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啟輝
文言文是高中語文學(xué)習(xí)和高考的重要領(lǐng)地?!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biāo)準(zhǔn)》在“必修課程”系列的“閱讀與鑒賞”部分的第9點(diǎn)中對其有明確的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nèi)容?!惫P者以為,這里的“注釋”最重要、最基本的應(yīng)該是課本的注釋。在日常的教學(xué)中,課本注釋和教學(xué)參考用書是語文老師備課最重要的參考資料,或者說標(biāo)準(zhǔn)。原因很簡單,這些資料是最規(guī)范、最科學(xué)、最權(quán)威的。然而,筆者在教學(xué)蘇教版必修五(2008年6月第4版)的文言文時,發(fā)現(xiàn)課本中部分文言文注釋及配套的《教學(xué)參考用書》(2008年第3版)的文言文譯文不盡合理。在此提出,以供商榷。
一、誠心還愚拙嗎?
蘇教版必修五課本對《陳情表》中 “矜憫愚誠”作如下注釋:“憐憫我愚拙的誠心”(見課本47頁注釋第7)。配套的《教參》將此句翻譯為:“體恤我愚拙之至的誠心”(見教參第76頁)。應(yīng)該說課本和教參對該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將“愚”解釋為“愚拙”。筆者以為,此處的“愚”切不可理解為“愚拙”。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漢語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義項(xiàng)外,還有一個意思“稱與自身有關(guān)的事物,自稱謙辭”。如諸葛亮《出師表》:“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稌x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薄蛾惽楸怼分械摹坝蕖?,正是這種謙稱的意思。故“矜憫愚誠”應(yīng)直接譯為:憐憫我的誠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難道誠心還有愚拙和聰慧之分?
二、是擋住陽光嗎?
《教參》對《項(xiàng)脊軒志》第一段的“以當(dāng)南日”的翻譯是:用來擋住南面射過來的日光。顯然,這里將“當(dāng)”理解成“擋住、抵擋”。筆者以為,這是不妥當(dāng)?shù)?。首先,在這段中,文章明確交代項(xiàng)脊軒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于是,“余稍為修葺”以達(dá)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墻承接南來的陽光,這也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常見做法。由此可見,此墻的功能不是“擋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應(yīng)將它理解成“對著、迎著”比較合適。筆者也是這么教的。在蘇轍的《黃州快哉亭記》中有:“有風(fēng)颯然至者,王披襟當(dāng)之”,此處的“當(dāng)”,就是“迎著、對著”之意。因?yàn)榇司湓谡n本上并未注釋,所以教師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教學(xué)機(jī)智。
三、書是借來的嗎?
《教參》把《項(xiàng)脊軒志》第一段的“借書滿架”翻譯為:“借來的圖書插滿書架”,此句課本上亦沒有注釋,我把《教參》的這個解釋拋給學(xué)生去討論。大部分學(xué)生覺得這樣翻譯有悖情理:其一,歸有光勤奮好讀,說他跟人家借書來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還,看過或沒看過便長年累月地堆在書架上,這就實(shí)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國古代圖書館(更確切地說是藏書閣)多為皇家所辦,且不對公眾開放,因此這些書不會是從圖書館借來的。唯一可以解釋的是,歸有光出生于書香門第,其祖父曾經(jīng)做過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為證。在封建社會里,此類人家有可能也有實(shí)力藏有相當(dāng)數(shù)量的書,自家的圖書堆滿書架是不足為奇的。因此,可以認(rèn)為,“借書”的“借”不能當(dāng)“借來”解釋。按《辭?!纷?,“借”亦通“藉”,其中讀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掇o海》注為:“錯亂不整貌。”“按狼籍與狼藉同”,并轉(zhuǎn)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縱橫散亂者謂之狼藉”。因此,這里的“借書”應(yīng)解為“縱橫交錯的書”。
四、敲打船槳離開的嗎?
《漁父》一文“鼓枻而去”,課本和《教參》都將“鼓枻”注解為“敲打著船槳”。筆者以為,如此解釋不盡合理。船槳是用來劃的,若是敲打船槳,船又如何能離去?《說文解字》:“鼓,從壴,支像手擊之也?!辈樯虅?wù)印書館的《古代漢語字典》,“鼓”共有八個義項(xiàng):①〈名〉鼓,一種打擊樂器?!肚f暴見孟子》:“百姓聞王鐘~之音,管籥之音?!雹凇疵倒臉仿?。《石鐘山記》:“噌吰如鐘~不絕。”③〈名〉戰(zhàn)鼓。《赤壁之戰(zhàn)》:“瑜等率輕銳繼其后,雷~大進(jìn)。”④〈動〉擊鼓進(jìn)軍。《曹劌論戰(zhàn)》:“戰(zhàn)于長勺。公將~之。”⑤〈動〉彈奏、敲擊(樂器)?!肚f暴見孟子》:“何以能~樂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瑟。”⑥〈動〉揮動;振動?!缎帕昃`符救趙》:“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鐘山記》:“微風(fēng)~浪,水石相搏?!雹摺磩印德∑?凸出。《中山狼傳》:“遂~吻奮爪以向先生?!雹唷戳俊倒糯归g計時單位“更”的代稱,一鼓即一更??梢钥闯?,鼓本義是名詞,后引申為敲打,再引申為揮動、振動、揮舞。所以,“鼓枻”解釋為“揮動船槳”比較合適。這既與文句“鼓枻而去,乃歌曰”相應(yīng),也更易于讓讀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隱者漁父形象。
近代中國著名翻譯家嚴(yán)復(fù)在其《天演論》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dá)、雅?!薄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zhǔn)確無誤?!斑_(dá)”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dá)。“雅”就是指譯文要優(yōu)美自然。這三者中,“信”是前提和基礎(chǔ),所以他又提出“求其信,已大難矣?!闭沾藰?biāo)準(zhǔn),筆者以為上述幾例注釋及譯文在“信”方面還不夠到位。姑妄言之,以就教于方家。
(作者單位:紹興市城南大道
魯迅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