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蕊+曹麗娟+金巖
摘要:通過對松花湖自然保護區(qū)叩甲科昆蟲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泥紅槽縫叩甲主要為害核桃楸幼苗,近年來危害呈加重趨勢。本文對泥紅槽縫叩甲的生物學特性進行了野外觀察,并提出了具體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泥紅槽縫叩甲;生物學特性;防治技術
項目支持:吉林市科技計劃項目2013222020支持。
中圖分類號:Q969文獻標識碼:ADOI編號:10.14025/j.cnki.jlny.2015.11.044
叩甲科(Elateridae)的幼蟲統(tǒng)稱為金針蟲,為我國北方主要地下害蟲,主要為害各種林木及農(nóng)作物,多為雜食性,為害時能咬食播下的種子,咬斷剛出土的幼苗;當苗木生長階段能鉆到根、莖里取食,嚴重影響農(nóng)林作物的生長和產(chǎn)量。作者于2012年~2014年在吉林市松花湖自然保護區(qū)對叩甲科昆蟲進行了詳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泥紅槽縫叩甲Agrypnus argillaceus(Solsky)是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種之一,現(xiàn)將泥紅槽縫叩甲的基本情況、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方法介紹如下。
1研究方法
1.1試驗地區(qū)自然概況
松花湖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吉林市東南側,地理坐標為東經(jīng)126°41′~127°18′、北緯42°58′~43°43′,全區(qū)總面積為354098公頃,其中林地面積占60%,耕地和水域面積占40%。該區(qū)氣候為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日溫差較大,春季少雨大風,夏季溫熱多雨,秋季天氣晴爽,冬季漫長嚴寒。最高溫度36.6℃,最低為-38.1℃,年平均氣溫為3℃~4℃。松花湖區(qū)多為暗棕色森林土,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qū)系,植物種類繁多,素有天然寶庫之稱,是以森林植被為主體的植物生態(tài)群落。森林覆蓋面積占總面積的71.89%,但是由于長期的開發(fā)利用,原生林已較罕見。目前主要是以蒙古棟、楊、樺、水曲柳、胡桃揪、柳樹等組成的天然次生林。
1.2實驗方法
對泥紅槽縫叩甲的生物學特性研究主要采用室外觀察法。在松花湖自然保護區(qū),選取有代表性的地塊設固定樣地3塊,一般每隔5~7天調(diào)查一次,采用固定樣地調(diào)查和大面積綜合觀察相結合的方法,通過踏查、挖土方和網(wǎng)捕等方式觀察泥紅槽縫叩甲的蟲口密度、生活習性及生活史情況,對泥紅槽縫叩甲的防治技術研究采用綜合文獻的方法。
2結果與分析
泥紅槽縫叩甲屬鞘翅目Coleoptera叩甲科槽縫叩甲屬Agrypnus[1]。國內(nèi)分布于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甘肅、寧夏、湖北、陜西、廣西、貴州、云南、西藏、臺灣等地。在吉林省主要為害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Maxim,主要以幼蟲終年在土壤中活動為害,取食植物根部、莖基及有機質(zhì),成蟲取食嫩葉和嫩莖,長期為害,使樹勢衰弱并引起其他病蟲危害。
2.1形態(tài)特征
泥紅槽縫叩甲體長15.5毫米,體寬5毫米,體狹長,朱紅色或紅褐色,前胸背板底色黑色,鞘翅底色紅褐色,小盾片底色黑色;觸角、足及腹面黑色,全身密被茶色,紅褐色或朱紅色的鱗片狀短毛。額前緣拱出,中部向前略低凹,散布刻點。觸角短,不達前胸基部;第2節(jié)筒形,長于第3節(jié);第3節(jié)最小,球形;第4節(jié)以后各節(jié)三角形,鋸齒狀;末節(jié)橢圓形,近端部凹縮成假節(jié),頂端鈍。前胸背板長不大于寬;中間縱向低凹,后部更明顯;兩側拱出,向前漸寬,近前角明顯變狹,近后角波狀;側緣后部邊緣細齒狀;后角端部狹,平截,明顯轉向外方,背面有脊或脊不明顯。小盾片呈盾狀,端部拱出。鞘翅寬于前胸,基部兩側平行,后1/3處變狹,端部聯(lián)合拱出;表面有明顯的粗刻點,排列成行,直至端部,但未形成凹紋。腹面均勻地被有鱗片狀毛和刻點,前部刻點更強烈;前胸側板和后胸側板無跗節(jié)槽;后基片從內(nèi)向外漸狹。
2.2生物學習性
泥紅槽縫叩甲在松花湖地區(qū)完成一個世代約需2~3年以上,以幼蟲和成蟲在土壤中越冬,越冬成蟲于4月下旬開始出蟄,5月中旬~6月下旬為活動盛期。成蟲多在一些低矮的草叢或灌木叢中活動。成蟲交配后即可產(chǎn)卵,卵散產(chǎn)于核桃楸附近的較疏松的土層內(nèi),初孵幼蟲孵化后,短時間就能夠自由活動并取食,而且活動靈活。野外觀察,初齡幼蟲一般在土層25厘米左右處活動,整個幼蟲期較長。成蟲有趨光性,善于飛翔。以幼蟲越冬的,一般當土溫(10厘米處)達8℃~10℃時開始上升土表,14℃~18℃時活動最盛,5℃以下或23℃以上則往深土中移動。幼蟲活動節(jié)律主要隨土壤環(huán)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尤其是土壤溫度變化對幼蟲活動的影響最為明顯。9月下旬,成蟲、幼蟲鉆入土壤中越冬。
2.3防治技術
由于金針蟲生活在土壤中,具有一定的隱蔽性,所以對其防治要采用綜合性的防治方法。關于金針蟲的防治技術,國內(nèi)主要從害蟲的預測預報、林業(yè)技術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學防治幾個方面進行了研究。
2.3.1加強預測預報由于金針蟲為土棲昆蟲,生活和為害于土層中。因此預測預報時要結合金針蟲的地下活動情況,對照氣象因素和苗情做綜合分析。泥紅槽縫叩甲主要為害核桃楸幼苗,而且主要在苗木苗期為害猖獗,且具有較強的隱蔽性,一旦發(fā)現(xiàn),即已錯過最佳的防治時期,因此金針蟲的預測預報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春季調(diào)查時,選擇不同地勢、不同土壤、不同茬口的田塊1公頃以內(nèi),取50~80個樣點采用隨機5點式取樣或雙對角線取樣方法,每樣點面積為1平方米,當金針蟲達到3~4頭/平方米以上時應采取防治措施。
2.3.2林業(yè)技術措施加強林木撫育,增強樹勢,以增強林木本身的抗蟲能力。在苗圃地,雜草是金針蟲的產(chǎn)卵寄主和幼齡幼蟲的食料,因此要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并運出苗圃地,或者將雜草深埋于40厘米以下的土層或運出田外漚肥,不能在田間堆放,可達到消滅部分幼蟲和卵的目的并能減少幼蟲和蛹的數(shù)量。
2.3.3物理防治技術加強苗圃地的精耕細作,耕作時對金針蟲可有直接的機械損傷,而且也能將土中的蛹、休眠幼蟲或成蟲翻至土表,從而遭受不良氣候影響和天敵侵襲死亡。夏季翻耕曝曬,冬季耕后冷凍,通過破壞其生存環(huán)境也能消滅部分蟲蛹,這種方法可壓低蟲口密度達15%~30%。在成蟲羽化盛期,于林間開闊地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捕,可有效降低蟲口密度,或其他引誘物誘殺;利用成蟲的假死習性于傍晚振落捕殺成蟲;翻耕苗圃地時人工捕捉幼蟲。
2.3.4生物防治技術利用植物性農(nóng)藥殺蟲。即利用植物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或者分離得到的活性成分來防治金針蟲,如用蓖麻葉、油桐葉的水浸液防治,或者用以烏頭等的莖、根磨成粉后防治金針蟲,殺蟲效果較好。李紅梅等人也報道了苦參堿、柬素、阿維菌素和多殺菌素的殺蟲功能[2];利用昆蟲病原微生物殺蟲。在自然界,存在著很多對害蟲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昆蟲病原微生物具有寄主范圍廣泛、致病性強、毒性高、使用安全等特點,對具隱蔽性的金針蟲有特殊的防治效果,應用前景比較廣泛[3]。寄生金針蟲的真菌種類主要有白僵菌和綠僵菌[4]。利用捕食性天敵殺蟲。由于金針蟲在土壤中活動,它的捕食性天敵比較少見。因此捕食性天敵在控制金針蟲為害上很難發(fā)揮大的作用,目前尚未有利用捕食性天敵成功控制金針蟲的報道[4,5]。利用性信息素誘殺。金針蟲成蟲羽化后在林間活動,可利用性信息素進行誘集,是金針蟲種群動態(tài)監(jiān)測和防治的重要手段[6,7]。
2.3.5化學防治技術藥劑拌種。播種前用48%樂斯本,或者50%辛硫磷乳油、水、種子按1∶50~80∶400~800的比例拌種,也可以用40%甲基異柳磷乳油、水、種子按1∶80∶800~1000的比例均勻噴灑種子,將濕拌種子堆悶2~3小時,攤開晾干后即可播種,藥劑拌種的有效期為30天左右。土壤處理。育苗時,用5%辛硫磷顆粒劑按30~37.5公斤/公頃施入表土層防治或者用5%辛硫磷顆粒劑15.0~22.5公斤/公頃加細干土300~450公斤,混合均勻后撒于土壤中;毒餌誘殺。用炒成糊香味的麥麩80公斤/公頃與90%敵百蟲晶體2公斤/公頃混拌均勻制成毒餌,于傍晚撒在田間進行誘殺;根部灌藥。種苗出土或栽植后如發(fā)現(xiàn)幼蟲危害,可用辛硫磷毒土逐行撒播并隨即用鋤掩入苗株附近表土內(nèi),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1]江世宏,王書永.中國經(jīng)濟叩甲圖志[M].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1999.
[2]李紅梅,胡竹鵑.芝麻主要害蟲及其綜合防治技術[J].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2009,22:163-164.
[3]陳建明,俞曉平,陳列忠,等.我國地下害蟲的發(fā)生危害和治理策略[J].浙江農(nóng)業(yè)學報,2004,16(6):389-394.
[4]王浩杰,劉立偉,舒金平,等.金針蟲控制技術及其研究進展[J].中國森林病蟲,2008,27(1):27-30.
[5]郭士英,陳光華,侯建雄,等.武功地區(qū)細胸金針蟲(Agriotes fusicollis Miwa)生活規(guī)律與防治研究[J].西北農(nóng)學院學報, 1985(4):1-14.
[6]宋洋,黃瓊瑤,等.叩甲科昆蟲性信息素研究及應用[J].中國農(nóng)學通報,2008,24(11):359-364.
[7]彭觀地.篩胸梳爪叩甲性信息素的初步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2011.
作者簡介:趙紅蕊,碩士,北華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