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厚剛
提出問題與思考問題本是小學數學普遍的教學方式,而教師如何創(chuàng)設新穎、典型的問題,學生如何有序思考問題卻成為教學的關鍵。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未得到全面發(fā)展,對于問題的認識非常片面和局限,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必須具有引導和發(fā)展學生邏輯思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靈活地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極為必要的。
一、創(chuàng)設沖突式情境,使學生在“悱”中“問”
針對小學生好奇心強這一心理特征,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創(chuàng)設盡可能多的問題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不解、難懂的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說出來,這樣不僅能幫助個別學生解答疑難問題,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整個班級的合作精神,共同尋找正確答案。在課堂上,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時間,幫助學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礎上,將知識點運用于實際。此外,創(chuàng)設沖突式的情景有助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和把握重點知識的精髓,能為學生生動展示出知識點的運用原理。例如,在學習多邊形面積的求值時,教師可以問學生平行四邊形如何求面積,學生回答“作垂線得到兩個直角三角形,再求出兩個三角形和中間所得的長方形的面積總和,即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苯處熡挚梢詥柸绾吻笳呅蔚拿娣e,學生就會從前面的平行四邊形例子中得出求多邊形面積可以使用分割法,把多邊形分為已學的四邊形或三角形來求解。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的模仿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多提問些開放性的問題。具有固定答案的問題容易扼制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也使學生的思考變得小心翼翼。小學數學教學應該以學生為主體,側重實踐運用的重要性,而不是單純照本宣科,紙上談兵。
二、創(chuàng)設生活化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
嚴肅的課堂氛圍早已不符合當下的教育要求,尤其是對年紀較小的小學生而言,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才是他們所需要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善于將書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用具體的例子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所學知識。課堂上,課本的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覷,但是我們更應該突出素質教育的特征,鼓勵學生將學習與生活有機統(tǒng)一起來,而不是僅僅為了考試才去學習知識,真正的掌握應該是熟練應用。小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可以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數學的奧妙,使用視聽說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較為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有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也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愿望。激發(fā)學生思考問題固然重要,但是過度引導會導致學生學習自信心下降、對知識無法全面掌握等嚴重問題。例如,在學習整數與分數相乘除這一內容時,我們不能為了教學進度而要求學生了解分數與分數相乘除的運算法則。對于學生來說,每個新的知識點都是要不斷反復鞏固的,有時候上課時記住的并非就能長久記住,因此教師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學生的提問,等待學生消化知識。學習畢竟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漫長的積累和反復的運用。
三、創(chuàng)設游戲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思維興趣
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對學生進行提問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體現之一,靈活運用課本知識,將學習如同游戲般引入到學生的思維中去,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思考興趣的方式之一。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把握學生的階段性心理特征,從而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且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生“不得不學”的心理狀態(tài)轉變成“主動想學”的心理狀態(tài)。例如,在學習分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把事先買好的8個橘子分給兩名同學,然后把4個橘子分給兩名同學,最后把1個橘子分給兩名同學,從而求得每名學生分到的橘子個數。前兩個問題學生均能順利回答,到第三個問題時,學生就有點不知所措了。此時,教師已成功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為滿足學生對答案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順勢把學生引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要點上去。在學習元角分的相關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商家和顧客,一買一賣,通過有趣的對話和“交易”,使學生體會貨幣單位的重要性。在游戲中提問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緩和課堂學習的緊張氣氛,而且能夠幫助學生全面理解知識點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四、創(chuàng)設開放性問題情境,增強創(chuàng)新思維意識
在考試中我們無法避免這樣的現象:數學問題往往只有一個正確答案,而我們的學生為了這個正確答案懷疑著自己的思維和解題方式。一旦學生解題錯誤,師生都會覺得十分可惜。但是在課堂上,真正能夠吸引學生思考的常常是一些開放性的問題,這些問題與我們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但是絲毫沒有難度,因為答案沒有確定性。這些開放性題目不需要學生小心翼翼地進行思考,而需要發(fā)揮想象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就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答案。例如,在學習加減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其規(guī)定的錢數做出詳細的使用安排,如果學生口袋里有50元,要在市場上買喜歡的東西,算出總花費和余下的錢數。開放性問題的關鍵就是要求盡可能少,答案盡可能多,所以學生會比較感興趣,容易進入學習數學的氛圍。比起運用那些生搬硬套的規(guī)則,這樣的教學方式的效果是非常顯著的。小學數學教師應多提開放性的問題,增強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培養(yǎng)學生積極思考的習慣。
總之,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發(fā)展,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業(yè)務水平。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小學生的有序思考。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