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實,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之一,我們從小就讀過“一諾重于千金”的誠信故事,也背誦過“外不欺人,內不欺己”、“言必信,行必果”等等名人名言。
孔子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在這個“思想激蕩混戰(zhàn)、爭議撕裂共識”的時代,偽誠者也都有口號和旗幟,常常讓人熱血沸騰,盲目追隨。在“互聯(lián)網(wǎng)+”玩轉青春的虛擬空間,面具客們似乎更易藏身。有些時候,誠實者反而像童話里一絲不掛的裸露者,而被層層披掛的“看客”戲弄。
每次看到朋友圈被無數(shù)次轉發(fā)的消息,越是群情激奮的,或是搖尾乞憐的,我都習慣了質疑其真實性和合理性。是無良商家在借此賺取點擊量?是打著幌子騙同情騙財物?還是鐘愛陰謀論的鑿船黨?謠言長在互聯(lián)網(wǎng),似乎是割了又生的韭菜。人們愿意相信某一類謠言的背后,或是愛憎簡單的一種草率表現(xiàn),或是難以深究的思想惡疾。
這個變化萬千的年代,也許我不確定誠實是什么,但我知道謊言是什么。
今年暑期的一天,在福州打工的農民工老陳失去了兒子,百尋不得其蹤。孩子的玩伴們都說不知道。過了幾天,他才得知,孩子早已溺水身亡。當時小玩伴們施救未果,其中年紀最大的三年級小學生,將溺水者衣物埋在沙灘里,威脅其他人隱瞞事情,否則“就要挨打”。最后說出實情的,是上幼稚園的最年幼者。
為何要隱瞞?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事若關己,也要盡力撇清關系。這種狹隘自私的“明哲保身”潛規(guī)則,在時下的家庭教育中并不少見。
不久前,在網(wǎng)絡引發(fā)熱議的“河南大學生孟瑞鵬溺亡”新聞更讓人深思。經(jīng)過警方調查,確認孟瑞鵬是救人落水,而被救兒童的母親不得不承認,因害怕?lián)熑?,才會讓孩子撒謊,否認英雄義舉。
母親教孩子撒謊,是對這個社會不信任,而這種惡性循環(huán)會讓英雄心寒,讓人們漸漸不敢扶起摔倒的老人,不敢送孕婦回家,不敢?guī)椭月返暮⒆犹搨巫运匠蔀殡y以根絕的社會傳染病,啃噬著道德的底線,踐踏著誠實。
世界還有另一種更為常態(tài)的謊言。
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電影,以一樁叢林命案,對人性進行了抽絲剝繭的描寫和刻畫,真假難辨,每個人都為了維護私利而口出謊言。在這部電影里,謊言成了通行證,成為道德的遮羞布。
也記得讀《茅于軾:無悔的歷程》,他回憶自己走過的動蕩人生,反思社會的深刻危機來自道德的缺失。如果社會充滿謊言,說謊不以為恥,后果將難以設想。這一狀況和隱瞞過去的錯誤有密切關系??偸遣涣晳T痛痛快快地認錯,就只好說假話唯有發(fā)揚正氣,方能壓抑邪氣。
智者總是多慮。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若澤·薩拉馬戈出版過一本雜文集《謊言的年代》,同樣懷著對時代“執(zhí)著的憤怒和溫柔”,批判他所耳聞目睹的所有謊言。他反對伊拉克戰(zhàn)爭,反對任何偽善的和吃人的制度,反對跨國公司控制下的全球化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銘刻著:“這里安睡著一個憤怒的人?!?/p>
不管你是否需要謊言,痛恨謊言,它似乎都與真實一樣存在,就像陰暗和光芒,一枚硬幣的兩面。但你仍然可以堅持你的誠實,也總會在旅途遇到自己的同伴。
2015年道德模范評選候選人有位72歲的老人,新疆阿克蘇公路管理局退休職工汪正英。退休后的一次事故,他腿部骨折,最后欠下50萬元外債。從59歲那年,他風雨無阻撿拾廢品12年,償還欠債。有位債主得知后深受感動,堅決不收8000元欠款。汪正英后來將錢捐給了當?shù)貙W生。他說,“別看我身上臟兮兮的,這衣服臟了可以洗,可良心臟了就沒辦法洗了,做人要講誠信?!?/p>
如果謊言可以掩蓋行為的錯誤,指鹿可以為馬,黑白也可顛倒,那么世界都將無法運行。我們當下的時代,如何不辜負誠實?誠實應有的分量和重力,如何指引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