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柱良
摘要:目的 :探討陰性造影劑及螺旋CT后處理方法聯合運用顯示大腸病變的臨床意義。方法: 先將33例大腸病變患者行陰性造影劑小腸及大腸充盈后進行CT三期增強掃描,在工作站行CT仿真內鏡(CTVE)、多平面重組(MPR)、CT血管成像等數據后處理,并與腸鏡或手術病理對照。結果: 33例大腸病變全部檢出,敏感性100%。病變位于結腸14例,直腸19例,5例彌漫或散在分布于結直腸。其中3例CT診斷與病理不符,準確率90.9%(30/33),定位準確性100%。結論: 運用陰性造影劑充盈腸道行螺旋CT掃描,通過后處理對提高大腸病變定性定位診斷準確率有意義。
關鍵詞:大腸病變;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成像技術
應用常規(guī)CT檢查腸道疾病已應用于臨床,但在實際工作中小腸充盈不充分,會對大腸病變定性定位產生影響。本文陰性造影劑充盈小腸及大腸后行16排螺旋CT檢查,進一步研究其在大腸病變檢查中的臨床意義。
材料與方法
一 臨床資料
選取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在33例本院行MSCT檢查術前擬診大腸病變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1例,年齡19-62歲,平均年齡47歲。后經腸鏡或手術病理證實。臨床表現為反復發(fā)作的腹痛,便秘,黑便等。
二 檢查方法
患者檢查前1日流食,當晚禁食,掃描前12小時服用1500ml含硫酸鎂50g的液體清潔腸道。檢查前1小時口服1500 mL甘露醇液充盈小腸。掃描前右側臥位于CT掃描床,經肛門注入適量氣體約1500ml左右,經常規(guī)平掃定位像觀察大腸充氣情況并調整至腸道充氣滿意。使用儀器為Siemens 16層螺旋CT機,全腹平掃后以自動高壓注射器經肘前靜脈注射對比劑碘普羅胺(370mgI/ml),流率3ml/s,重建層厚及間隔1mm。在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MPR)、CT仿真內窺鏡(CTVE)、容積再現(VR)等圖像后處理。由兩位放射科副主任醫(yī)師獨立分析病變部位、大小、形態(tài)、密度及強化程度等。
結果:
除2例因病人耐受性差大腸充氣較少外,余病例腸道充氣滿意(圖1-2)。所有病例順利完成MSCT掃描檢查。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33例大腸病變CT診斷與病理結果(例)
MSCT檢出了全部大腸病變,靈敏度100%. 利用16排MSCT增強3期掃描及MPR、CTVE、VR,清晰顯示病變位置及形態(tài)。本組病例位于直腸19例、結腸14例,1例黑斑息肉病彌漫分布于結腸與直腸內。CT表現①潰瘍性結腸炎(圖3):結腸腸壁增厚,粘膜面凹凸不平,腸管邊緣呈鋸齒狀,管腔變細,結腸袋消失,形如“鉛管狀”,周圍脂肪間隙清楚,腸系膜密度增高模糊,CTVE示彌漫分布小息肉及小潰瘍。②結直腸癌(圖4):腸壁局限性或環(huán)形增厚,其厚度大于3mm,腸腔可見偏心性腫塊,較大腫塊與周圍結構分界不清,增強后明顯強化,周圍或遠處淋巴結增大。③結直腸息肉:腔內有或無蒂的息肉狀軟組織影,CTVE呈圓形或卵圓形腔內隆起病灶,表面光滑。其中包括1例P-JS:CT表現為腸腔內多發(fā)大小不一的息肉,較大息肉呈腫塊狀,腸腔狹窄,增強后輕度強化。④直腸脈管瘤:沿直腸內壁彌漫性生長腫塊,邊界清,密度均勻,增強后均勻強化,腸周脂肪間隙清晰。33例病例中除1例子宮內膜直腸異位診斷為直腸癌,1例直腸息肉診斷直腸癌,1例結腸淋巴瘤診斷為結腸癌外,其余病例診斷正確,準確性90.9%(30/33)。
圖1 圖2
圖1 充水的小腸與充氣的大腸圖,橫結腸癌(長箭)界限及周圍脂肪間隙顯示清晰,定位清楚。
圖2未行大腸腸道準備的乙狀結腸癌。乙狀結腸壁增厚(粗長箭),橫結腸內容物及未擴張的腸壁(細長箭)易造成腸壁增厚假象。小腸內陽性造影劑易影響腸壁強化顯示(短箭)。
3A 3B 3C
圖3 潰瘍性結腸炎:A:橫結腸腸壁增厚,粘膜面凹凸不平,腸管邊緣呈鋸齒狀,管腔變細,結腸袋消失,形如“鉛管狀”,周圍脂肪間隙清楚。B:曲面重建全程顯示病變范圍。C: CTV示腸管壁。
4A 4B 4C
4D
圖4直腸癌.A: 橫斷位顯示直腸前壁增厚,腔內腫塊,管腔狹窄,腸周脂肪間隙模糊。B:冠狀位示腫瘤侵及范圍。C:矢狀位顯示直腸四周侵及范圍。D:CTVE示腫塊腔內形態(tài)。
三、討論
一、檢查前準備:腸道充盈對比劑分為陰性及陽性,陽性對比劑由于高密度可以幫助CT平掃顯示腸管,在增強后會干擾判斷病灶強化程度。充盈結腸可以注水作為陰性對比劑,但部分患者耐受性差,且注水壓力大可能造成癌細胞脫落行成種植性轉移,注水還會造成肛直腸反射引起局部腸壁增厚,對區(qū)別正常與受浸潤腸壁有影響[1,2]。本組采用肛門注氣,操作簡單安全、方便,圖像顯示清晰,患者無不適,也適合腸腔明顯狹窄不能結腸鏡檢查者,腸腔清潔后殘留液體與注入的氣體均為陰性對病變顯示無影響。在實際臨床工作中盆腔小腸未充盈對轉移淋巴結的檢出存在一定影響,本研究小腸用水充盈后使得盆腔小腸與充氣的結腸區(qū)分清楚,一目了然,大腸壁及其周圍脂肪間隙顯示清楚。
二CT圖像后處理。MSCT多種重建方法方便、直觀,通過2D和3D重建能夠充分顯示大腸的解剖形態(tài)以及病變部位,對大多數大腸病變可做出定性診斷[3,4],本研究診斷準確性達90.9%(30/33)。
①MPR可以對腸道病變任意層面行橫斷、冠狀、矢狀及斜面圖像處理,其中矢狀位及斜面重建可以顯示病變在縱軸方向范圍,曲面重建可以顯示迂曲的腸道全貌
MPR可以對大腸癌進行分期,明確大腸病變性質。另外值得提出的是在實際工作中,測量腫瘤至肛口的距離決定患者手術方式的選擇,而目前采用的直腸指診法與臨床醫(yī)生經驗有很大相關性,差異較大。而利用曲面重建可以精確測量肛口至腫瘤下緣距離。②VR可以直觀顯示大腸腔的整體形態(tài)和輪廓,可清楚顯示大腸有無狹窄、狹窄程度、部位以及有無外壓性改變,但當腸腔內殘留液體較多則顯示不佳。③CTVE可以無創(chuàng)性從多個角度及方向顯示整個大腸腔內的病變,無檢查盲區(qū),可為腸鏡提供檢查重點,從而減少纖維大腸鏡檢查的盲目性,尤其對于梗阻性病變,可以越過梗阻部位,觀察近段腸管腔內情況,以免大腸多發(fā)病變漏診。有研究認為CTVE可以部分代替結腸鏡[5],但其無法顯示真實色彩,對較小浸潤性病變及潰瘍顯示無明顯效果,且當腸腔內水較多時,也無法清晰顯示病變,只能作為結腸鏡檢查有益的補充。
總之,通過陰性造影劑腸道充盈后后CT大腸病變檢查,可以明顯提高大腸病變的定位及定性診斷的準確率,為臨床治療方案制定提供直觀依據。
參考文獻:
[1]袁會軍,袁慧,趙學智,等.多排螺旋CT的結腸仿內鏡技術(CTVE)對結、直腸疾病的診斷價值.現代醫(yī)用影像學,2011,20:348-353.
[2]梁文釗,靳倉正.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結直腸癌診斷中的應用價值.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08,5:71-74.
[3]張淑倩,葉玉芳,李東暉,等.多種技術結合優(yōu)化CT 結腸造影后處理程序.實用放射學雜志,2011,27:714-716.
[4]宋超,王世平,趙敏,等.多層螺旋CT對結、直腸息肉檢查的臨床應用.昆明醫(yī)學院學報,2012,33:70-73.
[5]徐華,陳易,吳強,等.CT仿真結腸鏡在老年患者中的臨床應用.胃腸病學和肝病雜志,2012,21: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