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良
摘 要:語文教學的追求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傳遞知識與塑造人格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二是發(fā)揮人格魅力、良好情感和愛心,塑造學生美好心靈;三是強化閱讀,引導主流,夯實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這樣循序漸進,從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感及其社會責任感,不斷地追求人文品質的健全,就能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提供高品質的人才。
關鍵詞:人文素養(yǎng);人格完善;心理健康;主流閱讀
人文精神,其實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價值觀”和“人生哲學”, 科學精神、藝術精神和道德精神均包含其中。它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推崇人的感性和情感,看重人的想象性和生活的多樣化。主張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是它的鮮明標志,它以人的價值、人的感受、人的尊嚴為萬物的尺度。在當前的農(nóng)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由于課時壓力大,教師大部分重視知識教學,而忽略了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嚴重影響了學生全面人格的發(fā)展。
一、傳遞知識與塑造人格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教師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擔負著培養(yǎng)學生心智,使之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任務。在強調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中學語文教學的內容絕大多數(shù)是文學作品,都是歷代的名篇佳作,其中涉及到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教育、倫理、藝術、美學乃至自然界的各個領域,既有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又蘊涵現(xiàn)代文化的精華。人文素質就來自語文教學內容的文學作品,而文學又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和作家思想情感的表現(xiàn)。具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漢語言,之所以生生不息、源遠流長,是因為它深深地烙上民族的、地域的、心理的、審美的諸多歷史印記,是一種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溢著人文精神的語言,體現(xiàn)著博大精深的文化信息。而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心靈對心靈的塑造,教書與育人緊密結合,是在教學雙方的感情交流與契合中完成。語文教師要用課文中所包含的真摯感情,來扣擊學生心弦,激發(fā)情感,引起共鳴,培養(yǎng)健康的審美情感,塑造良好的心智品質,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
二、發(fā)揮人格魅力、良好情感和愛心,塑造學生美好心靈
教育家烏申斯基強調:“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無論設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的作用。”在學生面前,教師具有無可懷疑的威信,教師是一切美好的化身和效仿的榜樣,教師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師的言行、對每一種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通過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對學生的各個方面產(chǎn)生影響。因此作為教師首先必須有堅定信念和遠大理想,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的人格力量。如果說教師的人格力量是一種無窮的榜樣力量,那么教師的愛心就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芭踔活w心來,不帶半根草去?!彼袑W生,都十分需要教師的關愛,并在教師的關愛下養(yǎng)成良好的人文素質。從這一角度講,學生美好的人生開始就掌握在教師手中。熱愛學生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只有熱愛學生才能教好學生。教師的人格力量和良好的師德,是學生人文素質形成的原動力。所以,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就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素質的教育,并用自己的愛心不斷喚起學生美好的品質,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人文素質。
三、強化閱讀,引導主流,夯實學生人文素質的基礎
傳統(tǒng)教學受急功近利驅使,單科獨進,單項獨練,大搞題海戰(zhàn)術,忽視學生的廣聞博覽。許多學生讀書不多不精,積累不豐不厚,寫作時搜腸刮肚、捉襟見肘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還有些學生因知識面狹窄,知識基礎不牢,導致智商未能很好發(fā)揮,而難于全面發(fā)展,個性張揚更難實現(xiàn)。于漪老師在《尋找入門的突破》一文中指出:“學語文的外部條件比什么都優(yōu)越,社會是語文大課堂,語文無處不在。”所以,非常有必要拓展學習的范圍,擴大視野,增加文化知識,補充語文積累。個性化閱讀無疑是一良方,它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急切需求走向課外去廣聞博覽,天文地理、文科理科、課堂內外兼收并蓄,從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人文素養(yǎng),同時彌補生活資源的不足,為個性的發(fā)展提供了厚實基礎,從而也為個性化作文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尊重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不等于完全放任自流,教師應作閱讀中的領航者,而不是袖手旁觀的看客。學生閱讀前,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有效途徑做科學的引導,使班級內的課外閱讀內容形成一個主流,由老師的引導帶動文學欣賞水平較高的學生,再由這部分學生帶動其他多數(shù)學生去鑒別、挑選課外讀物,確定閱讀內容實現(xiàn)閱讀的終極目標——認識社會人生,培養(yǎng)高尚品格。
總之,培養(yǎng)人文素質要從全面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良好情感及其社會責任感,不斷地追求人文品質的健全,為未來社會的發(fā)展提供高品質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萍.“語文素養(yǎng)”構成論[J];教育評論,2006年01期
[2]李璟.語文教學與人文教育[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3]楊海波.人文精神的內涵研究及其培養(yǎng)[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08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