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軒嫣玥
一、學生特征與個別差異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班上每個孩子的面孔也各不相同。教育者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每個個體的差異及其不同的內心世界。教育對象的個別差異是教育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個班上有的學習成績好,有的學習成績較差,而在同一個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學習成績也有不同。由此可以發(fā)現(xiàn)差異不僅僅存在于不同的教育對象之間,在同一個教育對象的不同時期也可以發(fā)現(xiàn)差異。個別差異既包括社會經(jīng)濟地位、種族性別和語言方面的群體差異,也包括智力、認知風格、學習風格和創(chuàng)造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此在教育過程中,要根據(jù)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進行教育引導。
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而言,需要注重的不再是從前的學生學習成績之類的東西,教育的便是教書與育人,一味的追求教學成績而忽略了學生的特征,可能導致學生失去對學習的興趣。至于育人便是根據(jù)個體之間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不適當?shù)姆椒▽绊懞⒆拥囊簧_@樣看來,我們更要把教育的重點放到根據(jù)學生特征上來。
二、個別差異與教育指導
個別差異,即個體之間在穩(wěn)定的心理特點上的差異,包括性格、能力或興趣等方面的差異。在實際學習的情境下,個別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智力、人格、性別、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差別。
1.智力差別與教育指導
智力的理解各式各樣,目前被普遍接受的理解是:智力是指處理抽象觀念、處理新情境和進行學習以適應新環(huán)境的能力。智力的個別差異又分為智力水平的個別差異與智力結構的個別差異。所謂智力水平的差別,即IQ的差別,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水平呈正態(tài)分布,大多數(shù)屬于標準水平,也有少數(shù)智力水平超長或落后。而智力結構的差別則是個體間智力構成因素的差異。
在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根據(jù)學生智力水平的差異,探索出了不同的教學形式,但取得的成效并不見得很好。例如最傳統(tǒng)的按年齡和年級分組,在這樣的班級中,學生個體間的智齡相差還是比較大的,不能兼顧到每個同學。于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出現(xiàn)了同質分組法和留級和跳級法,但是這兩種方法雖然兼顧了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差異,卻是像給學生貼上了不同的標簽,在智力高的分組的學生可能會驕傲,同時處于較低水平的學生卻會自卑甚至遭到其他人的歧視,反而影響了學生的成長?,F(xiàn)在出現(xiàn)了按照社會人際關系編組的教學方法,把相互關系不錯的學生分成一組,有利于開發(fā)兒童的潛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根據(jù)多元智力理論可以根據(jù)學生在不同方面的特長進行培養(yǎng),利用他的特長可以增強他的自信心,可以帶動其他方面的學習。
2.人格的個別差異與教育指導
每個人的性格特征不同,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如四種氣質類型: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不同氣質類型的人需要采用的教學方法不同。如膽汁質的學生性格活潑外向愛表現(xiàn)容易浮躁,需要不停地鞭策防止驕傲自滿,而抑郁質的學生則心理較為內向,敏感,教師在與其溝通時需注意委婉的用詞與適當?shù)姆椒ǎ乐箓W生的心理。而在對學生進行早期教育是需要注意其性格的養(yǎng)成,如家庭不要過分溺愛孩子,防止養(yǎng)成他任性霸道的性格。在學校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群體合作意識,建立和諧良好的班集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養(yǎng)成。
3.性別的個別差異與教育指導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教師總是對男生的學習比較注重,給予的關注,積極反饋也更多。有些教師認為男孩子“聰明”,特別是在高中教育的理科方面,造成錯誤的定位,往往使女生認為自己相比較班上的男生而不如,造成心理暗示,影響學習效果。其實男女之間很多能力是沒有太大的差別的,只是在思維方式上的差別,因此,教師應該消除這種性別歧視的觀念,平等教學,采取合適的方法,給予每個學生同等的關心與愛護,才能更好地教育學生。同樣的包括地域歧視,種族歧視,在教學中都應該摒棄。
4.學習方式的個別差異與教育指導
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進行學習、解決問題、加工信息時所采取的帶有個人特點的方式。例如有的學生偏重聽覺刺激,對語言、音樂接受力理解力很強,對于這一類學生,教師可以多用聽覺輸入的方式進行教學。有的喜歡接觸操作物體有的對視覺性刺激敏感,教師可以根據(jù)這些特性進行教育教學。與學習方式密切相關的一個概念是認知方式,目前發(fā)現(xiàn)的與學習和教學關系比較密切的學習方式主要有:
(1)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
人的知覺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者稱為場依存性,知覺不受或很少受環(huán)境因素影響者稱為場獨立性。在學習方面,場依存性強的學生對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更為感興趣也更加擅長。而場獨立性的學生則對自然科學和數(shù)學之類邏輯性強的學科更加擅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場獨立性的學生進行偏于結構和邏輯的正規(guī)教學方式,而對于場依存性的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等形式。
(2)反思性和沖動性
反思性學生是指在作出回答之前,將答案和各種可能性進行分析斟酌,最后給出較有把握的答案的學生。而沖動性學生則很快速形成自己看法,回答問題也很快。因此,在學習方面,一般來說,反思性學生成績好于沖動性學生,但是在涉及多角度的問題中,沖動性學生好于反思性學生。因此,教師可以幫助沖動性學生具體地分析問題,克服他們的沖動性認知行為。
三、結語
個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如果在教育教學中好好利用的話,便能取得一些成效,反之,如果忽略了個別差異,則教學效果會有所下降,甚至對個別學生影響很大,至今為止所做的教學舉措都不是盡善盡美的,但是教師需要具備發(fā)現(xiàn)個別差異的能力,以便進行針對性教育,所以,個別差異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的,采用得當?shù)姆椒?,才能讓每個孩子得到良好的身心發(fā)展。
參考文獻:
[1]Robert J. Stern & Wendy M. William:《教育心理學》,張厚粲譯,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3年版,111-113頁.
[2]史密斯,雷根.教育設計[M].龐維國,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275頁.
[4]加德納.多元智能[M].沈致隆譯,北京新華出版社,1999.
[5]Eggen & Kauchak 《教育心理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