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
[摘 要]群文閱讀目標的制定、文本的選擇、閱讀的活動、認知的建構等,都應在議題的統(tǒng)領下進行。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靈魂和出發(fā)點,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歸宿點。在教學中,語用性是議題確定的重要指向,學習有方法的閱讀是議題運用的關鍵,由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是議題拓展的要求。這三者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關鍵詞]群文閱讀 教學 議題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5)31-004
所謂“群文閱讀”,指的是師生圍繞一個或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而后圍繞議題展開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梢?,群文閱讀不是呈現(xiàn)一組文章,簡單地讓學生多讀幾遍,而是在議題的統(tǒng)領下從某一篇切入,通過個體的獨立思考、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以及教師必要的總結提煉,獲得基于議題的理解以及掌握相關的策略和方法等。群文閱讀目標的制定、文本的選擇、閱讀的活動、認知的建構等,都應在議題的統(tǒng)領下進行。議題應該成為群文閱讀教學的靈魂,成為群文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成為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歸宿點。
一、議題的確定:語用性是重要指向
群文閱讀教學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議題的確定,圍繞議題選擇文章進行群組,進行統(tǒng)整教學。群文閱讀教學議題確定的角度是多面的,可以是文章內容、文化內涵,也可以是文本語言、表達方式,但不管哪個方面,都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fā)展需求為導向,以語文課標的學段要求和語文的學科性質為導向,焦點必須集中且有議論的空間。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古詩詞背誦”中的《鳥鳴澗》為基礎文本,經過多角度考慮、多重篩選,進行議題確定。
(一)從作者的角度定議題
王維是唐朝重要的詩人,其詩成就很高,山水詩、田園詩、送別詩、邊塞詩等均有代表作,尤其是山水詩成就最大,對后世的影響最深。從作者的角度出發(fā),遴選王維各類詩歌的代表作品,組成群文,學詩讀人、知人悟詩,從整體上認知王維的詩情王國。按此思路,我們確定了群文閱讀的議題為:感受王維筆下的詩情畫意。以學習山水詩代表作《鳥鳴澗》為基礎,選擇田園詩《山中》、送別詩《送別》、邊塞詩《使至塞上》等,組成一組文章。但在實踐后,我們清楚地認識到,王維的一生成就頗高,詩文意境幽深,表達方式獨特,所組群文對學生在一節(jié)課內的閱讀挑戰(zhàn)難度明顯偏大,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打開與深入表達,也無法讓學生較為整體地認知王維的詩。
(二)從詩文內容角度定議題
《鳥鳴澗》是王維山水五絕詩的名作,描繪春山中萬籟都陶醉在夜的色調、夜的寧靜里;月亮升起,竟使山鳥驚覺起來。景物描寫細致入微,意象豐富,充滿意境。為此,我們想到從詩歌描寫景物入手,確定以王維的山水詩為議題,圍繞議題進行篇目篩選。很快,《竹里館》《鳥鳴澗》《青溪》《山居秋暝》等文章進入視線。然而,這些詩文雖然都是描寫山水,卻無法形成一個主旨明晰、相對系統(tǒng)的學習場,詩與詩之間缺乏內在的緊密聯(lián)系,每首詩獨立的味道更濃,不利于議題深入的交流與思維運用的延展,議題顯得寬而泛。
(三)從詩文情感角度定議題
《鳥鳴澗》描繪的是春山月夜的靜謐,表達詩人細致入微的觀察與內心的寧靜。那么,“感受王維山水詩的靜美”能否成為比較適宜的議題,統(tǒng)領學習過程,進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一個共識呢?《竹里館》《山居秋暝》《鹿寨》等詩,從不同的角度描寫自然山水的靜謐意境,都可以成為群文的文本。經過實踐,我們認識到“感受王維山水詩的靜美”這一議題能較好地統(tǒng)領四首詩歌,學生在誦讀品析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王維山水詩的靜謐之美。但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一議題注重表情達意,學生的思維只在品讀情感意境中打轉。語文教學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因此,群文閱讀應該將側重點落在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發(fā)展上。顯然,這個議題有點窄而偏。
(四)從表達方式角度定議題
《鳥鳴澗》在表達上有著鮮明的特點。詩人在他的山水詩里創(chuàng)造靜謐的意境,但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這樣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又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耙詣右r靜”這是本詩描寫的最大特點。同時,這也符合六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容易讓學生接受。如果能找到王維詩中“以動襯靜”的山水詩,組成群文,就能引領學生品讀詩文獨特的以動襯靜的表達方式,領悟王維詩中動靜相生的靜美世界。群文閱讀作為閱讀教學的一種全新形式,應該注重語文的教學性,明確地說,就是要關注語用。為此,我們從表達方式的角度確定“領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為議題,以王維的《鳥鳴澗》《竹里館》《鹿柴》和其他以動襯靜的詩文組成群文,致力于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
二、議題的運用:學習有方法的閱讀
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目標制定的主要依據(jù),與議題無關的目標一般不考慮,這使目標更加集中。議題也是群文的組建線索,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究下達成共識,學習方法,發(fā)展能力,實現(xiàn)群文閱讀教學價值的最大化。
(一)在目標中呈現(xiàn)
群文閱讀,意味著在一節(jié)課里要讀一群文章。因此,教師不能再按部就班地從字詞教學開始,經由句式、篇章結構、內容探討等進行教學,不可能再面面俱到。因此,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一定要抓住重點,突出重點,把握難點,學會舍棄。凡議題之內的是重點,議題之外的要忽略,使議題在教學目標中充分地呈現(xiàn)。比如,我們在設計“領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群文閱讀教學方案時,圍繞議題,進行大膽舍棄,最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在《鳥鳴澗》的品讀想象中發(fā)現(xiàn)以動襯靜手法的妙用;(2)學習比較、統(tǒng)整的閱讀策略,在《鹿柴》《竹里館》的探究中體會以動襯靜的妙用;(3)賞讀其他運用以動襯靜的詩歌,領略其表達的巧妙。
與單首古詩教學比較,群文閱讀目標凸顯了議題,更加集中;少了單首古詩教學時的面面俱到和深入挖掘,多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發(fā)現(xiàn)、比較、統(tǒng)整等策略的學習運用。
(二)在選文中滲透
群文閱讀教學價值得以充分體現(xiàn),關鍵在群文的選擇與組合上,其突破點應該是圍繞議題進行選文,進行群文的結構化組合?!邦I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群文閱讀在選擇詩文時,從體現(xiàn)議題的充分性、古詩的互文性以及六年級學生認知特性等方面進行考慮。我們閱讀了王維所有的山水田園詩以及其他詩人以動襯靜的詩文,最終選用了王維的《鳥鳴澗》《鹿柴》《竹里館》?!而B鳴澗》以動襯靜,襯托一種清幽的美;《竹里館》以聲寫靜,描寫一份悠閑的美;《鹿柴》以聲襯靜、以光寫靜,寫出一份冷清的美。三首詩異同點明顯,有較強的互文性,從不同的側面描寫動靜相生的靜美世界,篇幅也不長,利于學生在一節(jié)課內的自讀與思考。
群文閱讀呈現(xiàn)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比如直線型推進、點射狀推進、組合形態(tài)推進等,但要根據(jù)議題的指向、選文的特點、學生實際,合理安排文本的呈現(xiàn)方式,形成結構化的文本群,從而發(fā)揮文本的群體效應。根據(jù)選文的特點,我們采用直線型推進的方式,即一篇帶多篇,先引導學生學習《鳥鳴澗》,發(fā)現(xiàn)以靜襯動的妙處;再閱讀《鹿柴》,驗證以靜襯動的描寫;然后自學《竹里館》,體悟以動襯靜的妙用;最后賞讀其他詩人以動襯靜的詩文。選文的先后呈現(xiàn),便于學生逐篇閱讀,逐漸達成對議題的共識,獲得并運用學習的策略。
(三)在集體建構中內化
群文的“結構化”決定學生對議題進行集體建構,達成共識的方式與策略。直線型推進的群文閱讀教學,其關鍵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帶著要探討的議題閱讀第一篇文章,將其“知識化”,獲得認知,以便更加自主地閱讀多篇文章。即師生共同總結、提煉為達成目標而運用的閱讀策略或方法——此策略或方法是從學生閱讀實踐中抽象出來的可以遷移運用的知識,讓學生在群文中學習掌握閱讀的方法。
1.議題“知識化”。“知識化”是教師引導作用的最直接體現(xiàn),課堂效率的高低也往往取決于師生是否一起對議題進行提煉并進行知識化,是否及時有效運用。
教學“領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群文閱讀時,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鳥鳴澗》的靜美后,和學生一起總結閱讀策略,進行“知識化”:一是朗讀、圈畫、想象詩文中的靜美;二是緊扣議題,引導學生探究并發(fā)現(xiàn)有哪些動景描寫,描寫靜美的意境為何寫動景,妙處何在。這樣,讓學生發(fā)現(xiàn)詩歌的表達技巧。
朗讀想象是古詩學習的一般策略。在教學時,要讓學生抓住古詩描寫的物象,想象拓展、朗讀品悟,品味詩文的意境。發(fā)現(xiàn)詩歌以動寫靜的表達技巧是本詩的特點,是本課的訓練點。這一點必須經過師生進行集體探究、發(fā)現(xiàn)與提煉,獲得初步的認識。
2.運用“知識”。在閱讀第一篇之后,學生獲得了初步的認識。這時,教師應該立即引導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相似或者新情境中,通過運用盤活知識,讓學生在品讀探究中將知識轉化成能力。同時,這樣也使學生對議題的初始認識不斷得到豐富、完善和提升,完成群文閱讀的目標任務。
在《鳥鳴澗》中獲得關于議題的初步認識后,教師先讓學生在《鹿柴》一文中驗證“知識”,運用品讀古詩的策略;然后進行再次總結,關注以動襯靜的描寫,體悟妙用;接著在《竹里館》中運用“知識”,形成品讀古詩“以動襯靜”手法的一般學習策略;最后讓學生對三首詩的異同點進行比較歸納,并品讀其他以動襯靜的詩文。
這個過程就是學生在議題的統(tǒng)領下,進行關于“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學習策略集體建構的過程。整個過程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再由面歸點,學生不斷充實豐盈對議題的認知,不斷地學習并運用學習策略,進行有方法的閱讀。因此,閱讀能力在實踐中不斷得以提升。
三、議題的拓展:閱讀由課內走向課外
群文閱讀教學旨在讓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以及一定的閱讀策略自能閱讀,提高閱讀能力。因此,群文閱讀教學應該是學生閱讀的開始,是學生由一篇走向一類閱讀、由課內走向課外閱讀的開始。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的應該成為學生由一篇文章閱讀到一類文章閱讀、由課內閱讀向課外閱讀的支點,讓學生學會有方法的閱讀,大量閱讀,走進更廣闊的閱讀世界。
(一)橫向延展
群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群文中的一篇,發(fā)現(xiàn)議題,并形成初步認識,這只是基礎和鋪墊。其主要目的是指導學生橫向遷移,進行多篇閱讀,并在群文閱讀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掌握學習方法與閱讀策略,形成能力。在“領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群文閱讀教學中,筆者根據(jù)文本呈現(xiàn)的結構,十分注重議題的發(fā)現(xiàn)、形成與橫向延展。如圖:
學生在獲得以動襯靜的閱讀策略后,進行小組合作閱讀實踐,找出與“一”相同的地方,探究與“一”不同的地方,并從中體悟以動襯靜的妙用,最后由三首古詩拓展到一類古詩的閱讀,實現(xiàn)由學習一篇到學習一類的閱讀目標。議題也在逐步地發(fā)現(xiàn)、驗證、提煉、統(tǒng)整中得以落實,并形成共識。
(二)縱向深入
同一組群文閱讀的切入點很多,角度不同,達成議題的共識也不同,達成的目標任務自然不同。群文閱讀時,教師應盡量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探知,這樣才會形成比較綜合的多元認知,實現(xiàn)群文組合的最大價值。
在“領略古詩以動襯靜的妙用”群文閱讀教學結課時,教師組織學生探討:除了領略以動襯靜的妙用外,還可以確定哪些議題,幫助我們探究,形成不同的共識。經過歸納、梳理,最后師生形成拓展任務:(1)探尋王維其他類別的詩,如邊塞詩、送別詩等,進行分組閱讀,領略王維詩的意境與風格;(2)繼續(xù)品讀其他山水詩,進一步領略山水詩以動襯靜的妙用。
如果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相等,那群文閱讀課教學就是一根拐棍,它架起了一篇課文學習與一群文章閱讀的橋梁,疏通了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的渠道。也只有這樣,在群文閱讀教學中形成的議題共識才更深刻,更具生命力。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一節(jié)課的群文閱讀教學不可能窮盡群文文本所有的秘妙與價值,面面俱到。對于目標而言,一定要緊扣議題,學會舍棄,關注重點,突破難點;對于教材而言,一定要圍繞議題選有價值的“點”,獨具匠心組合課文;對于教學方式而言,一定要讓讀、讓學,合作探究,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材料中主動發(fā)現(xiàn)、感悟,形成共識……若找準群文閱讀議題這個“支點”,相信必會撬起群文閱讀的別樣風景。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