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前杰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淺析道德意志薄弱問題
趙前杰
(江南大學,江蘇 無錫 214122)
道德領域內(nèi)的意志薄弱問題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它的存在表現(xiàn)為理性與非理性的張力、知而不行以及偶然性三種形式,道德意志薄弱由于情境因素不能被完全克服,但可以通過深化個體的道德認知或強化道德意志對其進行限制。
道德;意志;意志薄弱
考察道德行為和實踐,有一個意志薄弱的問題。戴維森曾對意志薄弱的特點作了如下概述:“如果一個當事人不遵循自己的較佳判斷去做事,并且是有意這樣做的,那么我們說他的意志是薄弱的。”①
意志薄弱的存在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第一,理性與非理性關系層面上的理性與意欲、情感、激情、情欲等之間的張力;第二,知行關系層面上的“知其當行卻未行”和“知其當止而未止”;第三,形而上的層面,意志薄弱進而以可能性、偶然性的存在為其本體論的前提。
意志薄弱首先需要考察的就是理性與意欲的關系。人的行動受意識的支配,而人的意識世界既有理性的因素,同時也有意欲、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理性的判斷為人們的行動提供理由,而意欲的強烈有時會將理性分析驅(qū)趕到意識邊緣。從現(xiàn)實的存在看,理性呈現(xiàn)出一種未來性,而意欲、情感等則呈現(xiàn)出當下性的品格。理性與意欲、情感力量的彼此消長,同時又基于不同的價值立場,盡管意欲、情感所具有的當下性、直接性品格使之可能在行動選擇中獲得優(yōu)先性,但在具體的行動情景中,意欲、情感是否實際地取得主導地位,往往取決于不同的價值立場。就形而上的層面而言,理性與非理性之辨,又涉及身心關系,“身”的本原性既使基于“身”的意欲、情感獲得了優(yōu)先性,又與意欲、情感的當下性相互關聯(lián),使理性判斷的落實面臨可能的限定。而且在這個層面上,意志薄弱具有以意欲的主導為前提,行動無法避免形式的自主性與實質(zhì)的非自主性之間的悖反這一特點。
理性具有認知和評價功能。意志薄弱表現(xiàn)為“行動者雖然在認知與評價的層面達到了自覺的認識,并由此自知應當做什么或應當如何做,卻未能將這種認識付諸實施”,這樣意志薄弱與知行之辨形成關聯(lián),表現(xiàn)為知而不行。實際上“知道應當做什么”和“實際的做什么”并非相互耦合。而實際上道德行為中的意志薄弱就常常表現(xiàn)為“知其當行卻未行”。
從形而上的視角看,從價值判斷的完成到實踐的實施中的時間間隔是意志薄弱存在的本體論前提。這樣就可以產(chǎn)生兩種形式的意志薄弱:行動的理由與行動的實際動機之間的不一致、個體做出行動決定但最終并未實施。個體做了行動決定,在實施之前的可供選擇的境遇下,原來的行動決定才有可能不被實施,意志薄弱才得以出現(xiàn),并把這種事件歸結(jié)為黑格爾所說的“外在的偶然”②。所以這一生活中的偶然是意志薄弱存在的另一個本體論依據(jù)?!熬痛硕?,否定意志薄弱不僅將導致忽略現(xiàn)實境域中的多重可能性以及個體意欲的可變性,而且在邏輯上意味著消解與可能性相聯(lián)系的行動過程的偶然性”。
如上文所說,存在有三個層面上的意志薄弱:理性與非理性層面、知行之辨層面和形而上層面。意志薄弱的存在首先需要有意志活動的存在,而意志活動可以分為認知和價值判斷兩個層面,認知不會產(chǎn)生行為動機,價值判斷則可以使主體認識到“某事當可為”。當個人做出了行為決定,在決定付諸實踐之前的時間是意志薄弱得以滋生的時間本體論依據(jù),而“外在的偶然”是其發(fā)生的另一個本體論依據(jù)?!巴庠诘呐既弧迸c人的非理性因素結(jié)合在一起大大催生了意志薄弱?!艾F(xiàn)實境遇的多重性”、“個體意欲的可變性”、“行動過程的偶然性”規(guī)定著意志薄弱的不可否定性。
首先,意志薄弱的克服需要涉及理性與意欲、情感之間關系的協(xié)調(diào)。這里要從康德和孟子那里尋求出路??档略鴮⑷诵牡臋C能區(qū)分為三種,即“認識機能、愉快與不快的情感和欲求的機能”③——從行為主體的視角引申來看——即“我思”、“我悅”、“我欲”。意志薄弱的克服則涉及以上這三方面的互動。孟子說“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④,其實,“心之所同然”相對的是“我思”,與“我欲”相對的是“悅我心”,同時以“我悅”為形式表現(xiàn)為情感上的認同和接受。在道德實踐中,“行為既基于理性的明覺,又出于自愿的要求,并進而通過情感的認同而達到好善如同好色之時”,行為本身也將“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⑤?!拔宜肌?、“我欲”、“我悅”的內(nèi)在互動統(tǒng)一“主要不是直接地克服意志薄弱,而是通過揚棄意識活動的單向性,以避免引發(fā)意志薄弱”。
其次,克服知與行脫節(jié)的意志薄弱需要揚棄知行分離。這主要需要化外在的口耳之知為內(nèi)在的身心之知。王陽明說:“有講之以身心者,有講之以口耳者;講之以口耳,揣摸測度,求之影響者也;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雹奚硇闹扇〉滦缘男问?,而在道德實踐中,主體的行為往往以德性為內(nèi)在依據(jù):這種身心之知能夠為從“德性(廣義的道德認識或德性之知)”到“德行(廣義的道德實踐)”的過渡提供某種保障。
再者,在實踐過程中既要重視克服意志薄弱,同時也需要注重情景分析?!靶袆又械囊庵颈∪踔饕憩F(xiàn)為當行而不行或知其應行卻未行,其內(nèi)在根源則在于理性與非理性、知與行之間的緊張;克服這一視域中的意志薄弱,并不意味著否定或排斥行動過程中的情境分析?!?/p>
注釋:
①(美)唐納德·戴維森:《真理、意義與方法——戴維森哲學文選》[M].商務印書館,2008:402.
②參見黑格爾:《小邏輯》[M].商務印書館,2013::300——301.
③康德:《判斷力批判》,商務印書館,1985:18.
④引自《孟子·告子上》.
⑤引自《孟子·公孫丑上》.
⑥轉(zhuǎn)引自《王陽明全集》,第75頁.
[1]楊國榮,論意志薄弱[J],《哲學研究》,2012年第8期.
[2]楊國榮,意志薄弱及其克服[J],《倫理與道德》.2012年第00期.
[3]楊國榮,我思·我欲·我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3月4日,第A05版.
[4]楊國榮,《人類行動與實踐智慧》,[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
[5](英)大衛(wèi)·休謨《人性論》(下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B502
A
1671-864X(2015)05-0029-01
趙前杰(1991—),男,漢族,河南商丘人,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