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宇 陳賢嬋 姜珊
摘 要:通過作者參加的學院以《延安精神融入第二課堂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研究》為主題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去延安學習延安精神和榆林張家堡張家山鎮(zhèn)中心小學支教的經歷,從免費師范生就業(yè)情況出發(fā),以延安精神中艱苦奮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為依據(jù),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為契機,提出了將延安精神融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幾種可實施方案。第一部分詳細地介紹了延安精神中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精神的內涵和當代免費師范生應該發(fā)揚和傳承的現(xiàn)實意義;第二部分,查閱了免費師范生就業(yè)的相關信息得出了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低,難以到農村地區(qū)任教的結論;第三部分,提出了將延安精神融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的幾種可實施方案。最后,希望有關師范院校能考慮將延安精神融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的“第二課堂”活動中去,提高免費師范生的各方面素質。
關鍵詞:延安精神;免費師范生;教學工作;社會實踐;問題
免費師范生就業(yè)一直是近幾年來人們所關心的話題。作為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的“第二課堂”是師范院?!暗谝徽n堂”活動的重要補充,也是師范院校育人的重要內容?!暗诙n堂”應當積極配合“第一課堂”的設計步驟,同時也可以成為“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從一定意義上講,“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的有機聯(lián)動,是與師范院校教學育人工作緊密聯(lián)系、互為補充的。
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于2007年在6所教育部屬師范院校探索實施了。6年實施下來,盡管從中央、相關部委、高校與地方政府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免費師范生畢業(yè)后從教意愿不強,尤其是難以到農村地區(qū)任教。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的免費師范生群體,理應學習并發(fā)揚延安精神,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地擇業(yè)、就業(yè)。
將延安精神融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在當代師范院校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一、延安精神的概念
延安精神是在一個特定歷史時期,以中國共產黨人為核心的中華民族優(yōu)秀分子,在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斗爭實踐中,他們的理想追求、精神風貌、思想品德、行為準則、工作作風的精華和結晶,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戰(zhàn)爭年代的崢嶸歲月里,延安精神鼓舞了無數(shù)仁人志士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英勇奮斗,直至迎來新中國的勝利曙光,它是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擔負著民族復興的偉大歷史任務的大學生群體,理應學習并發(fā)揚延安精神,而其中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能夠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地擇業(yè)和就業(yè)便是延安精神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
二、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
免費師范生教育政策于2007年在6所教育部屬師范院校探索實施了。6年實施下來,盡管從中央、相關部委、高校與地方政府等各方面都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免費師范生畢業(yè)后從教意愿不強,尤其是難以到農村地區(qū)任教。
1.免費師范生政策提出的背景
原因1:農村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我國農村教師資源嚴重匱乏,教師結構不合理,并且教師老齡化嚴重,而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57%,然而,我們的農村教育嚴重落后于城市。如果農村基礎教育得不到好的發(fā)展,那么我國的人才強國戰(zhàn)略必將受到阻礙。
原因2:農村教師教育培訓不足。農村很多教師是民辦教師轉公辦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師培訓。雖然在有些省份的政府機構投入了相應的資金試圖改善這種現(xiàn)狀,但是總體來說我國農村的教師水平低下。所以我們倡導大學生回鄉(xiāng)就業(yè),深入農村基礎教育第一線,讓農村的孩子也能享受高水平的教學。
2.免費師范生政策執(zhí)行存在的問題
免費師范生政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又存在怎樣的問題呢?
問題1:免費師范生對教育事業(yè)的職業(yè)認同感較低,在對免費師范生愿意成為教師的原因分析中,只有21.6%的免費師范生因教師是一個光榮的職業(yè),19.1%愿意為中國的教育事業(yè)作出自己的貢獻,11.7%的同學認為教師的工資待遇好,7.4%的同學認為教師的地位高,另有28.78%的同學本身是不愿意做免費師范生。
問題2:社會各界對免費師范生政策仍不了解。2007級免費師范生是我國的第一屆免費師范生,但是直到今年仍然還有很多人對這個不了解。很多同學在報考免費師范生的時候只有28.5%對這個政策比較了解,33.33%的同學對這個完全不了解。所以政府應該加大力度宣傳免費師范生的政策,鼓勵優(yōu)秀人才到經濟落后的地區(qū)從教。
三、延安精神融入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
1.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第二課堂”分年級培養(yǎng)
大一,學校主要對新入學的免費師范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宣揚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革命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它能陶冶人們的思想和情操,特別是能夠幫助這些新入學的免費師范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職業(yè)規(guī)劃,堅定其終身奉獻教育的信念,進而有力地推動師范院校免費師范生精神文明的建設。大二,免費師范生主要進行教師教育相關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比如課程教學論、中學教材分析、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等與教師職業(yè)相關的課程學習。這樣可以使免費師范生站在高觀點下看中等學科教學,高屋建瓴,也可以將免費師范生在大學學到的知識與中學學到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這也在某種程度上矯正了很多免費師范生的片面觀點:我是免費師范生,我以后只是一位中學教師,我學那么多大學的知識干啥。在學習的過程中,也要發(fā)揚和傳承延安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敢于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挑戰(zhàn)。大三,著重進行教師技能和專項技能的培養(yǎng)。學校可以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免費師范生的職業(yè)認同感。大四,學校統(tǒng)一安排,組織師范生進行合理的教育實習,找工作并完成畢業(yè)論文的撰寫。
2.師范院校開展三方面的社會實踐
社會實踐是學校教育向課堂外的一種延伸,也是推進素質教育進程的重要手段。建議學校開展三方面的社會實踐活動:第一,組織免費師范生利用假期和周末參與支教實踐,從支教實踐中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探索彌補自己不足的方法;第二,進行假期社會調查,針對不同地區(qū)教育的差異,比如各個地方可能使用的教材不一樣,有北師大版、人教版、蘇教版等幾種使用廣泛的教材,了解各地區(qū)的教學質量?!暗诙n堂”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給一直學習理論的免費師范生提供更多的教學實踐,讓免費師范生在實踐中加深對學校里學到的理論的理解;第三,回生源所在地進行教學實踐,因為免費師范生最終還是要回生源所在地就業(yè),提前了解自己生源所在地的教育質量和就業(yè)情況對免費師范生的幫助是非常大的。此外,免費師范生對自己的生源所在地非常熟悉,回生源所在地實踐可以增強他們的地方歸屬感和職業(yè)歸屬感,這對免費師范生樹立正確的職業(yè)認同感也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
總之,免費師范生職業(yè)認同感的“第二課堂”教育——發(fā)揚和傳承延安精神中艱苦奮斗和全心全意的精神,可以增強他們的職業(yè)歸屬感,提高這些準教師的職業(yè)素質,從而堅定他們服務教育事業(yè)的信念,為他們成為未來教育家的成長奠定夯實的基礎。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