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詩曉
摘 要 文章回顧了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現象的過往研究,指出其還存在概念界定不清,測量標準不明,形成機制尚不明確,缺乏對干預機制的研究和效果追蹤的問題,并預測了其未來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 手機依賴 影響因素 展望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5.08.090
Review of College Students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ZHU Shixiao
(Wuhan University School of Philosophy, Wuhan, Hubei 430072)
Abstract In the recent years,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especially among the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f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which are concerned with its definition, measurement and influence factor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problems of the researches. Whats m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is predicted.
Key words Obsessive Cellphone Use Disorder; influence factors; predictions
近些年來,伴隨著智能手機的興起,“低頭一族”在我們身邊隨處可見。他們上課玩手機,睡前玩手機,走路玩手機,如廁玩手機,甚至同學聚會,也是“相顧無言,各自低頭玩手機”。這樣一種現象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也引起了各個領域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1 概念界定
手機依賴,在國內外尚無統(tǒng)一的概念界定,同手機成癮、問題性手機使用等概念一樣,都是對過度使用手機這一現象的描述。國外研究中,主要通過對其臨床表現進行描述來定義手機依賴,如Walsh等就將技術成癮如戒斷癥狀、控制喪失等作為其判斷指征。而國內研究中對其概念的界定則分為兩種。一種將其視為正常的社會現象和心理狀態(tài),而并非心理問題。宮佳奇等贊同此觀點,并分析得出大學生對手機的依賴主要是對其通訊工具功能的依賴。但此種看法的研究者并不多。大部分研究者都以“行為成癮”為基礎來界定手機依賴。韓登亮、齊志斐結合精神病學標準,將手機依賴定義為:由于某種原因過度地濫用手機而導致手機使用者出現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適應的一種病癥。師建國將其界定為個體因使用手機行為失控而導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功能明顯受損的癡迷狀態(tài)。鄭毅則提出了3條標準:(1)對手機的濫用,不該用時也頻繁使用:(2)手機過多的影響了生活、工作和學習;(3)停機或手機不在身邊時,身體會出現一系列的不適應,包括生理和心理。
綜上,以行為成癮為基礎,以其臨床表現為指征來定義手機依賴是當前國內外研究者認可度比較高的一種方式。但是在此種界定下,手機依賴和手機成癮并沒有進行一定的概念區(qū)分,兩者是否具有程度上的差異,是以后的研究中需要明晰的問題。
2 測量方式
在現有的概念界定下,對手機依賴的問卷編制也多基于成癮行為的判定。國外較有代表性的量表有Bianchi 和Phillips 的《手機問題使用量表》(MPPUS),Billieux等制作的《手機問題使用問卷》(PMPUQ)等。國內研究者則主要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進行了量表的編制,其中徐華和吳玄娜根據DSM-IV中對物質依賴和行為成癮等描述編制的《大學生手機依賴問卷》,從行為(心理)耐受性、行為(心理)戒斷、社會功能和生理反應四個維度進行測量,具有較高的信效度。而屠斌斌和章俊龍等從“類型—成癮傾向”出發(fā),根據手機使用的功能,劃分出手機關系成癮、手機娛樂成癮、手機信息搜集成癮三個維度,又在這三個維度下進一步分出認知依賴、情感依賴和行為依賴三個子維度,有利于進一步的研究。
不難發(fā)現,由于手機依賴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因此對其的測量也難有統(tǒng)一的標準,所以明確手機依賴的定義,制定科學有效的研究工具是日后研究努力的方向所在。
3 影響因素
大學生手機依賴的影響因素很多,但根據以往研究,總的來說可以分為環(huán)境因素和個體因素兩部分。
3.1 環(huán)境因素
3.1.1 社會環(huán)境
在當今社會中,手機已成為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工具,各種各樣的品牌,時尚靚麗的外形,層出不窮的功能更引起大學生這一群體的追捧和攀比。杜立操和熊少清研究發(fā)現,城鄉(xiāng)差異對青少年手機依賴有影響,來自城市、城鎮(zhèn)的大學生更易形成手機依賴,這與來自城市的大學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與鐘愛程度普遍高于農村大學生不無關系。由此可見,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程度造成了一定影響,在一個手機更新換代速度快,使用度高的環(huán)境中,更易形成手機依賴。
3.1.2 家庭環(huán)境
與其他成癮行為一樣,手機依賴與個體的家庭環(huán)境也有密切關系。有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手機依賴情況與父母長時間使用手機的態(tài)度及行為呈現顯著正相關。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對大學生過度使用手機的行為不加以制止反而采取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甚至父母本身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過度依賴手機的典型的話,大學生自然也意識不到這樣一種行為的不合理和危害性,從而越來越依賴手機。
3.2 個體因素
3.2.1 性別
一些研究者認為不同性別的個體在接受新技術上有差異性。例如Takao和Takahashi等人認為女性更傾向于手機問題性使用,而這與文化或種族的背景可能影響了女性的成癮行為有關。Jenaro和Flores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女性與過度手機使用有關。但通過一些訪談式研究發(fā)現,性別與大學生手機沉迷并沒有明顯關系,只影響大學生對手機內容和功能的使用。
3.2.2 人格特質
國內外眾多研究者都對人格特質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展開過研究。Bianchi和Phillips的研究得出了兩種結論,一是人格中的外向性和低自尊對手機依賴具有預測作用,他們認為外向性的人注重社會人際關系,因而更容易過度使用手機。二是神經質與手機依賴的關系卻并不密切。前一點在其他人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黃靖茵的研究也認為外向型或膽汁質的人與手機依賴有著密切的聯系;陳少華的研究也發(fā)現大五人格中的外傾性與手機短信使用數量和作息時間顯著正相關。后一點卻具有爭議。但很多研究結果卻與之相反,認為神經質與手機依賴有密切聯系,那些具有高緊張感和低堅持性的人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行為。根據劉勇和杜立操等人的研究,外傾性和神經質對手機依賴都有很好的預測作用。
3.2.3 使用動機
早在2003年,研究者就開始關注使用動機和手機依賴的關系。Woong Ki Park將使用動機分為習慣性使用和工具性使用,并認為習慣性使用動機比工具性使用動機更容易導致手機依賴。而2011年,劉紅和王洪禮將其分為人際動機和網娛動機,并發(fā)現手機的網娛動機與依賴呈顯著正相關。
3.2.4 其它成癮史
國內學者發(fā)現手機依賴者與網絡成癮者可能有大致相同的人格基礎。芬蘭研究者則發(fā)現,芬蘭青少年的手機依賴行為與抽煙、酗酒等有較強相關性,但是不同性別間有差異。
4 不足與展望
縱觀現有文獻,對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研究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第一,概念界定不清,測量標準不明。正如前文所述的,對于手機依賴的定義還存在爭議,對于其和手機成癮是否存在程度上的區(qū)分也尚未有明確的說明。正因如此,目前對手機依賴還沒有統(tǒng)一的測量標準,往往“各自為政”,如此一來,研究結果上的差異就難以解釋。第二,形成機制尚不明確。目前關于影響因素的研究雖然很多,但是很少有學者提出一個比較完整的形成機制,來解釋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分析它們對手機依賴的作用路徑,是否存在調節(jié)作用,中介作用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更加細致的研究。第三,缺乏對干預機制的研究和效果追蹤。目前的研究大多只停留在對大學生手機依賴和其人格特質、使用動機等影響因素的相關關系上,而對于其干預機制只是進行理論層面的討論,缺乏實證研究,更不用說長期追蹤性的縱向研究了。但實際上這類研究有利于了解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發(fā)展情況和干預方案的有效性,是非常必要的。
綜合以上兩點,未來關于大學生手機依賴的研究還是需要先明晰概念和標準,在了解影響因素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其形成機制,提出干預方案并進行效果的檢驗和追蹤。
參考文獻
[1] Billeux, Martial Van Der Linden, Lucien Rochat. (2008). The Role of Impulsivity in Actual and Problematic Use of the Mobile Phone[J].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2008(22):1195-1210.
[2] 徐華,吳玄娜,蘭彥婷,陳英和.大學生手機依賴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6(1):26-27.
[3] 陳少華,陳少惠,胡兆云,劉倩.手機短信與大學生人格特征關系的研究[J].心理學新,2005.25(3):82-86.
[4] 劉紅,王洪禮.大學生手機成癮與孤獨感、手機使用動機的關系[J].心理科學,2011.34(6):1453-1457.
[5] Bianchi A,Phillips JG.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Problem Mobile Phone Use[J].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2005.8(1):39-51.
[6] Woong Ki Park.The mobile phone addiction among Korean college students[J].Korean society Journalism&Communication Studies,2003.47:250-281.
[7] 杜立操,熊少青.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調查及干預對策研究.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25(7).
[8] 宮佳奇,任瑋.蘭州市高校大學生手機依賴狀況分析.新聞世界,2009(10):141-142.
[9] 韓登亮,齊志斐.大學生手機成癮癥的心理學探析.當代青年研究,2005(12):34-38.
[10] 劉勇.大學生手機使用行為、手機依賴特點及其與人格特質的關系.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
[11] 師建國.手機依賴綜合征[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19(2):138-139.
[12] 屠斌斌,章俊龍,姜伊素.大學生手機成癮傾向問卷的初步編制.和田師范??茖W院學報,2010.29(4):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