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方
【摘要】《中國合伙人》作為陳可辛帶給觀眾的“夢想盛宴,憑借扎實的劇本,嫻熟的敘事,精湛的表演以及細致入微的心理刻畫一舉榮獲中國電影金雞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和大眾電影百花獎三項最佳影片,同時贏得了近6億的電影票房,商業(yè)與藝術再次水乳交融,和諧共舞。
【關鍵詞】陳可辛;中國合伙人;敘事策略
中圖分類號:J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4-192-01
《中國合伙人》是香港著名導演陳可辛于2013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關于青春與創(chuàng)業(yè)的勵志影片。電影以國內新東方學校的發(fā)展歷史為藍本,以真實人物為原型,講述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位心懷夢想的年輕人為夢拼搏,歷經重重困難最終獲得成功的動人故事。
一、激昂的敘事主題
當今時代,是一個追逐夢想、敢于創(chuàng)新的時代。作為“香港十佳導演”的陳可辛深諳其中奧秘,影片從故事選材到影像風格都體現(xiàn)年輕人的青春與熱血,對夢想的追逐始終是影片傳達的主要理念。陳可辛電影中的人物,大多有著與普通大眾或相同或相似的人生經歷,甚至有著來自于性格或心理的重大缺陷,但是他們更多地顯現(xiàn)出不屈不撓的頑強精神與執(zhí)著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影片定位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大學生,面對青春的迷茫、社會的變遷,他們不甘平庸,渴望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改變世界,獲得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在通向成功的漫漫道路上荊棘遍野,片中主角成東青出身草根階層,高考接連失利,簽證一再被拒,女友的離去和失業(yè)的痛苦并沒有使他頹廢黯然,反而在朋友的幫助下重新燃起了夢想的火焰,最終大獲成功。相對于“屌絲逆襲”的成東青來說,鄧超所飾演的孟曉駿可謂是時代的驕子、夢想的代言人,他也曾是成東青崇拜的對象和奮斗的目標。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天之驕子,時代的弄潮兒,卻在遍地黃金的美國大地上重重跌倒。作為以“以夢想為生”的孟曉駿來說,回國后的經歷才是其人生的真正開始,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一度奮力追趕的“美國夢”似乎更像水中月,鏡中花,只有中國才能給他們提供實現(xiàn)夢想的陽光和水源。影片一方面贊美年輕人堅持夢想,敢于創(chuàng)業(yè)的勇氣與魄力,另一方面又從社會學角度隱晦地表達出對美國排外情結的不滿?!笆澜鐝奈磽碛泄?,只有強者才能制定規(guī)則”的資本主義價值體系遭到極大諷刺,同時也暗合了中國社會的主流價值取向,獲得了國內社會和創(chuàng)業(yè)階層的強烈共鳴。
二、嫻熟的敘事技巧
電影是由故事構成的,而故事必須有組織地連接在一起才能完成敘事,作為影片的主體框架,敘事結構便很好地承擔了這一任務。好萊塢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對電影結構是這樣闡釋的:“結構是對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選擇,這種選擇將事件組合成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序列,以激發(fā)特定而具體的情感,并表達一種特定而具體的人生觀?!雹儆捌捎萌齻€主人公旁白的形式結構敘事,彼此相連而又相互獨立,共同消解在統(tǒng)一完整的敘事時空內,以現(xiàn)代的視角通過閃回的形式展現(xiàn)那段激動人心的光輝歲月。影片以成東青美國簽證遭拒開篇,第一人稱旁白夾雜著主人公的回憶帶我們進入到20年前的大學時代,開啟了一段奇特夢想之旅。在孟曉駿順利獲得美國簽證之后,鏡頭又一次轉向當下,這種開放靈活的敘事時空極大地滿足了觀眾對現(xiàn)實夢境的幻想。影片始終以三人創(chuàng)辦“新夢想”學校為主線,在現(xiàn)實與過去的時空中頻繁轉換,在表現(xiàn)創(chuàng)業(yè)夢想主題之下強化了人物的情感訴求。二個主人公不同的人生遭遇代表了影片的三條情節(jié)副線,在“新夢想”發(fā)展的主線之下相互交融,碰撞出精彩的敘事火花,打破經典敘事結構的平鋪直敘和簡單因果關系,敘事的時間和空間呈現(xiàn)空前自由狀態(tài)進行跳躍式前進,精湛的剪輯使看似斷裂的情節(jié)鏈以更加鮮活完整的姿態(tài)重新集結,很好地彌補了線性敘事結構枯燥呆板的弊端,體現(xiàn)了影片的個性化敘事風格,具有強烈的時代參與感。
三、有意味的敘事元素
陳可辛導演的敘事策略,不僅僅體現(xiàn)在別具匠心的敘事結構上,那些富有意味的光影造型也傳達出導演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與敘事符碼。夢想需要愛情的滋潤才更加光彩奪目,影片中成東青為了超越孟曉駿,實現(xiàn)大學讀800本書的誓言深夜?jié)撊雸D書館偶遇蘇梅的場景宛若夢境。在昏暗的閱覽室里只有閃閃的燭光微弱而飄渺,拉近了兩人的心理距離,浪漫溫馨的氛圍彌漫其中。在廢棄的國企工廠里,鵝毛般的大雪伴著夜色分外妖嬈,灰暗的燭光早己被學生的老式電筒所取代,在愛情消逝之后成東青似乎又找到了新的光明。
導演十分善于通過鏡而攝影的方式促進敘事與情感的交融。在成東青為了生計兼職家教的鏡頭中,衣柜的穿衣鏡很好地充當了人物的形象表達,透過斑駁的鏡面空間,我們看到的是成東青認真的態(tài)度和無奈的處境。在成東青送別女友蘇梅去美國的場景中,一扇巨大的透明玻璃門將兩人遠遠隔開,鏡頭巧妙地設置女友蘇梅為前景,透過冰冷厚重的玻璃聚焦于成東青不舍而又無奈的表情上,通過穿插主人公頻繁的臉部特寫,從多角度、多側面表現(xiàn)了主體人物復雜的心理和失落的情態(tài)。鏡面攝影不僅在表達人物情感上細膩入微,在突出敘事矛盾與沖突上也別具匠心。影片中為了表現(xiàn)成東青與孟曉駿在公司上市問題上的巨大分歧,選取了一個封閉的乒乓球訓練室作為敘事空間,通過快切的鏡頭,鏡像化的影像及瞬間轉換的人物來表現(xiàn)情感的疏離與敘事的矛盾。導演通過強烈逼真的感官刺激帶給觀眾前所未有的觀影快感,引發(fā)觀眾對內心夢想的深刻追問,在現(xiàn)實與夢境之中揭示影片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注釋:
①[美]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M].周鐵東,譯.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