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守艷
【摘要】干擾素是目前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首選藥物,作為一名臨床工作的護士要認真掌握不良反應,做到心中有數。同時做好患者的思想護理及心理咨詢工作,以消除患者對疾病和藥物的恐懼心理,并且做好飲食指導,與患者有效溝通,使患者能夠在一個良好的健康的環(huán)境中接受干擾素的治療,提高醫(yī)療護理水平。
【關鍵詞】干擾素:健康教育:病毒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2-0019-02
1 基礎資料
1.1臨床資料
興安盟人民醫(yī)院病案科2010年4月至11月干擾素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丙型肝炎患者共18例,男13例,女5例,年齡19-67歲。
1.2干擾素(interferon,IFN)
IFN是機體感染病毒時,宿主細胞通過抗病毒應答產生的一組結構類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重要的一種細胞因子。主要分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準用于治療病毒性肝炎以來,迄今為止仍是被FDA批準的首先藥物。目前全球獲準上市的IFN有12個,以IFN-α居多,其臨床療效無明顯差異。IFN的抗病毒機制包括免疫調節(jié)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為主。近年發(fā)現,IFN在還有抗肝纖維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療中的問題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復制但難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藥后有復發(fā)現象。近年來國內外均傾向于采用重組干擾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擾素療法以及干擾素與其他抗病毒藥物結合療法治療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是聚乙二醇(PEG)與重組IFN僅結合形成的長效干擾素。
2護理
2.1 心理護理
乙肝“大三陽”患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和自卑心理。由于年齡、文化水平等差異,患者對干擾素治療療效、副作用等缺乏了解,存在矛盾、恐懼心理,心理變化復雜、精神壓力大。另外,長達半年以上的治療需要大筆醫(yī)療費用,對家庭和單位造成負擔。對此,護士應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積極取得病人信任,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其次,向患者詳細講解乙肝與干擾素的相關知識,特別是干擾素的一些副作用、療程及費用等。從而使患者對治療有個正確充分的認識,積極主動地配合治療,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決心。
2.2 生活護理
2.2.1 休息 休息是治療肝炎的重要措施,保持病室的安靜、整潔,避免一切不良刺激。鼓勵病人多臥床休息可以增加肝臟的血流量,促進肝細胞的再生和修復。在某種程度上,休息得越好病情也越容易康復。規(guī)律的生活、平穩(wěn)的心態(tài)都是肝病患者的良藥,切忌熬夜。
2.2.2 飲食 早起患者往往胃腸反應重,食欲差。因此,飲食宜清淡、新鮮易消化,少食多餐。盡量不進油膩、酸、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及煎炸等熱性食物,忌煙、忌酒、茶以及腌制食品,必要時可適當根據病人嗜好調整飲食,以促進食欲。鼓勵患者多飲水以利排尿,促進代謝,加快膽紅素和毒素的排泄,切忌暴飲暴食。
2.3對癥護理
2.3.1 發(fā)熱 發(fā)熱是干擾素治療早期的常見不良反應,患者往往感到頭暈、頭痛、全身酸軟無力,體溫過高。對體溫超過38.5℃全身反應重的患者,可給予物理降溫,如冰枕、溫水、酒精擦浴等。也可按醫(yī)囑給予對癥處理。并定期監(jiān)測體溫、脈搏、呼吸、加強生活護理,保證個人衛(wèi)生。
2.3.2 干擾素可導致白細胞及血小板下降。應定期檢查血常規(guī),一般每周檢查1次,發(fā)現白細胞下降明顯時,可口服一些鯊肝醇、利可君等藥物或皮下注射重組人粒細胞刺激因子。如病人的白細胞改善,可不用停止治療。如病人的白細胞下降,甚至將至3×109/L以下,原則上應立即停止干擾素治療,待白細胞恢復時再行給藥。另外,還應定期復查肝功、乙肝兩對半、病毒定量等,一般總膽紅素超過40?mol/L轉氨酶等治療至總膽紅素低于34?mol/L轉氨酶降至輕度時給予干擾素治療。并根據病毒含量及免疫應答調整干擾素劑量。
2.3.3 精神神經系統(tǒng)癥狀 其發(fā)生頻率較高,應重視。包括疲勞、無力、嗜睡、缺乏主動性、情感淡漠、抑郁欲自殺等。不論以往書否有精神疾病,使用者都有可能出現抑郁、自殺心態(tài)和自殺企圖。有抑郁史的患者應慎用本品。在使用本品前,醫(yī)生應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現抑郁,患者應隨時向醫(yī)生報告抑郁的任何癥狀。包括情緒低落、焦躁、易發(fā)脾氣等。醫(yī)護人員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及時發(fā)現給予心理疏導。另外,做好家屬對其癥狀有認識并給予理解、體貼、照顧、容忍和護理。
2.3.4 甲狀腺功能障礙及其他臟器損傷,由于干擾素能誘導自身抗體和自身免疫反應,因而可誘發(fā)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生,甲狀腺炎、免疫性肝炎,從而使肝炎加重,誘發(fā)和加重膽汁性肝硬化,使ALT、ALP、GGT升高,出現自身抗體,致使治療中斷。所以干擾素治療期間應一個月、三個月、六個月、一年定期檢查相關指標。
2.3.5 常見不良反應 過敏、脫發(fā)、牙齦出血、局部皮膚感染或牛皮癬樣改變等應保持皮膚清潔,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使用中,盡量用同一廠家的藥品,更換廠家,以免引起過敏反應。
2.3.6 其它少見的不良反應 包括腎臟損害、心血管并發(fā)癥、視網膜病變、聽力下降和間質性肺炎等,發(fā)生上述反應時應停止干擾素治療
3 健康指導
由于干擾素治療療程長,病人治療一段時間,病情穩(wěn)定后,可出院繼續(xù)院外治療。但出院前應對患者及家屬進行相關知識的教育,如出院后仍要注意休息、按時用藥、定期復查、合理安排飲食,并積極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忌煙、酒,避免受涼,預防感冒,積極保持平穩(wěn)的心態(tài)等。
4 小結
干擾素本身機體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有些甚至是嚴重可以致命。所以應引起醫(yī)護人員的高度重視,在應用干擾素時,嚴格選擇適應癥,對有抑郁精神病史、慢性支氣管炎、心臟病、甲亢、糖尿病、銀屑病、哮喘、失代償肝硬化、脾亢、白細胞數目較低、血小板數目較低的患者應慎重應用。護士在注射干擾素之前要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認真講解有關知識,并在皮下注射之后要嚴密觀察,及時處理,配合醫(yī)生定期檢查及監(jiān)測,一旦出現不良反應及時通知醫(yī)生,并立即停藥,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
[2]肖春玲、周靜、健康干預在干擾素治療病毒性肝炎誘發(fā)抑郁癥中的應用。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996-997
[3]梁擴寰、李紹白等、肝臟病學、2006.2:656-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