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娟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中學歷史教師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中學歷史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往往不受學生重視。因此,中學歷史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采用新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真正實現“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的新課改理念。下面筆者就從學生的主體作用入手,對中學歷史教學中的興趣教學進行初步分析和探索。
歷史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中學歷史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歷史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涿兰~斯曾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快樂和光明的教學環(huán)境的重要條件之一。興趣是人們愛好某種事物的穩(wěn)定心理趨向,它具有推動作用。因此,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可分為課堂與課外兩部分。
一、創(chuàng)設興趣課堂,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
要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就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此,教師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利用多媒體技術。
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生動、直觀、形象的教學材料,帶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刺激,促進師生角色轉換,增強歷史教學的生動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在講述“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有關抗戰(zhàn)的圖片和影像資料,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教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要根據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難點知識,這樣才能有效促進教學。
2.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當是一種平等交流與溝通的關系,是一種相互學習與提高的關系。教師要提高自身素質,形成自己特有的風格,這樣才能得到學生的信任與尊重。對此,在教學中,教師可使用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解枯燥的理論知識,把歷史教學與社會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形成“大學科”的教學理念。
3.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教師要精心創(chuàng)設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協作性,改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這樣,學生就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各自發(fā)表意見,從而達到理解知識、提高能力的目的。
討論是人們進行思維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組織學生對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啟發(fā)學生思維,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此,教師可利用游戲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4.精心設計課堂導入。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闭n堂導入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如演示課件、提問、猜謎語、展示實物等。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巧妙選擇導入方式。
例如,在講述“明朝的特務機構”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電影《錦衣衛(wèi)》提出問題,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5.開展歷史活動課。
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fā)揮學生特長,培養(yǎng)學生協作精神。
例如,教師可以開展“人人爭當小老師”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課外書籍,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對此,教師可引導學生自行搜集資料,撰寫歷史小論文。學生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的過程,這個過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遠遠勝過枯燥的理論講解。
另外,教師還可定期組織學生參觀當地的名勝古跡,引導學生搜集鄉(xiāng)土資料,這既能促進學生對鄉(xiāng)土歷史的了解,又能培養(yǎng)學生對家鄉(xiāng)的自豪感和責任感,提高學生的愛國之情。
綜上所述,中學歷史教師要從不同角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歌德曾說:哪里沒有興趣,哪里就沒有記憶。因此,興趣教學理應得到中學歷史教師的重視。對此,作為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不斷探索歷史教學新方法,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