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秀芬
摘 要: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是學生認識、學習中華幾千年博大精深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途徑,通過這些語言凝練、內容集中、意境深遠的古詩詞作品的教學,不斷充實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正確把握詩詞的情感和內涵,從而提高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理解內化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得以繼承和發(fā)展,真正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討論;學生
傳統(tǒng)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于注重識讀各類生詞、學習古詩詞內容,學生在此模式下往往只是簡單地背誦、生硬地學習,其學習興趣難以得到充分激發(fā),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感覺枯燥無味,學習效率相對低下,不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基于現(xiàn)代教育教學方式進行變革,從小學生的身心發(fā)育特點出發(fā),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完善和深化古詩詞教學。
一、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討論,為其搭建新的學習平臺
古詩詞是我國古典文化的精粹,其內容豐富、歷史久遠,只言片語間蘊藏著一個偌大的世界、一種動人心魄的情感、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故事和一段欲說還休的情懷。然而,語文課堂教學時間相對有限,學生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對古詩詞內涵有深入的理解。因此,教師應在開展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拓展課外討論活動,通過組織課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建新的知識平臺。學生由此能夠不斷深入學習古詩詞,接觸更多知識,并在實踐活動中強化古詩詞的理解與應用。例如在學習王維的《鳥鳴澗》時,學生非常喜歡“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這一摹景之句,筆者就此組織了一次主題班會,要求學生列舉出接觸過的描繪景物的優(yōu)美詩句,例如“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高鼎《村居》)、“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楊萬里《小池》)、“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等等。這些精美之句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就能背誦出來,并積極調動思維能力針對此類詩詞展開探討,陳述自己喜愛此類詩句的原因,然后按照個人觀點對喜歡的詩句加以分析,以此來推動學生對古詩詞內涵的深入探究。通過組織課外討論活動,學生獲得了深入學習、共同發(fā)揮的平臺與空間,能夠在溫習已學古詩詞的基礎上更好地開展新知識的學習。
二、帶領學生體會古詩詞所描繪的畫面,深入理解古詩詞內涵
古詩詞不僅是詩人抒發(fā)內心情感的一種途徑,同時也是詩人描繪事物與景觀的必要手段。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結合古詩詞內容,通過想象勾勒出其中所描述的畫面,以強化學生的認知能力,通過詩詞中層次鮮明的畫面感加深學生理解。以杜甫《絕句》為例,教師可以采取分段、分幅描繪的方法來帶領學生品味詩中的美景。對于“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一句,教師可帶領學生發(fā)揮想象,勾勒出樹枝上婉轉鳴叫的黃鸝鳥,還有在天空悠然飛翔的白鷺,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勾勒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而“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所描繪的則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后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昂弊诌\用擬人手法,十分貼切生動;“千秋”點出時間的久遠,更顯出其靜。第四句寫門前的船只,是近景?!安础?,停泊著,但這停泊的是將要駛往東吳的船,靜中包含著動;“萬里”點出空間的遼闊。學生在認識到這一點后就更容易理清詩句的空間層次,對于詩人的想象力也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從不同角度感受詩人所感。又如元代馬致遠《天凈沙·秋思》一文,“枯藤”“老樹”“夕陽”“昏鴉”“西風”“古道”幾個意象鮮明的詞語勾勒出秋日黃昏古道的景象,由遠及近而富有層次感。教師此時可借助多媒體教學技術為學生描繪出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并著眼于“枯”“老”“昏”“瘦”等字眼感受濃郁的秋色之中所蘊含的無限凄涼悲苦的情調。清王夫之《萱齋詩話》曰:“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蓖鯂S《人間詞話刪稿》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也?!边@首小令四句皆為寫景,是景語更是情語;而末句“斷腸人在天涯”則是點睛之句,觸發(fā)天涯斷腸人內心的悲涼情感。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詞中的并列式意象組合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從而能夠充分體驗詩人面對秋景所產(chǎn)生的憂愁與悲哀的感受與體驗。
三、賞析名詩名句,加深詩詞理解
我國古典詩詞種類繁多,包括抒發(fā)情懷、表達遠大理想以及歌詠實物等類別。小學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首先應簡述詩詞中蘊含的哲理,引導學生初步對詩詞內容與主旨內涵有一定認識,為后續(xù)教學奠定基礎。以王維的《山居秋暝》為例,這是一首描寫山水之景的五言名篇,詩中描繪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時分山村風光以及淳樸的山居風尚,詩人寄情山水田園并醉心于隱居生活后的滿足心情,人格美和社會美通過自然美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詩中包含諸多絕美的意象,如山雨后的秋涼,明月下的松林,清泉汩汩流動的聲音以及竹林中女孩們浣衣歸來的喧笑聲,漁船與荷花等等,這一系列或動或靜的畫面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麗的山水畫,又像一支恬靜優(yōu)美的抒情樂曲。這樣的田園風光里靜謐的自然圖景無疑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師在賞析的同時應引導學生融入詩中之景,感受詩人對自然的熱愛之情,體會詩人對自然之美的向往以及回歸自然的渴望。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為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創(chuàng)造了新的契機,其中新實驗教材、課程標準和考試中關于古詩詞策略的變化充分體現(xiàn)了社會對古詩詞基礎教學的重視以及古詩詞教學的重要性。總而言之,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應著眼于文本中作者的情懷,善于發(fā)掘其中蘊含的人文素養(yǎng),充分賞析文本內容,以強化學生語文素養(yǎng),確保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張燕.新課程標準與小學古詩教學[J].成都大學學報,2007(09).
[2]王俊杰.多讀多感多悟:關于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語文教學之友,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