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舒陽
明朝萬歷年間中后期,此時恰逢神宗皇帝執(zhí)政,這位皇帝為人昏庸、治國無道,使當時宦官專權,朝綱廢弛,黨禍橫流。由嘉靖朝開始顯露端倪的內憂外患至此更加深重起來。當時的社會思想異常沉悶,為了從十分激烈的社會矛盾中得以解脫,表達時代心聲,一批有識之士將所思所想形諸筆墨?!恫烁T》的作者洪應明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菜根譚》作為儒家通俗讀物,采儒、道、佛三家之精髓,亦駢亦散,文字優(yōu)美,對仗工整,雖采用語錄體,敘述上卻不失趣味,似訓誡,語氣上卻不乏親切。時有雨余山色、夜靜鐘聲點染其間,所言清霏有味,風月無邊。同時由于它融處世哲學,生活藝術,審美情趣這些特色于一體,擁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大道思想,成為一部使人奮發(fā)向上的文學作品。
秉持操守寧受寂寞
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人才輩出,在道德面前,一切美丑、善惡、真假,最后終將大浪淘沙,現(xiàn)出原形?!皸氐赖抡?,寂寞一時;依阿權勢者,凄涼萬古。達人觀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寧受一時之寂寞,毋取萬古之凄涼”,這是《菜根譚》開篇第一句話,可見洪應明很重視道德修養(yǎng),他認為人的自身修養(yǎng)是人性的試金石。
在洪應明眼中,世人往往分為兩類,一類人寧愿寂寞一時,亦要“棲守道德”,不為權貴所動。一如被流放后在江邊吟唱的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堅持統(tǒng)一楚國的理想不為腐朽的貴族所動。古往今來,能夠千古流芳、萬古傳頌的正是這些推崇高風亮節(jié)、義膽忠心,追求完美的人生道德觀的人。西漢的蘇武、南宋的文天祥等人,他們洞察了世間的丑陋污穢,仍然堅持自己的良知和骨氣,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他們所執(zhí)的操守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和傳承的素質。
與之相反,那些倚仗權勢作威作福,貪圖眼前利益而不顧名節(jié)的人,即使有曇花一現(xiàn)般的榮耀,也無法逃脫世人的恥笑,因為總有一天世人的操守會站出來說話,給予他們歷史的審判。
能否正確對待功名利祿往往是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我們無法成為圣人,卻追求基本的良知。在崇尚現(xiàn)實的當代,當人們對古人津津樂道的“虛”名不屑一顧之時,操守不僅不會貶值,反而愈發(fā)珍貴。之于一個人,只是做人的起碼素質;之于一個民族,卻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驕矜抵功悔過宜速
不論在什么情況下都必須擺正自己的位置,“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罪過,當不得一個悔字”,洪應明認為一個人即使有過人的豐功偉績,一個驕矜的“矜”字便會將其抵消;與之相反,即使犯了滔天大罪,只要能做到一個懺悔的“悔”字就能贖回從前的過錯。
一代名將關羽在鎮(zhèn)守荊州時,性情自傲,看不起東吳,常常出言貶低對方,他不但對外看不起對手,對內更是不把同僚放在眼中,目空一切,盛氣凌人,與手下的將領關系搞得非常不好。關羽的驕傲自大為日后的兵敗埋下了禍根,最后敗走麥城,被呂蒙設計所殺,荊州從此落入東吳手中。一代名將兵敗、地失、人亡,一世英名付之東流,教訓何等慘痛!
人要懂得謙遜順從之道,英武剛猛的人雖然做事不猶豫,但剛猛有余謙遜不足,難免缺乏進退之間的三思而行。如關羽一般,如果剛猛就容易過頭,不如來一些順從退讓,以得到恰到好處的平衡。
與之相反一個人有過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迷途知返,懂得改進?!案倪^宜勇,遷善宜速”,這是古人的經(jīng)驗之談。知錯不易,懂得自知更難,而如果停留在自知的階段而不付諸實踐,同樣無濟于事。
東晉時被鄉(xiāng)里稱為“三害”的周處,在意識到自己的可惡之處后,決心痛改前非。他冒著生命危險除掉了南山上的白額虎、長橋下的鱷魚。之后的周處潛心習武,發(fā)奮讀書,立志改過,經(jīng)過自己的不懈努力,終得到了鄉(xiāng)親們的諒解。脫胎換骨后的周處最終成為國家的一員大將,在抵抗外族入侵的斗爭中,以身殉國,成為一名英雄。
施恩勿念寬以待人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之所以坦蕩,是因為他們善忘,存亡、得失、哀樂、好惡,全都忘得干干凈凈,心胸寬廣、和顏悅色地去面對世界。反之小人之所以悲戚,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記憶力太強,功過、名利、恩怨,全都記得清清楚楚,心胸狹隘、怒目橫眉地面對人生,自然不會有快樂可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闭绾閼魉f,對自己忘功不忘過,對別人忘怨不忘恩,是一種明智的選擇。古人云:施惠無念,受恩莫忘。真誠地幫助別人不要求回報,也正因為如此,無私的幫助成了助人的最高境界。而在施予他人援手時,內心所充盈的幸福與安寧,成為我們最好的回報,正所謂“贈人玫瑰,手留余香”。
除此外還要做到不念舊惡、寬以待人??鬃又苡瘟袊鴷r,途經(jīng)衛(wèi)國,衛(wèi)靈公對孔子很尊敬,于是孔子在衛(wèi)國住了下來。不久的一次出行中,衛(wèi)靈公讓夫人和宦官與自己坐在一輛車上,卻讓孔子坐另一輛車跟在他們身后。孔子覺得非常恥辱,說:吾未見有好德如好色者也。之后不久便離開了衛(wèi)國。后來衛(wèi)國發(fā)生政變,冉求問子貢說:“夫子會幫助衛(wèi)君嗎?”于是子貢試探著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孔子答:“他們是古代的賢人啊?!弊迂曈謫枺骸八麄儠性购廾??”孔子答道:“他們追求仁就得到仁,怎么會怨恨呢?!钡玫酱鸢傅淖迂晫θ角笳f:“夫子會幫助衛(wèi)國的,他并沒有為以前的事懷恨在心。”
如孔子一般,不在意他人是否與自己意見相左,不計較他人的過失和對自己的虧欠,不挑剔別人的短處,這是一種大度、寬容的思想境界。
保持敬畏自律自省
我們提倡不畏艱險的精神,正是因為這樣的精神,人類社會得以進步。但有一句話說:無知者無畏,形容青年人做事很少顧慮,敢作敢為。我們欣賞勇者無畏,卻不贊成“無知者無畏”。因為無知無畏是一種莽撞的勇氣,常常造成不良后果。
“大人不可無畏,畏大人則無放逸之心;小民亦不可不畏,畏小人則無豪橫之名”,洪應明告誡我們對于德高望重的人不可不敬畏,因為敬畏德高望重的人,就不會放縱安逸;對于百姓不可不抱敬畏的態(tài)度,因為敬畏百姓,就不會沾染上欺壓百姓蠻橫的惡名。
中國的傳統(tǒng)歷來是講究敬畏的,孔子說“君子有三畏”,俗語中的“頭上三尺有神明”,都是在告誡人們不可肆意妄為,強調由內而外地自律。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長者無慮,年輕無畏。一個人經(jīng)歷的事多了,做事就會考慮很多,危險的事也常常因為事先的預見而避免。年輕人卻常常因為經(jīng)歷的事情少而膽大做事,不計后果。
有所畏懼的人才知自省,懂得謙虛。曾國藩每天記日記,對自己一天的言行進行檢查、反思,進而做出檢討。最為可貴的這樣的修身自省從31歲開始,一直貫穿了曾國藩的后半生。即使身為軍事統(tǒng)帥,他也堅持每日三省吾身。謙虛修身,有所敬畏成為曾國藩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原因。懂得敬畏的人是謙虛的、自律的,因為心存敬畏會讓人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菜根譚》中“修身”一輯,筆墨雖瀟灑飄逸,云淡風輕,卻寫盡修正自身的道理。作者洪應明常用雙向的筆墨為后人勾畫出人生的雙排道,從善如流,從惡如崩??上松揪褪菦]有返程的單行道,遵循古圣先賢的教誨,莫失莫忘。
責任編輯:韓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