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遏制“任性違法”尤需扎緊制度籠子
近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送審稿)》開始公開征求意見。除了與刑法修正案(九)中有關危險駕駛罪的規(guī)定進行銜接,送審稿還針對現實中存在的非法買賣交通違法記分加大了懲處力度。新規(guī)一旦通過,將進一步完善現有交通安全法律體系,為打擊“買分賣分”違法行為提供法律依據,更好地發(fā)揮法律對“任性違法”駕駛人的威懾作用。
“買分賣分”的危害不容小覷,其實質是用違法來掩蓋違法,用違法來助長違法。近年來,買賣駕照分數的地下市場十分活躍,1分能賣幾百元的違法交易比比皆是。一些藉此謀利的“黃牛”長期盤踞在交通執(zhí)法站的周邊招攬“生意”,甚至形成了半公開的違法產業(yè)鏈。表面上看,“銷”掉的只是交通違法的計分,實際上“銷”掉的卻是駕駛人對交通法規(guī)應有的敬畏和遵從,使得有些人開車上路肆無忌憚、任意違法,成為潛在的“馬路殺手”。一旦這種“交通違法可以銷掉”的心理暗示擴散開來,后果之嚴重更加難以想象。
那么,為什么當前“買分賣分”屢打不絕?不妨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是現有處罰體系的漏洞。在記分處罰中,除了現場執(zhí)法之外,其他處罰依據來自監(jiān)控設備拍攝到的交通違法圖像,但是現有技術水平尚難以準確甄別具體的違法駕駛人。這就給一些人鉆空子的機會,借用他人駕照替自己扣分,或者通過花錢找人銷分,從而形成銷分買分市場的源頭。
其次是非現場交通違法行為處理不嚴。一些地方的交管部門執(zhí)法人員核對駕駛人圖像信息不夠嚴格,同一車輛連闖兩個紅燈,還能用兩本不同的駕照處理違法,這樣的例子不是沒有出現過。此外,也不能排除交通執(zhí)法隊伍中個別“蛀蟲”以權謀私,讓“替人銷分”的生意順風順水。
其三,在現有法律法規(guī)中,沒有明確提出對“買分賣分”的具體處罰規(guī)定。查處到此類違法行為,有關部門一般是按照提供虛假證言、影響行政執(zhí)法機關依法辦案來處理。社會各界一直呼吁,對“買分賣分”的組織者僅給予治安處罰還不夠,必須嚴懲不貸,讓其不敢再犯。
基于此,送審稿大幅提高了“買分賣分”的違法成本,特別是對“累犯”和組織替他人銷分提出更加嚴厲的罰則,處十五日以下拘留,并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吊銷機動車駕駛證,五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機動車駕駛證??梢灶A見,這些規(guī)定如能實行,將對依法懲治“買分賣分”起到一定作用。
同時也要注意到,送審稿中規(guī)定了“牟取經濟利益”這一前提,這就為沒有經濟利益往來的親朋好友之間“代扣分”留出了一個口子。同時,這也可能會被“黃?!眰兯茫驗殡S著車輛違章網上自助處理的推廣和網上支付平臺的發(fā)展,要查出扣分過程是否存在金錢交易并不容易,即使要查也需耗費不少警力,使得處罰條款面臨“空轉”的風險。因此,建議刪去“牟取經濟利益”的前置條件,以體現違法必究的法治精神和公平正義。
進一步而言,沒有買就沒有賣,如果不將出錢請“黃牛”銷分的違法駕駛人納入處罰的范疇,就不能體現“買賣同罰”的原則,就不利于遏制“買分”的沖動,從根本上消除此類違法行為和“有錢就不怕違法”的錯誤觀念。希望送審稿在吸納各方意見、進一步完善過程中,對買賣雙方的行為都定性為違法,明確買賣雙方的法律責任,并提高其違法成本。
此外,還有更多手段可與法律一起配合發(fā)力。例如,從科技手段入手,不斷加大先進拍攝和識別技術的應用,強化車輛行駛軌跡分析和駕駛人、車輛信息比對,讓違法駕駛人無可遁形;加強網上網下巡查、發(fā)動群眾舉報,對“黃?!币约熬W上“銷分群”清理整頓、嚴厲打擊;還可以納入“誠信檔案”,一旦出現違法銷分行為,即列入“黑名單”,讓其一處失信、處處難行。
鐵規(guī)生威源自執(zhí)法有力。如果不對“買分賣分”嚴格禁止,就會有更多的生命與法治的尊嚴一起被置于危險之中。只有不斷扎緊“制度的籠子”,讓真正的違法者難逃懲處,才能讓廣大駕駛人不再抱有“任性”幻想,將交通法規(guī)銘記于心、實踐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