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豫晉,姚 蕾
丹豫晉1,姚 蕾2
目的:探討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家庭—個體)影響因素。方法:以1 690名中學生為被試先后兩次取樣施測,編制了信、效度較好的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結論:(1)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家庭—個體)影響因素的測量工具;(2)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價值取向與意向?qū)χ袑W生課外體育鍛煉具有較好的預測,積極體驗與效益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預測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影響因素;問卷;路徑
章建成[1]等對中國8所城市(6個地區(qū))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進行了調(diào)研,結果表明:經(jīng)濟因素、政策因素、認識與方法、習慣養(yǎng)成、外部條件及課業(yè)壓力是妨礙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6個制約因素。其中,認識與方法、習慣養(yǎng)成因素為內(nèi)部因素。羅炯等認為,健身的習慣與方法、健身興趣及價值取向是制約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內(nèi)部因素,但健身興趣及價值取向的影響力最弱[2]。有研究者進一步探討了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認為主體自律是相對于環(huán)境潤育和制度他律更為重要的因素,因為主體自律是促成青少年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內(nèi)在因素,外因是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的[3]。從大量相關研究中可以獲得趨同一致的內(nèi)部因素:個體的體育鍛煉價值取向、體育習慣和行為方法。但是,這些研究的結論尚不能構建直接預測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的路徑。帶著這樣的問題,引發(fā)了幾點思考:(1)在前人研究的結論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體育鍛煉習慣是個很重要的內(nèi)部影響因素,但大多研究都沒有談到體育鍛煉習慣與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關系、家庭與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關系,本研究將試圖探索;(2)以往研究的結論多建立在廣泛但粗淺的一般性問卷調(diào)查基礎上,所采用的問卷各異性較強,信度、效度詳細報告者甚少;(3)從構念角度講,以往研究所反映出的內(nèi)部因素表述不一、意義尚未厘清,這對于深入客觀把握內(nèi)部因素不利;(4)青少年群體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的測量大多從研究者角度編制問卷略有不妥,容易產(chǎn)生研究結果的不客觀性。青少年一般泛指從小學、中學、大學到成年早期的較大年齡跨度,即使限制在課外體育鍛煉的研究范疇,也要包括小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群體,不同群組的情況能否一致涉及到很多問題。因此,研究力求克服以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首先編制信、效度較好的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進行抽樣調(diào)查,然后探討各個影響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力,并對路徑進行詳細討論。
2.1 問卷的結構
為了了解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的理論構想和實際的適宜性,研究先后兩次選取共20名初一到高二五個年級的學生進行深入的開放式訪談。問題涉及影響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因素(包括內(nèi)因和外因)、體育鍛煉對我的教育意義、我在體育鍛煉中獲得的、體育鍛煉和家庭支持的關系、我與體育鍛煉的關系等。第二次訪談的目的是為了補充和提高之前訪談問題的項目和質(zhì)量。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所報告的制約因素初步編制了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影響因素問卷。
2.2 問卷項目的編寫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項目的編制主要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根據(jù)訪談結果,從中學生自主性選擇項目入手,考慮到他們的切身感受。將歸類整理出的訪談核心意義信息進行條目化、完整化、簡潔化,并合并同類條目。量表編寫采取以訪談為基礎自下而上的思路,故不對題目進行過多刪除合并,意義相近又略有差異的條目在初測中予以保留。第二是在前人相關領域研究的基礎上,結合中學生心理發(fā)展水平編制題項。最后問卷共包含77個題目構成項目池,涉及到課外體育鍛煉認知、課外體育鍛煉態(tài)度、課外體育鍛煉價值取向、課外體育鍛煉意向、家庭支持、偶像崇拜、積極體驗、鍛煉效益等方面問題。采用5點量表計分方式,從完全不贊成到完全贊成依次記為1 -5分。
2.3 問卷的預測
問卷預測的被試來自太原、長沙、杭州、沈陽、北京各市一所初中和一所高中學生,年級包括初一至高二共五個,抽樣方法為從每一個中學中按年級隨機抽取一個整班。問卷在班主任老師指導下按要求填答,填答完后一并收回。共抽取被試1 425人,除去無效問卷145份,有效問卷回收1 280份。被試年齡15.36±2.15歲。
2.3.1 項目分析
以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得分最高的27%和得分最低的27%為高分組和低分組的分界限,計算兩組在每一題項上均分的差異,并將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的項刪除。然后在每個題目上用高分組均值減低分組均值,再除以組距即得到每個題目的鑒別度。隨后計算每個題與總分的相關,再將題總相關較小(r<0.4)的剔除。項目分析后留下16個題目。
2.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中的16個題項進行球形Bartlett檢驗,x2= 2 150.390,P<0.001,且KMO=0.919,表明非常適合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進行因子分析,特征根值大于1的有3個公因子,能夠解釋總變異的68.89%。通過對碎石圖的觀察,從第4個因子開始變得平緩,故取到第3個因子。進行極大方差旋轉得到表1因子載荷矩陣,從表1中可知,各題項負荷值均在0.5以上。根據(jù)各題描述意義和特征,邀請教育學、體育學和心理學專業(yè)碩士及博士3人對公因子進行命名。最后確定3個公因子分別為家庭支持和偶像崇拜(包含T25、T48、T49、T50)、價值取向與意向(包含T56、T58、T59、T75、T76、T77)、積極體驗與效益(包含 T31、T32、T34、T40、T41、T42)。
表1 因素載荷、項目鑒別度和題總相關
3.1 被試情況
隨機抽取太原市兩所中學(含初、高中)初一至高二每年級一個整班(共10個班)的學生共486人為被試,年齡為15.01±1.92歲。剔除無效問卷,獲得410份有效問卷。
3.2 測量問卷
測量問卷為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自編課外體育鍛煉的問答題和學生前一學期體育課程成績。
3.3 施測方法
采取集體施測,教師以指導語幫助學生按實際情況填答,隨即一并收回。
3.4 數(shù)據(jù)處理
運用SPSS 17.0進行問卷的因素分析,運用AMOS 17.0軟件對問卷進行驗證性分析和路徑分析。
3.5 研究結果
3.5.1 問卷的驗證性分析
結果表明,問卷各題載荷均在0.5以上,并達到顯著性水平。一階模型擬合指標均達到可接受范圍。X2/df=2.10,GFI=0.92,AGFI=0.90,SRMR =0.048,NNFI=0.91,CFI=0.93,IFI=0.93。
3.5.2 問卷信度和關聯(lián)效度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的克隆巴赫(Cronbachα)一致性系數(shù)為0.82。關聯(lián)效度采用本問卷總分與被試前一學期體育課程成績皮爾遜相關,r=0.63,達到顯著性水平。
3.5.3 問卷各因素相對的課外體育鍛煉行為路徑分析
圖1 各影響因素相對的課外體育鍛煉路徑
在驗證性因子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了各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行為的路徑模型(見圖1)。模型擬合指數(shù)均達到可接受水平。X2/df=2.33,GFI =0.91,AGFI=0.88,SRMR=0.064,NNFI=0.91, CFI=0.93,IFI=0.94。除積極體驗與效益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路徑系數(shù)0.13未達到顯著性水平外,其它各條路徑均達到小于0.001的顯著性水平,C.R.系數(shù)均大于1.96。標準化總效應如表2所示。從總效應表中可以看到,來自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的路徑總效應都是相對較高的。
表2 標準化總效應
4.1 各影響因素對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
4.1.1 家庭支持和偶像崇拜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
從圖1中可見影響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7條路徑。其中,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對課外體育鍛煉的直接效應為0.40,價值取向與意向?qū)φn外體育鍛煉的直接效應為0.37,這兩條路徑均達到小于0.001的顯著性水平。積極體驗與效益對課外體育鍛煉的路徑系數(shù)僅為0.13,未達到顯著性水平,這一研究結果與前人研究略有不同。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不僅對課外體育鍛煉行為有較好的預測,同時它對價值取向與意向和積極體驗與效益兩個潛變量均有較好的預測,路徑系數(shù)值均是0.50。可見,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這一潛變量的重要性。從問卷題目來看,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主要包括家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物質(zhì)上的支持、中學生個體對體育明星偶像的崇拜和模仿、體育媒介的吸引等內(nèi)容。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良好的學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礎上的,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學校教育,也難以獲得預期效果。兒童從出生都是連續(xù)生活在家庭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中,其體育興趣、體育愛好、體育行為、體育習慣受家庭體育的持續(xù)影響。反復強化,形成對家庭體育較為穩(wěn)定的行為方式和體育價值觀念[4]。英國教育家洛克認為,兒童不是用規(guī)則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規(guī)則總是被他們忘掉。你覺得他們有什么必須做的事,你便應該利用一切時機,甚至在可能的時候創(chuàng)造時機,給他們一種不可缺少的練習,使它們在他們身上固定下來。這就可以使他們養(yǎng)成一種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yǎng)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記憶,很容易地、很自然地發(fā)生作用了[5]。良好的家庭體育支持有利于孩子培養(yǎng)良好的體育鍛煉興趣、意向,有利于孩子切身體驗家庭體育帶來的積極情緒和情感,甚至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建立孩子持續(xù)的課外體育鍛煉習慣。這是因為兒童對于活動的需要幾乎比對食物的需要更為強烈。
中學生崇拜偶像主要原因在于他們認為偶像身上具有的優(yōu)秀品質(zhì),比如:熱情、美麗、積極進取、才能出眾、自信、樂觀、愛國、奉獻、敬業(yè)或正直無私等[6-7]。大多數(shù)情況下,中學生是不可能將榜樣、楷模和偶像的嚴格定義區(qū)分開來的,因此,相對現(xiàn)實的偶像都具有榜樣和學習的對象性作用。對于有體育明星偶像和榜樣的中學生而言,他們多數(shù)認為偶像身上具有一種常人難以具備的個性品質(zhì)和超常的體育技能。在體育明星偶像的感召下,他們不斷的努力,追求個人的進步和體驗在這個過程中的快樂。逐漸,這些中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個體形成較穩(wěn)定的課外體育鍛煉的習慣。在有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中學生中,很多個體利用閑暇時間在大眾傳媒,主要是網(wǎng)絡中瀏覽他們所崇拜的體育明星的近況和戰(zhàn)況。大眾傳媒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態(tài)度和行為[8]。家庭的支持、偶像的崇拜和榜樣作用、大眾傳媒的告知和教育功能共同形成了對中學生體育認知和行為的有利影響。
4.1.2 價值取向與意向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
價值取向與意向因素的項目內(nèi)容主要有“運動能保持我的身心愉快”“運動在我的生活中是不能缺少的”“把體育運動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很重要”“如果有舒適的運動環(huán)境,我會參與運動”“體育老師一般都很精神,我喜歡”“只有真正的喜歡,運動才有樂趣”等6項。從題目中,我們可以捕捉到一些關鍵的詞語:“保持”“不能缺少”“融入”“會參與”“喜歡”“真正喜歡”等,這些詞語反映出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價值觀念和將要準備行為,甚至行為保持的傾向,從語義內(nèi)涵上和對行為的指導意義上來講已經(jīng)遠遠超出簡單認知。在問卷因子分析的過程中,反映中學生體育鍛煉認知的題目如“我運動,我快樂”“如果打個比方的話,我覺得體育運動和刷牙一樣是必須做的事情”“體育運動最大的益處是開心”“未來社會的人得學會享受生活,運動就是一種享受”“運動是緩解學習壓力最好的手段”等均因沒有區(qū)分度而被剔除。這提示我們,中學生基本上都具有對體育鍛煉的正確認識,95%以上選擇5分值選項,但卻沒有95%以上存在課外體育鍛煉的行為。要想使中學生把正確的課外體育鍛煉認知轉變成能夠指導行為的價值觀與意向還有相當?shù)木嚯x。
4.1.3 積極體驗與效益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
積極體驗與效益因素包括運動耐受、自我效能、自立性、自我體驗關注、積極效益等意義的題目。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直接效應僅為0.13,并未達到顯著性水平。積極體驗與效益和課外體育鍛煉行為之間可能還會存在其它的中介變量或者調(diào)節(jié)變量,換句話說,中學生個體雖然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獲得了積極的體驗與效益,但這種積極的體驗與效益很可能在另外其它的活動中也能獲得,甚至課外體育鍛煉是其它活動的類似替代物也是有可能的,因此,積極體驗與效益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預測力是很弱的。研究設想是否存在一個組織、維持并指導體育鍛煉行為的情緒變量[9-11]影響著這一路徑,或者正如一些研究者提出的應在自我效能中引入他人效能和推論自我效能來共同預測行為,這些深入的研究將有待進一步開展。
4.2 家庭—個體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影響
內(nèi)因是事物變化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通過內(nèi)因而起作用的。中學生個體價值觀與意向是其能否自主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的根本原因,家庭的體育影響可以說是最接近這個內(nèi)因的外因。以往關于運動的動機理論高度強調(diào)了重視他人的作用(A-mes,1992;Deci&Ryan,1985;Ecles et al.1983,1991; Harter,1981,1987)[12],其中父母對子女體育參與動機存在的影響在本領域的研究中受到了特別的重視。在青少年成長的過程中,家庭及家庭成員對其價值觀念和行為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處在人生早期習慣形成的關鍵期。研究中以家庭支持為自變量,參與課外體育鍛煉為因變量的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來自不同家庭體育支持水平的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上存在極其顯著的差異。同時,問卷因子分析結果也表明家庭支持與個體內(nèi)部因素可以共同測量一個潛變量,原因是家庭體育支持變量與中學生體育偶像崇拜、運動動作模仿等變量有很強的相關。因此,如果剔除家庭支持變量探討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個體影響因素就可能降低各個因素的解釋力和預測力。
前文提到,章建成等認為經(jīng)濟因素、政策因素、認識與方法、習慣養(yǎng)成、外部條件及課業(yè)壓力是妨礙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參與行為的6個制約因素。其中經(jīng)濟因素、政策因素、外部條件、課業(yè)壓力等因素是現(xiàn)有經(jīng)濟發(fā)展條件制約下的剛性因素,在較短的時期內(nèi)是不可能有大的改觀的。只有個體的內(nèi)在因素(價值取向與意向、積極體驗與效益、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等)在短期內(nèi)能夠得到較大的發(fā)展,而且也是根本的致因因素。家庭和個體成長的關系是任何不可替代和比擬的。重視家庭體育支持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的影響,改善學校體育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知識、技能、方法的傳授和影響,才能真正整合有限有效的教育資源服務于中學生的終身體育。
4.3 中學生對體育和運動的認識
多數(shù)中學生認為,體育就是規(guī)定考試的那些項目,本土語言形容為“死板、老套、沒意思的跑、跳”。但對運動形容起來就比較輕松,本土語言為“隨便的玩,想跑就跑,想怎么跑就怎么跑,該跑就跑,該跳就跳!”進一步問道對體育和運動的喜好時,多數(shù)被訪中學生認為,不喜歡體育,運動有那么多項目,玩起來又隨意,喜歡運動,上體育課又教不了運動項目。體育和運動在中學生認識中是截然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呢?體育一直以來被人們主觀意義化,衍生出諸如“競技化”等不該進入學校體育的東西深深影響著每一個學生。隨著人們對事物本質(zhì)認識的深入,即使是中學生也開始感受到充滿競爭精神的運動帶來的真正樂趣,并且在體育和運動之間劃上了深深的鴻溝。這也提示我們,學校體育必須將體育融入運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帶來的運動快樂和價值。過去,體育教育可能把過多的目光放在如何科學地按照教育理念、規(guī)律和模式教學生,其實,深入學生所想、學生所要、學生所長再來談如何教可能會收效更好。
4.4 關于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
烏申斯基有一個精彩的比喻:“好習慣是人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就可以畢生享用它的利息”[13]。體育鍛煉是一個有利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好習慣,這個資本使人受益終身。好習慣的養(yǎng)成是人行為的最高層次,因為人的行為包括被動性行為、自發(fā)性行為、自覺性行為和自動性行為,而好習慣就是自動性行為。課外體育鍛煉習慣是經(jīng)歷了被動、自發(fā)、自覺而后自動化了的行為,它的養(yǎng)成需要付出堅持和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個體內(nèi)部動力因素和相應的外部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被動階段,中學生可能表現(xiàn)為對體育鍛煉的“內(nèi)力不足,特別需要外力”,這時,家庭體育支持、學校體育興趣培養(yǎng)和引導非常重要。在自發(fā)階段,中學生可能表現(xiàn)為“既需內(nèi)力,也需外力”,這時,他們對體育鍛煉有了一定的認識,但還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經(jīng)常需要家庭、學校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提醒和適時的外部監(jiān)督。在自覺階段,中學生可能表現(xiàn)為對體育鍛煉的“不需外力,仍需內(nèi)力”,這時,他們已經(jīng)不需要家長和老師的提醒和監(jiān)督,基本上可以做到自我要求和自我控制,但偶爾會有反復,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自己也可以做到自我暗示,直到發(fā)展到“既不需外力,也不靠內(nèi)力”把體育鍛煉當做一種“自然”,自動的體育鍛煉習慣才能養(yǎng)成。從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我們可以認識到反思家庭、學校體育的教育,加強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習慣內(nèi)力教育,完善外力影響和監(jiān)督的重要性。正如檀傳寶在為《反思教育習慣》一書作序時所寫到的“教育習慣在中國可能是最值得反思的問題領域”[14]一樣,學校體育又何嘗不是?
(1)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問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為(家庭—個體)影響因素的測量工具。
(2)家庭支持與偶像崇拜、價值取向與意向兩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具有較好的預測,積極體驗與效益因素對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預測未達到顯著性水平。
[1] 章建成.中國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報告[J].體育科學,2012,32(12):3-18.
[2] 羅炯.重慶市青少年課外體育鍛煉行為選擇與制約因素的關系[J].體育學刊,2011,18(6):94-100.
[3] 喬玉成.青少年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機制及影響因素[J].體育學刊,2011,18(3):88-95.
[4] 萬益民.我國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的若干關系探討[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3,20(6):21-23.
[5] 葉立群.家庭教育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5.
[6] 韓振華.高中生和中師生的偶像崇拜調(diào)查分析[J].青年研究, 2000(7):17-22.
[7] 雷開春,孫洪彬.關于青少年榜樣教育與偶像崇拜的心理調(diào)查及思考[J].青年研究,2000(5):30-35.
[8] 張龍.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體育態(tài)度、體育行為影響的調(diào)查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19(5):77-79.
[9] 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0] Hanin,Y.L.Successful and poor performance and emotions. InY.L.Ha-nin(Ed.),Emotions in Sport[M].Champaign, IL:Human Kubetucs,2000.
[11] 符明秋,龔高昌.積極情緒及情緒有益感知對運動競賽影響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11):1490-1492.
[12] The role of socializing agent on youth motivation in the physical domain.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Symposia[J].Journal of Sport&Exercise Psychology,1998(20),supplement,46.
[13] 關鴻羽.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3:34.
[14] 林格.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7:76.
中學生課外體育鍛煉(家庭—個體)影響因素及路徑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 iddle-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fam ily-individual)and Its Path Analysis
DAN Yujin1,YAO Lei2
Objective:the paper is to research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family-individual).Method:1690 samples from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re tested twice successively. The questionnaires with goo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re compiled.Results:(1)The questionnaires about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of desirabl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nd they can be used as a kind ofmeasurement tool;(2)Family support and the idol worship,value orientation and intention show predictive validity to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while positive experience and benefits fail to reach significant level to predict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influence factors;questionnaire;path
G807.2
A
1001-9154(2015) 02-0115-06
G807.2
A
1001-9154(2015)02-0115-06
10.15942/j.jcsu.2015.02.022
丹豫晉,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體育教育與干預,E-mail:saradanh@126.com。
1.太原科技大學體育學院,山西太原030024;2.北京體育大學教育學院,北京100084
1.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 Sport Institute, Taiyuan Shanxi 030024; 2.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100084
201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