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勇強
(甘肅醫(yī)學院 甘肅 平涼 744000)
《威尼斯船歌》由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于1830年所創(chuàng),收錄在其作品集《無詞歌》中,在該樂曲中,充分利用了和聲,而和聲的色彩和邏輯力量極大地豐富了音樂表現(xiàn)手法,讓聽眾仿佛身臨于威尼斯光景之中。
《威尼斯船歌》用音樂描繪了一幅極具詩意與浪漫色彩的風景畫。門德爾松作品的主要特點是典雅、詩意、嫵媚、清新,其創(chuàng)作不拘一格,他喜歡在古典曲式加入富有幻想性的旋律,以實現(xiàn)感性與理性的統(tǒng)一,讓作品具有豐富的美感。威尼斯的主要的行路工具是輕盈纖細、平底狹長的小船,船歌的起源就為拉船工所高歌的樂曲,是當時意大利人們喜愛的浪漫抒情曲體裁。該曲將威尼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風景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一)復調和聲。復調和聲是門德爾松的很多作品中慣用的手法。他為了充分的表達復調思想,運用了復調對位手法和多聲部對位化寫作風格來充實旋律和聲,使作品變得更加飽滿厚實。門德爾松在音樂作品中利用復調將其利用理性平衡的創(chuàng)作思維充分展現(xiàn)出來。從《威尼斯船歌》的歌曲旋律中可以看出,為了延遲中部旋律,他采取的是保持音的方式,這樣主旋律就得到了充分襯托,因此也突出了第一聲部旋律,保證了縱向和聲的厚實感,音樂材料在每個和聲部都可以和諧發(fā)展。《威尼斯船歌》中的復調和聲手法類似于奧爾加農早期的音樂作品,采用兩種對立的復合和弦功能,二者以此種對立的方式對和弦第三功能矛盾沖突的解決具有重要作用,從而使音樂品質得到提高。該作品低聲部的和弦為具有T功能的Ⅰ級和弦,并一直延續(xù)到Ⅴ級和弦??偠灾?,正統(tǒng)和聲功能體現(xiàn)在和弦結構組成和旋律音調,將傳統(tǒng)基礎和聲與全新和弦相結合會彰顯獨特的音樂風格。
(二)同類和弦的連續(xù)作用。七和弦的連續(xù)運用是門德爾松作品的另一大特點,在《威尼斯船歌》中也有體現(xiàn)。從該作品的22小節(jié)開始,一直在運用減七和弦。七和弦的主要特點就是不穩(wěn)定,有一種游離感,恰恰將威尼斯那種神秘性、薄霧中的水上風景變現(xiàn)的淋漓盡致。在連續(xù)出現(xiàn)此種七和弦之后,聽者會以為作者會以完滿的方式結束第二樂段,然而作曲運用的卻是半終止的手法,從此可以看出門德爾松作品的不可預見性。另外,主和弦的連續(xù)運用也是門德爾松音樂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手法,之所以將相對穩(wěn)定的和弦運用到和聲中,與他理性創(chuàng)作思維密不可分。在該作品中,門德爾松將主和弦放在開頭處與結尾處,給整部作品增加了一定的穩(wěn)定性,同時也使作品有一種擴充感,鞏固了G小調傷感的調性,體現(xiàn)了作者內斂含蓄的表達方式。
門德爾松為使該作品更具生動感,還運用了大量和弦外音,以此來制造樂曲中不斷產生和解決的矛盾,從而形成獨特的旋律聲部和音樂效果,增強了音樂的流暢性。
音樂除了音調和樂曲,若想形成相應的感情作用,則需要邏輯發(fā)展。和聲是邏輯發(fā)展的關鍵因素,具體可以分為縱向和橫向發(fā)展。和聲在音樂中從單純到深邃、從復雜到簡單,在《威尼斯船歌》中都有所體現(xiàn),為該作品增添了獨特的氣質。首先,從橫向發(fā)展看,該作品的和聲思維主要源于調式調性,在此基礎上采用橫向線條的思維逐步擴展開來。旋律聲部的音階式思維體現(xiàn)于上行和下行之中,其主要表現(xiàn)在A段與B段之中。左手的低聲部多出現(xiàn)分解和弦,尤其在第3拍和第6拍,長時間的出現(xiàn)倒數(shù)第二聲部以及A音。上述線性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在和聲寫作中,能憑借輕柔、平緩的特點將樂曲的和弦關系彰顯,從而陳述一段幽靜的音樂語言。其次,音樂的功能性和色彩性之間的交織可以體現(xiàn)和聲的思維特征。其中,音樂的色彩性往往來源于多變的旋律,同時也是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
和聲在音樂作品中不可缺少,一首曲子如果不存在和聲,那么其音樂旋律也就失去了色彩,一條和聲旋律可以譜寫出多章意義不同的旋律線條,所以和聲在音樂中具有非常牢固的作用與地位,是提高藝術表現(xiàn)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1]宋玉函.以《威尼斯船歌》為例探析和聲在音樂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5,(04):142.
[2]鄒成義.和聲語言在音樂中的作用[J].藝圃(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88,(S1):38-41.
[3]孫晶瑩.關于合唱中音準問題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4]黃洛華.和聲語言在音樂作品中編配的藝術風格[J].音樂探索,2009,(02):30-35.
[5]陳雅春.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