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強
摘 要:大學的國際化程度直接決定著其國際競爭力的大小。院系作為高校辦學的二級主體,其發(fā)展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學校整體的國際化水平。文章從大學國際化研究現狀出發(fā),通過對高校院系國際化內涵的分析,構建了高校院系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旨在促進院系乃至高校的國際化建設。
關鍵詞:高校院系;國際化;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5)10-0006-02
隨著世界多元化以及經濟一體化的不斷拓展與深入,大學國際化已成為全球教育發(fā)展的基本趨勢,一所大學的國際化程度直接決定著其國際競爭力的大小。院系作為高等學校辦學的二級主體,其發(fā)展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學校整體國際化水平。因此,建立一套院系國際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并依此對二級辦學實體的國際化發(fā)展水平進行評價,可以使院系在國際化行動中的目標更加明確,更加全面了解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對提高學校整體國際化辦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國際化研究現狀
國外對大學國際化以及評價方面的研究較早并且十分全面。2001 年美國教育委員會在福特基金會的資助下對全國范圍內的144所研究型大學的國際化現狀進行了問卷評估,2003年正式出版了美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評估報告,對研究型大學、綜合性大學、??茖W院三類不同院校選用不同的國際化評估指標體系,并在每一類院校中區(qū)分出國際化高度活躍的大學和活躍度低的大學,總結高度活躍的大學在國際化過程中使用頻率較高、行之有效的策略,并公布評估結果和提出建議[1]。德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研究中心則在2007年開發(fā)出一套旨在對大學國際性與國際化進行測量的指標體系,緊緊圍繞大學的學術研究和教學兩項中心工作,從輸入和輸出兩個維度,制定出涵蓋教授、青年教師、學生、服務和管理、課程提供、畢業(yè)生以及大學國際聲譽等核心指標的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2]。
國內專家學者如陳昌貴、曾滿超等,在《中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調查及評估指標構建》一文中,通過對中國26所研究型大學國際化情況的調查,揭示了在研究型大學與準研究型大學之間、世界前500名與非前500名研究型大學之間以及東部沿海與內陸的研究型大學之間國際化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并提出了戰(zhàn)略規(guī)劃與組織機構、人員構成與交流、教學與科學研究、相關條件與設施以及成果交流5類共18個指標[3]。李盛兵在《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初探》一文中根據大學國際化指標體系的構成、觀測點和權重,構建了一個包括國際化觀念與規(guī)劃、大學國際化機構設置、學生結構國際化、教師結構國際化、課程國際化、科研國際化、中外合作辦學等7個一級指標和18個二級指標的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4]。王鮮萍在《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中指出大學國際化是在觀念、行為、結果等三個層面上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因此,可通過大學國際化觀念意識、大學國際化能力以及大學國際化結果績效等維度來構建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程度的各級評價指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了各指標的權重,提出了評價指標的具體量化方法,以期建立較為完善的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5]。
除了對大學層面上國際化指標體系的研究以外,在院系國際化評價層面,國內一些高校也做過許多有益的嘗試。2006年,復旦大學將“國際化工作評估”的指標納入院系考核內容,在教學合作項目、科研合作項目、國際活動、合作成果與制度建設等5個方面對各院系國際化交流工作進行年終評估。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將2012年確立為“院(系)國際化建設年”,致力于完善?!憾墖H交流與合作管理及支持體系,重點支持符合院系/學科需求的國際合作項目,重點發(fā)揮院系在國際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促進學校的國際化發(fā)展。西南交通大學自2008年起開始對全校各二級單位進行全盤考量,并專門制定了《西南交通大學國際化工作考核辦法》。
二、院系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和對筆者所在高校二級院系的調研,本文將高校院系國際化評價指標歸納整理為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科學研究的國際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國際影響等四個一級指標和30個評價點,并在指標建立過程中,重點考慮了以下三個方面[6]。
第一,充分把握國際交流與合作工作的系統(tǒng)性與普遍性,設立指標必須對大多數院系具有普遍評價意義,并且能夠全面反映各院系的國際化水平,避免各院系進行國際化建設的盲目性。
第二,充分發(fā)揮學校在國際化辦學工作中的引領性與指導性,有效地滿足各院系建設高水平學科、專業(yè)的需要,更好地發(fā)揮“以評促建”的作用。
第三,充分考慮評價方案的可操作性與簡化評價程序,盡量從機關層面就能完成數據的采集、整理和統(tǒng)計,提高評價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三、院系國際化評價指標釋義
(一)人才培養(yǎng)的國際化
1.出國交流。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最終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流能力、國際競爭力的人才。這就要求院系要做好與國外大學相關專業(yè)間的合作和學分互認等工作,盡力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國學習、實踐、學術交流的機會,使學生有切實的國際體驗??梢詮囊韵聨讉€方面進行評價:獲得海外學位學生數、聯合培養(yǎng)研究生數、長期交流學生數、短期交流學生數。
2.留學生。院系應具有開拓海外市場、吸引海外留學生到本院系學習的意識,要有培養(yǎng)留學生的能力,為本院系學生營造一個多元文化的生活和學習環(huán)境??梢詮牟┦可鷶?、碩士生數、本科生數、進修生及交換生數等幾個方面來評價。
3.課程與專業(yè)。院系應該能在國際觀念的指導下,把國際的、跨文化的知識與觀念融合到課程中,開設一定數量的雙語授課課程、全英文授課課程,通過課程內容、課程結構、課程管理、教材建設等各種形式,培養(yǎng)具有國際觀念、國際視野和技能的國際性人才,同時吸引外國學生來校學習。進而,從若干門課程的“點”,形成品牌和特色專業(yè)的“線”,并使若干相關專業(yè)通過國際認證,提升專業(yè)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提升所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競爭中的競爭力。
(二)科學研究的國際化
1.國際科研合作項目。與國外相關領域高水平研究者合作研究,是學習外國先進知識、技術、研究方法的一個重要途徑。國際科研合作主要通過境外和境內項目數和境外項目經費數來評價。
2.“111”計劃。高校“111 ”引智計劃是國家抓住我國政治和經濟實力迅速提高的歷史機遇,推進我國高等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進程的重要舉措。對高等學校而言,重點科研基地的入選,是學校具有國際前沿水平或國家重點發(fā)展的學科領域的重要證明。為此,學校自身也應該設立校級基地,作為種子培養(yǎng)。
3.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基地或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基地或研究中心是開展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重要學術中心,也是聚集一流學者和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平臺,能夠產生比較重大科學價值的創(chuàng)新成果,因此也是科學研究國際化中的一個重要評價內容。
(三)師資隊伍的國際化
1.留學歸國人員。院系應根據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的需
要,在考察和了解海歸學者的學術水平基礎上,積極招募留學歸國人員,同時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將自己的教師送到國外進修學習??梢詮木哂?年以上海外經歷的專任教師數、在國外獲得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數等方面來評價。
2.外籍教師。院系應當運用各種形式邀請國外知名學者來校開設課程和講座,這不僅會給院系學術發(fā)展注入生機和活力,而且也會增加相關專業(yè)的知名度和國際化氛圍??梢詮氖谡n的外籍教師數、入選國家高層次外國人才計劃數等方面來評價。
3.境外學者來校進行學術交流和教師出境進行交
流。院系應積極邀請相關領域國境外學者來院系進行學術交流,同時制定政策鼓勵教師出國進行學術會議、學術訪問等學術交流,提高院系的國際學術聲譽和教師的國際競爭能力。
(四)國際影響
1.論文。論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體現形式,高水平國際論文是研究成果得到國際學術界認可的重要體現,也是讓國際學術界了解院系相關領域學術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從重要程度來看,可以從Science或Nature論文數、SCI論文數、本領域國際公認最高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數等幾方面來評價。
2.主承辦國際會議與特邀報告。召開或參加國際性學術會議是開展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主承辦國際性學術會議,既可為各國研究者提供一個學術交流的平臺,還可提高會議主辦方的國際知名度。參與國際學術會議,是研究者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拓展學術視野、提升自身及所屬大學國際知名度的重要途徑。但按照重要性來說,代表院系教師國際學術水平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人數上,而更重要的是水平上,這也是將在國際會議上的大會特邀報告作為評價內容的主要原因。
3.國際學術組織主要成員和國際刊物編委?!皩W術帽子”是國內在比較學術影響力時的一個重要內容。具體到國際化工作中,國際學術組織和國際學術刊物任職則是“學術帽子”的一種主要體現形式。代表了院系教師在相關學科領域的國際聲譽和國際學術地位。
院系是高校的重要辦學組織形式,加快形成以學校為主導、院系和基層組織為主體、教師和學生為關鍵的國際交流與合作機制體制是高等學校國際化的重要工作。本文結合對國內外其他大學相關的研究和筆者所在大學的實際,提出了高等學校院系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進而來量化評價高校各院系的國際化水平,并對學校各院系之間及各院系自身時間維度上的國際化水平進行比較。無論是對大學整體國際化的發(fā)展,還是對大學在二級辦學實體國際化的導向上,都具有一定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顧露雯,崔軍.美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評估指標、策略及
對我國的啟示[J].高等理科教育,2011,(1).
[2]王碩旺,洪成文.德國CHE大學國際性與國際化排名指
標體系述評[J].中國高教研究,2010,(4).
[3]陳昌貴,曾滿超,文東茅等.中國研究型大學國際化調查
及評估指標構建[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9,(10).
[4]李盛兵.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初探[J].華南師范大學學
報:社會科學版,2005,(6).
[5]王鮮萍.大學國際化發(fā)展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2010,(3).
[6]王位.簡析幾種大學國際化評價指標體系及其啟示[J].
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