無跡”。而當今的新教學模式,就加入了學生質疑思考的過程,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就變成了:教師傳授知識—學生思考質疑—信息篩選儲存。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比較,這一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并且能對教師所傳授的知識進行探索質疑,篩選分類,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體現(xiàn)。然而,可憐的是學生們早已習慣于傳統(tǒng)的教學,對新的教學模式他們只是迫于應付。那么,面對如今初中學生的這一現(xiàn)狀,我們該怎樣去打破傳統(tǒng),引領“拉破車”的中學生們走向“新時尚”呢?大教育家孔子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因材施教。
怎樣進行因材施教呢?這要求我們把學生進行分類,我們大致可以把學生分為以下四類:第一類是熱愛學習、善于思考,但不喜歡發(fā)言的學生;這類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觀點,只是不喜歡或不善于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二類是熱愛學習,不善于思考的學生;他們喜歡學習知識,但卻不愿動腦思考問題,以至于大腦里缺少東西,沒東西肯定就沒有交流的機會,他們善于機械地學習。第三類是有動力才會去學習、去思考的學生,這類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是典型的懶惰者,他們有能力去學習,有聰明的頭腦,完全具備思考和學習的能力,只是缺乏“原動力”,只要稍給他一點動力,他們就能高速運轉。第四類是不喜歡學習,也不喜歡思考的學生。這類學生缺乏目標與追求,在教室里似乎只是為了完成父母給安排的讀書“任務”,這類學生回答問題反而很積極,只是所答與所問相聚甚遠,甚至是背道而馳。分清類別,接下來就該對癥下藥了。
第一類:熱愛學習、善于思考,但不喜歡發(fā)言的學生,應以理服之。這類學生是很聰明的,他們善于聽取別人的意見,只需稍加提醒,就能做得很好。教師只需要給他講清楚怎樣去做,這樣做有什么好處,他們就會積極調整自己,主動配合教學。
第二類:熱愛學習,不善于思考的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會復雜一點,但有一點是非常好的——他們熱愛學習。這類學生,教師可以先利用解決第一類學生癥候的方法,先曉之以理。在此基礎之上,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長久訓練的基礎上,他們一定會大有長進。
第三類:有動力才會去學習、去思考的學生。就必須給他們尋找外在的驅動力。這類學生十分聰明,他們有機靈的頭腦,善辯的口舌,當他們犯錯時總會找一大堆看似有道理的借口,老師父母如果稍有疏忽就會信以為真。針對他們的謊言只有家長或老師拿到充分的證據(jù)他們才會信服。這類學生他們總會有很多的興趣愛好,尤其喜歡游戲類的東西,手機游戲、電腦游戲……總之一句話只要是與“玩”有關的,他們都喜歡去做。如果家長的管教放松一點,他們絕不會去學習。
然而,這類的學生決不能輕易放棄,他們也是待定的人才。只要有正確的方法去引導,絕對是社會的棟梁之才;如果我們放棄了他們,步入社會,很可能就是社會的危害!這樣的事例在世界名人史中數(shù)不勝數(shù)。美國總統(tǒng)華盛頓,父親早死,母親改嫁,家庭境況極差。在他上學期間,是班里的“調皮生”,“搗蛋鬼”,但他的老師沒有放棄,以獨特的教育方式對待他,在他走上正軌后,一步步前行,最終登上美國最高的政治舞臺。再如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對猶太人進行血腥屠殺,毫無人性的希特勒,年少時成績優(yōu)異,尤其喜歡繪畫,他最開始的理想是當一名藝術家,但當他去美術學院考試時,老師拋棄了他,說他只適合做一名建筑師。從此他便與學習失之交臂,流浪社會,為生活奔波,以致他一步步誤入政治泥淖,最終成為罪大惡極的法西斯代言人。我想,以他的這種精神,如果當初美術學院接納了他,或許我們知道的希特勒,就是世界藝術史上著名的藝術家,而不是殺人不眨眼的法西斯頭領。那我們該怎樣去引導這類學生呢?
首先,必須要有嚴格而自由的家庭教育。嚴格就是在他誤入歧途時,能強制其懸崖勒馬,這樣便能保證其前行的方向正確;自由就是在合理的范圍內(nèi),不阻礙其發(fā)展,充分尊重孩子的天性。
其次是需要一位“耐折騰”的老師,這樣的孩子犯錯的幾率是很高的,甚至一天都會犯很多次錯。在他每一次犯錯時都得耐心面對,慢慢說理。
第三,找準驅動力,在嚴格的家庭管教及老師的耐心說教之下,只要有一個恰當?shù)尿寗恿?,他們必定會奮力向前。但驅動力又是因人而異的,比如有的人好勝心強,有耐性,可以給他樹立一個大一點的目標。在他達成目標后,給他一些特殊的獎勵;有的學生好高騖遠,但缺乏毅力,這樣的學生就得為其分解目標;針對那些喜歡游戲的學生,還可以采用南轅北轍的方式。他喜歡游戲可以陪他玩,在好玩的過程中,培養(yǎng)興趣及意志力,然后再讓他去學習其他東西。
最后一類是不喜歡學習,也不喜歡思考的學生。這類學生對什么都不是很在乎,老師鼓勵他,臉上不會有微笑;面對批評,也面不改色。這類學生在心理學上完全屬于“抑郁質”的。在學校,他們對讀書學習完全沒有興趣;在生活上不追求美味佳肴,有口飯吃就行;在精神上,沒有目標、沒有方向,對任何事都是一種冷漠的態(tài)度。這類學生是不是就沒有救了呢?不是的。針對這類學生的最好方法就是融解他們的“冷漠”。他們的冷漠一定是事出有因的,需要我們?nèi)リP心學生,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學習情況、人生追求。在哪方面有障礙、有困難時給予幫助。用熱心腸去消融他內(nèi)心的“堅冰”,帶領他及時走出“冷漠”。長期的關懷,一定會使之轉變。
接受教育的時期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期。作為教師,我們應該不辭辛勞、兢兢業(yè)業(yè)為我們的學生服務。竭盡全力探索新方法、新能量,努力把下一代接班人培育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