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冬娥
【摘 要】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應歸結于語言文字的有效運用,只有“用”方顯其價值和意義。因此,本文結合筆者多年語用教學經(jīng)驗,以小學語文為例,探討靈活高效的語用教學方法,為促進語文教學的良性發(fā)展和更好的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語文生活能力而不懈努力。
【關鍵詞】 小學語文;語用教學;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進步,然而,踏遍千山萬水,“高耗低效”猶如縈繞在語文教者心頭的一塊陰云,揮之不去,教師付出精力不少,學生投入時間也不少,但卻收不到良好效果。究其原因,一些語文教學尚停留在語形、語法、語義 的“教”上,而無法落實到“用”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自然無法提高,語文課堂失去了應有的活力和色彩。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做出明確要求: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教師當以此為原則,在課堂教學中突出“語用教學”,以“用”煥發(fā)課堂的生命,讓課堂散發(fā)靈性的光芒。
一、落實一個“讀”字,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
歌德說:“經(jīng)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后?!笨梢姟白x”不是單純的認識文字,而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知能力。我國也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古訓,從中分明能看出“讀”對語言運用的重要性。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中,切不可疏漏“讀”的環(huán)節(jié),不可輕視“讀”的作用,應當有效的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心投入地讀,酣暢淋漓地讀,在讀中領悟詞句的深意,感知修辭的曼妙,體味文本的內(nèi)涵,培養(yǎng)語感,借“讀”提高“用”的能力和效率。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次抱母親》一課教學,教師在“讀”上下足了功夫,首先讀題,師:讀了題目,你有什么問題嗎?教師以此讓學生去思考,去質(zhì)疑,生:我想知道為什么要抱母親?生:“第一次”抱母親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意義……這樣的訓練充分的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zhì)疑能力;接著,教師進行朗讀指導,要求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揣摩句子的停頓,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情感,教師做適當指導,師:讀書其實就像平時說話,自然一點才更真切,更真摯;最后,在學生充分朗讀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追問,師:從文中“我”的話中體會到了什么?讀了母親的話,你又體會到了什么?自然而然的化“學”為“用”,變“讀”為“說”,有效的鍛煉了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和組織運用能力。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讓學生在多層次的“讀”中進行感悟和思考,享受審美的樂趣,將語言感知和運用化作一種內(nèi)在的需求,而語文課堂也高潮迭起,歡快的笑聲和朗朗書生交織成一首和諧之曲。
二、強調(diào)一個“辯”字,在辨析中增加積累
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是語言興趣喚醒的一個過程。中華漢語文化博大精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在運用上都蘊藏著奧妙,這句話為什么這樣說,而不那樣說?這種說法好不好,為什么?這個詞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可不可以換一個?教師應當慧眼識珠,引導學生駐足不曾發(fā)現(xiàn)的語言風景,深入辨析,增加積累,從而體味語言文字的魅力。
例如:六年級上冊《觀書有感》古詩教學中,作者在詩中只字未提“書”,但題目卻為《觀書有感》,如何引導學生透過字面意思來感知古詩蘊含的哲理,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因此,教師在范讀課文時,故意將《觀書有感》讀成了《觀塘有感》,老師話音剛落,講臺下已經(jīng)質(zhì)疑聲四起,生:老師,不對,應當是《觀書有感》。師:是嗎?那你們能從古詩內(nèi)容中找到“書”字嗎?生:不能。師:那我們換一換又何妨呢?一個學生迫不及待地站起來,生:我覺得不行,詩人應該是坐在塘邊讀書,由方塘聯(lián)想到讀書,不單單是寫方塘。生:我認為詩人以源頭活水比喻不斷學習,實際上寫得是讀書,所以必須是“觀書有感”。生:一個人要像方塘一樣,要想保持清澈,就要活到老,學到老,最終揭示的道理在“書”,而不在“塘”……師:是啊!這首詩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教育家,擅長將抽象的東西用形象的方法表現(xiàn)出來,既然是“觀書有感”就一定有與書相關的道理,從大家剛才的討論中,我們發(fā)現(xiàn)用詞必須仔細推敲,一絲一毫都不能馬虎……
看似尋常時,實則奇崛處。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找準訓練點,讓學生進行用詞的比較,在詞語的比較中錘煉語言,豐富積累,增強體驗,讓語文課堂上綻放出思維與智慧的火花。
三、嘗試一個“仿”字,在仿創(chuàng)中提高能力
縱觀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或者在遣詞造句上,或者在布局謀篇上,或者在表情達意上,都有著自己獨特的,示范性的內(nèi)容和特點。因此,教師在備課時必須有效發(fā)掘語用訓練點,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中“特色”的地方進行仿創(chuàng)訓練,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課一得,扎實走好每一步,一步一個腳印的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
例如:五年級下冊《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學,教師讓學生體會“借景抒情”的寫作特點,師:初讀文章,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園子?學生的回答不拘一格,“自由快樂”“充滿生機”“色彩繽紛”……師:為什么是這樣的園子呢?學生開始在文中找依據(jù),生:我在“鏟地”這個情節(jié)中,體會到“我”在園子中的自由、開心和快樂。師:假設你是文中的“我”,你又如何表達這份快樂呢?請以“( )愿意( )就( ), 想( )就( )”為句式寫話。面對這樣的仿寫,孩子們高興極了,紛紛挖空心思地寫起來,生:茄子愿意長多紫就長多紫,想多黑就多黑,變成一個黑臉包公都不怕。生:西紅柿愿意多紅就多紅,想變成天邊的晚霞就變成晚霞……孩子們稚嫩而天真的語言肆意的流淌著,化作一個個音符,在課堂上回蕩。
恰是未曾著墨處,煙波浩渺滿目前。在這個教學案例中,教師安排學生仿寫,留下的不僅是語言的空白,還是“借景抒情”寫法的訓練,從而內(nèi)化了學生對文本寫作特點的理解,有效的促進了學生語言能力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強調(diào)突出語用教學,重分析的同時不能輕積累,重理解的同時不能輕運用,“用”是教學的著力點和落腳點,只有這樣才能讓語文教學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散發(fā)靈性的光芒。
【參考文獻】
[1]杜潔瓊.小學語文教學與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J].基礎教育研究.2000(03)
[2]陳妙興,林月娥.小學語文目標教學淺探[J].教育導刊.2000(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