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婧
(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黑龍江 大慶163319)
性別意識作為人文精神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大學生的自我價值定位,并關涉其人生觀、戀愛觀、價值觀等多個方面。大學生往往僅僅接受性別觀念的因襲傳播,并沒有自我主導的性別意識。這里面有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也有專門教育的缺失,這就使得他們的閱讀質(zhì)量受到限制。其實,教師可以在文學經(jīng)典的教學活動中滲透性別意識,讓學生增加解讀文本的視角,從性別定位閱讀經(jīng)典。社會性別意識是大學語文教師必備的知識和技能。大學語文教師至少要具備洞察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性別偏差問題,消除教學中的性別偏見。
中國人民大學將《大學語文》課程由必修改為選修近日引發(fā)了爭議,王玉琴在《光明日報》編發(fā)了《深度關注:大學語文教育應當超越選修必修之爭》一文,該文先是說出自己的想法,認為最重要的是超越選修必修之爭,把心思放在:“回歸到大學語文教育如何做,才能對人的成長最具價值性?!北救碎喿x之后,思考了這一問題,確如作者所言“選修”“必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母語高等教育本身得到應有的重視。今天,大學課程體系中往往忽略了母語的審美價值,甚至文學經(jīng)典導讀類課程的地位岌岌可?!,F(xiàn)在需要的不是存在與否、如何存在之爭,而是如何從教師的角度引入新的教學理念,重視母語教育,并尋求行之有效的教學途徑。筆者提倡教師將性別意識引入課堂也是基于這個目標。
中華文化精神就是用漢字寫成的,從識字出發(fā),母語高等教育還是要立足于語言本身,以漢語語言學習起步,從辭章到文體文風循序漸進地感受到母語的文化魅力。當前一旦論述母語高等教育,或者論述《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必要意義就會下意識地與英語教學對比,這種比較自然會述及母語特征與外來語言學習的孰先孰后。其實,這種比較帶來的往往是課程之爭,而不是母語高等教育的建設問題。大學語文課程已經(jīng)成為高等院校的一塊自由生長地,一直自然地生長,沒有拔苗者,也沒有灌水者。教師不愿教,學生不愿學已經(jīng)成為普遍現(xiàn)象了。“教者”覺得在重科研輕教學的語境下將時間花在大學語文上實在不值得,如今的淺閱讀時代,文學經(jīng)典已經(jīng)逐漸被簡單的圖像取代。何況閱讀又不能真的改變命運,對于眼下的討飯碗沒有直接作用?;凇皩W者”認為這又不是什么討飯碗必備的技能,也就形成了“不學也罷”的整體感覺。據(jù)《新京報》所刊《大學語文現(xiàn)狀:91所高校僅3成將其設為必修課》一文相對全面地敘述了大學語文課程面臨的困境。從政策層面來看,大學語文課程面臨的尷尬性還無從解決。
從執(zhí)業(yè)者的角度來看,教師的水平、教材的內(nèi)容、教學的指向等影響因素是可以漸漸改變的。前者決定于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尤其是要具備審美能力和教學技巧。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呢?課程性質(zhì)、開設范圍都不是教師所能決定的,教師所能決定的就是改變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性別意識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就是筆者思考的一種思路,通過有意識地教學引導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性別研究理論的發(fā)展為大學語文課程的性別意識教育提供理論支持。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引進,性別批評進入中國文學研究的視野,給文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以張京媛、喬以鋼、屈雅君等學者為代表,性別批評研究在文學批評實踐中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以傳導先進文化為己任的大學語文教學不應該拒絕這種富有深度和活力的文學批評方法。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將女性主義文學理論引入具體的文本解讀之中,運用性別視角重讀文學經(jīng)典,辨析其中蘊含的女性意識,新解被誤讀的女性形象,揭示男權思想,消除性別偏見,以深入淺出的講解方式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新視角會帶來良好的教學效果。課堂上引入女性主義理論,通過社會性別分析法來詮釋文本,一定會發(fā)揮正面作用。我們可以通過教學反思男權中心意識主導下的文本評價尺度,重新評價被埋沒、被壓抑、被曲解的女性文學作品。對文學經(jīng)典進行顛覆性閱讀。比如運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法新解《三國》《水滸》中的女性形象;《紅樓夢》這部小說對女性的關注形成了男性視野下的女性書寫現(xiàn)象;從女性視角探析魯迅小說《傷逝》中男權話語的壓迫功能等。性別意識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里并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原因是多樣的,淺嘗輒止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如今的大學語文教材,多數(shù)還停留在文學史的既定模式加上文選的兩結合拼盤結構。通常要在文學史敘述中提煉出一個綱要,用于確定文學經(jīng)典的位置,然后選取作品按時代順序排好,并沒有形成敞開的閱讀狀態(tài)。只有陳洪、丁帆等人主編的少數(shù)幾種教材做出了初步的嘗試。大學語文教師也習慣了模式化講課的方式,拋出新問題讓學生思考的元素極少,教學效果不佳。
性別意識作為人文精神中的一個重要因素,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自我角色定位。只有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一種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師生對話關系才能建立起來。多數(shù)論者從宏觀的角度對大學語文工具性、人文性展開研究。王宏民的《大學語文教學與性別意識》一文認為:“大學生的性別意識現(xiàn)狀、大學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培養(yǎng)目標,性別研究理論的發(fā)展使性別意識教育進入大學語文教學成為必然;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從多個角度切入性別意識教育,是其人文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實現(xiàn)途徑?!本唧w論及大學語文教學活動中如何滲透性別意識的成果還不是很多,尤其缺少專門探討性別意識作為學生必備的人文素養(yǎng)問題者。劉文菊在《論社會性別意識和大學語文教育》一文中認為:“社會性別意識是大學語文教育題中應有之義,性別視角也是大學語文教材編寫應有的視角,社會性別意識應成為大學語文教師必備的知識和技能。”這就從編寫者、從教者角度有了初步的論述。其實,這種知識和技能既能促進與教學對象的深入互動,也能形成教學內(nèi)容的重新整合。
性別意識教育進入大學語文教學的必要性無需多言,這也決定了性別意識教育進入大學語文課堂的可行性。把社會性別視角引入大學語文教學中會生成開啟文學理解的新視野,將大學生從傳統(tǒng)性別規(guī)范的束縛中解脫出來,使其形成自覺的性別意識,由此性別視角解讀文學經(jīng)典,做到進一步發(fā)掘文學經(jīng)典的審美價值。
母語高等教育最終要完成華夏文化的傳承使命。作為中文教師,我們肩負著傳播傳統(tǒng)文化的責任,要充分利用一己之能服務于教學行動之中。大學語文作為母語高等教育課程,他的重要性還遠遠沒有得到認同,可是今天的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農(nóng)林科院校的大學生,在人文素養(yǎng)方面的缺失已經(jīng)為我們敲響了警鐘。無論什么樣的時代,母語都是我們生存的根本,要傳播華夏文化,母語教育十分關鍵。大學時代,學生們正值青春期,是個人認識趨向成熟的階段,加強性別意識教育恰逢其時。如果大家能充分地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所樹立的宏遠教育目標才能實現(xiàn)。
[1]王玉琴.深度關注:大學語文教育應當超越選修必修之爭[J].光明日報,2013.11.20.
[2]王宏民.大學語文教學與性別意識[J].重慶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6,(5).
[3]劉文菊.論社會性別意識和大學語文教育[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