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艷
新《食品安全法》的正確打開方式
◎張艷艷
定價6元,一共59頁紙的白色小冊子,便是2015年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由習近平簽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二十一號)》赫然寫著: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懊褚允碁樘臁钡娜窆沧R和層出不窮屢禁不止的食品安全問題,給發(fā)展中的中國帶來了最原始的舌尖上的恐懼。因為現(xiàn)代食品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和少部分商販的利欲熏心,加之監(jiān)管體系的不成熟和自媒體時代的謠言泛濫,使得新《食品安全法》的修訂和實施更顯必要且關鍵。
對于普通百姓而言,柴米油鹽的日子里,一則法律和若干的條款的出臺,總是有點高冷范兒。幾十頁的一本小冊子究竟能給寢“食”難安的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最后滲透到每個渺小的你我,又能附著上怎樣的意義?下面就跟著“飲食主義”,正確打開新《食品安全法》,看看小白冊可以給我們怎樣的期待。
法律的修訂過程中,隨之調整的便是管理體系。正如解讀中國食品安全體系的時候,中國農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的羅云波教授說的那樣,新的《食品安全法》讓食品企業(yè)知道誰管他們,讓碰到食品問題的消費者知道該罵誰。
新的《食品安全法》固定下來了兩段式的食品安全監(jiān)管,主要是兩大主體:農業(yè)部負責農產品以及轉基因,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總局則承擔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費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責任。他們同時受到國家食品安全委員會的統(tǒng)一協(xié)調,以國家衛(wèi)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作為技術支撐。
這種方式直接改變了過去分管部門多,遇到事情各不認賬的情況。監(jiān)管主體的統(tǒng)一,在降低了成本的同時,勢必會提高效率,這對于預防食品安全問題的發(fā)生和事后追責都提供了高效的保障。
出了問題有人管,那么什么問題才會被管?新法增添了很多新的監(jiān)管內容,尤其是對有重要民生影響的產品進行了專門規(guī)定:嬰幼兒配方食品的生產全程質量監(jiān)控,配方應當經食藥監(jiān)部門注冊,嚴禁分裝和一牌多用;保健食品的標簽不得涉及防病治病的功能,還必須在標簽、說明書和廣告中都明確聲明“本產品不能代替藥物”;轉基因食品需要按照規(guī)定進行顯著標識,未按規(guī)定執(zhí)行情節(jié)嚴重的,將被責令停產停業(yè),直至吊銷許可證;網購食品首次被納入監(jiān)管范圍,新法要求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和審查許可證。
出了問題有人管,力度不到位的話,還是會有不法商販鋌而走險。被稱為“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的新法名不虛傳:出現(xiàn)問題后,罰款的金額最高達到30倍貨值,累計三次以上被罰款、警告的食品生產經營者,就會面臨停業(yè)停產乃至吊銷許可證的處罰。
除了處罰力度大,責任范圍也更加明確。在明知經營者的非法行為時,仍為之提供經營場所的人也會受到處罰。而對網絡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未能履行法定義務者,食品檢驗機構出具虛假檢驗報告者,認證機構出具虛假的論證結論者,使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也要求與生產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還體現(xiàn)在首付責任制概念的提出,第148條規(guī)定:接到消費者賠償要求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實行首付責任制,先行賠付,不得推諉。懲罰性賠償不僅僅限于要求十倍價款,消費者還可要求支付三倍損失的賠償金。
每每食品安全事件都是由媒體率先曝出,其中,除了一些“專業(yè)的”媒體外,還有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下應運而生的自媒體。他們的信息來源真假難辨,在曝出一些行業(yè)驚人內幕的同時,也不乏魚目混珠危言聳聽的謠言。
信息的不對稱是造成食品安全風險交流困境的原因之一。所謂風險交流,就是要求所有的利益相關方能有一個公開的、雙向的信息和觀點的交流,使風險得到更好的理解,并做出更好的風險管理決定。
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中的“社會共治”正是體現(xiàn)了國家對風險交流的重視,新法要求政府、企業(yè)、行業(yè)協(xié)會、新聞媒體、消費者以及權益保護組織等都參與其中,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首先,生產經營者需要在加強自律和提高服務的同時,也要宣傳、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其次,政府需要開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規(guī)和標準的普及工作,倡導健康的生活方式。還應主導風險交流,組織各相關方有序參與。對發(fā)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應該反應及時準確,避免誤導消費者和社會輿論。再次,媒體應當開展相關知識的公益宣傳,對相關主體進行輿論監(jiān)督,所采寫的宣傳報道應當真實和公正。最后,作為消費者,不得編造、散布虛假食品安全信息。
當然,新法中關于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的理想狀態(tài)和現(xiàn)實的差距還很大,一些諸如如何發(fā)揮第三方機構的作用、如何應對自媒體、如何規(guī)定虛假信息的判定人等問題,是我國未來食品安全風險交流需要面對的挑戰(zhàn)。
新法數(shù)據(jù):與2009年的《食品安全法》相比,新法在篇幅和內容上顯現(xiàn)出了此次的決心和力度:條款從原來的104條增加至154條,而原有的104條中的修改量也達到了70%,總字數(shù)也從1.5萬增加到將近3萬字。其中,“食品生產經營”共涵蓋51條,占整部新法的三分之一。最高罰款提升到貨值金額30倍,消費者可要求生產經營者三倍賠償。在對轉基因食品相關法規(guī)的制定過程中,參與評估和制定的各領域專家有105人,專業(yè)檢測機構40家。
農藥之殤:中國的農藥產業(yè)在國際上舉足輕重,作為全世界農藥的最大供應商,全球農藥三分之二依靠中國。但是,在當下中國,農藥的濫用仍舊是一項隱疾。農業(yè)部農藥檢定所所長隋鵬飛說:“在中國,要全面保障農業(yè)生產,全面解除擔心,有兩件事:第一個是必須解決好什么人都可以隨便賣藥的問題;第二個是從根本上必須解決好什么人都可以買藥的問題?!边@次新《食品安全法》中規(guī)定,劇毒、高毒農藥不得用于蔬菜和瓜果。對于濫用農藥等違法行為除了相應的罰款,還會給予拘留處理。
標準適當:食品安全標準,事實上只是一個行業(yè)的經營底線,而非最高限度。各企業(yè)在符合標準后,可以根據(jù)自己的實力和目標制定更嚴格的標準,以贏得更忠實的市場。同時,標準并非越嚴越好,高標準高品質的食品帶來的也是高成本。如果標準的嚴格度已經遠遠超出了企業(yè)的技術水平,市場供應就會出現(xiàn)問題,我們就會因此而餓肚子。那時候身處人口大國的我們就只能從國際市場尋求補給,這樣迎來的也將會是無法承受的價格上漲。因此標準適當、符合國情才是關鍵。
我們從新法的內容中可以看出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視程度,以及現(xiàn)存問題的解決難度。這部備受矚目的《食品安全法》,在實施過程中還會遇到怎樣的挑戰(zhàn)?作為風險交流中的你我,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你我的新法,大家的安全。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后、中國法學會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 孫娟娟
對中國消費者而言,不斷提升的食品安全意識是由食品安全問題所激發(fā)的,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憂患意識。
消費者不得不在矛盾中尋求食品安全保證的出路,一方面不信任食品生產經營者,但又不得不依賴其所提供的食品;另一方面責難政府監(jiān)管不力,又寄希望加強監(jiān)管責任。
從法律層面講,消費者是食品安全法律的保護主體,而食品生產經營者和食品監(jiān)管部門都是保證食品安全的責任主體。
究其原因,生產經營者比消費者更了解其食品操作過程,因此應通過一定的食品安全制度,確保生產、經營環(huán)節(jié)內的食品安全,并通過提供與安全相關的信息,如食品成分組成、生產日期、保質時期等,讓消費者根據(jù)個人安全需求選擇食品。而一旦沒有履行這一首要責任時,相關部門應根據(jù)違法性質、程度,追究其行政或刑事責任以及民事賠償。
對消費者而言,現(xiàn)有食品風險的傳播性、危害性及不確定性遠遠超出了個人所能承受的范圍。從個人風險到社會風險,需要借助政府的干預加以預防、控制或消除。這意味著,監(jiān)管部門仍應通過事前的生產經營許可、事中的監(jiān)督抽查以及事后的違法處罰,履行保證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責任。
然而,在“食品安全人人有責”的共識下,消費者也要盡責。食品安全的全程監(jiān)管,消費者是最后一道環(huán)節(jié),盡管這一末端的安全保障責任并不是法律要求的,但卻是保證個人飲食安全所必須的。其可以通過自覺消費,把“我們還能吃什么”的憂患意識轉變?yōu)椤拔覀兛梢猿允裁础钡恼J知意識。認知是前提條件,通過系統(tǒng)的食品安全教育和風險交流,消費者可選擇符合個人飲食安全特殊性的食品,選購具有“安全符號”的食品,注重食品購買后的加工處理,如生熟食分開處理等。
自覺的責任還要求消費者不僅要通過認知提高自我保護能力,也要意識自身消費行為的社會意義。消費者通過信息的告知與獲取參與監(jiān)督,也有利于改善食品安全治理環(huán)境。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點,首先在信息告知和獲取上應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如設食品風險預警與風險交流的媒介;通過組織和程序的安排為消費者參與行政決策提供平臺;通過透明原則,讓消費者看到被改善的食品安全治理環(huán)境,進而提升自身的積極性,如公開會議記錄,說明相關政策法規(guī)的決策是如何考慮消費者訴求的。
編者按:2015年最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將于10月1日起正式實施。本刊選載《北京青年報》和《新京報》上的兩篇報道,為消費者正確解讀新法提供參考,并為消費者積極參與食品安全社會共治鼓與呼。
責任編輯/鄒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