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
1.合理優(yōu)化教材,激發(fā)學習熱情
英國數學家羅素說:“教育應該培養(yǎng)追求真理的愿望,而不是相信很快的講授,多從事于討論,給學生以更多的機會使他們受到鼓勵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更多地嘗試使教育的內容能使學生感到一些興趣?!薄罢J識千米”對于小學生來說,有生活中的經驗,但具體感知1千米的長度是一個難點。教師借助衛(wèi)星定位搜索地圖,引導學生從學校門口出發(fā),沿著學校路口向南走,感受100米,200米…900米,1000米,此時電腦顯示米到千米的單位交換(地圖上直接生成),使學生直觀地看到1000米轉換成1千米的過程。接著教師請學生到講臺前,伸開大約長1米的雙臂,再請一個學生上來并排站,使學生觀察大約2米的長度。引導學生想象,如果10個小朋友這樣站成一排,大約長10米,那么多少個這樣的小朋友從校門口向南站成一排,能排千米?在學校頭腦中形成1千米長度的直觀概念。同時引導學生思考:從校門口向其他方向走,走到哪里也是1千米呢?最后,再通過小朋友1步大約長50厘米,走多少步大約是1千米?小朋友1分鐘走40米,走多少分鐘大約是1千米?這些問題,讓學生在小組里說說各自的想法,加深了對1千米的認識。通過對教材內容的重組,學生能夠聯系實際理解所學知識。
2.還原知識的“生命形態(tài)”
數學“客觀知識”是人類生命實踐活動的智慧結晶,是前人通過辨析比較大量材料、提煉抽取本質屬性、歸納概括命名的活動過程而形成的。經過簡約化提煉和形式化表達,數學知識凝結為一種符號化的知識,它遮蔽了前人生命實踐活動過程中的真實復雜性和豐富生動性。教學中如果教師不對這些符號化的結果性知識做加工處理,把它們直接搬到課堂教給學生,那么學生面對的就是顯性的、外在于自己的知識世界,他們只能以被動方式接受這些抽象的現成知識,很難有知識形成過程的和實踐體驗。還原知識的“生命形態(tài)”意味著:讓數學知識恢復到其產生時的鮮活狀態(tài),讓其成為一種“過程形態(tài)”的知識。引領學生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方式經歷、體驗人類創(chuàng)造知識的關鍵歷程。
例如,教學“混合運算”,大多數教師認為混合運算順序是一種規(guī)定,沒有多少道理可講,可以堂而皇之地告訴孩子。教學中,我設置了一個沖突情境:計算飛鏢比賽成績。第一次:9環(huán)、7環(huán)、8環(huán)、5環(huán);第二次8環(huán)、7環(huán)、8環(huán)、8環(huán)。學生很快發(fā)現,第二次的成績中有三個8環(huán),可以先算“三八二十四”,然后再加上7等于31。教師引導學生列出綜合算式:7+8×3,8×3+7,體驗無論8×3在前還是在后,都要先算。借助真實的問題,很自然地理解了“先算乘法”的合理性。在數學體系內部,數學規(guī)定要考量其唯一性、相容性和不循環(huán)性。對于小學生來說,鑒于他們的理解能力,這些方面并不能自如地進入小學課堂,但把數學規(guī)定源頭所體現出的人類思維的自由性呈現給學生,不僅完全可行,而且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的態(tài)度。
3.在出現差錯時展開討論
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理解程度不同,對一個學習內容常常是部分學生已經掌握,部分學生尚未理解,甚至出現差錯。對此,我們要及時捕捉學生的差錯,引導學生開展討論,探明正確的意見、差錯的原因和及時糾正的途徑,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例如,在“中位數的認識”中,教者出示了這樣一道習題:張強同學參加跳遠比賽,五次成績分別為:3.5米、3.21米、3.46米、3.48米、一次犯規(guī)無效。你認為評委用哪個成績更能反映張強同學的體育成績?
受思維定勢的影響,大多數學生都在中位數、平均數中找答案,而這是不符合實際的。這時候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為什么這里不能選用中位數或平均數作為比賽成績?學生通過討論,不僅克服了思維定勢,明確了正確的答案,而且明白了體育比賽中選取最大潛能的規(guī)則,解題時要考慮生活中的實際情況。
4.利用舉例理解數學概念
數學相較于其他學科來說,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概念教學在整個數學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是學習數學定律、法則、公式等的基礎,而且是進行數學推理、判斷、證明的依據,還是正確進行數學運算、有效解決問題的先決條件。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有些數學概念,學生在生活中鮮少有機會接觸到,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學這樣的概念時,如果只是照本宣科,讀一讀、說一說,那么學生即使記住了,也只是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
5.在知識的重難點處適時追問
追問,是一種提問技巧,在數學課堂上經常為教師所運用。通過教師的不斷追問,學生能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它是在上一次提問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和拓展,再次補充和深化,直到學生能正確、深入地理解問題。有效追問是學生探究性學習的動力,也是理性思維深入的標志。在實際教學中,追問更關注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過程,追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它集中展示了教師的教學素養(yǎng)和教學機智。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堂的生成,不斷發(fā)展學生交流中的關鍵點,緊扣不放,機智地將問題引向縱深,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遠,這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通過有效地追問能使學生的思維清晰化、明朗化,引發(fā)他們向更深層次思考,只有學生的思維由表層走向深入,才能真正把問題轉化成知識和能力。如果教師能在新知識的重、難點處及時追問,學生就會在問題的引領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究,獲得數學知識與方法,從而高效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
6.教師要用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評價各類學生
有位學者說過:當學生的作業(yè)得到A時,老師要對他好,因為以后他有可能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數學家,身價不可估量;如果學生的作業(yè)得到B,老師也要對學生好,因為以后他有可能成為一名教師,成為自己的同行;如果學生的作業(yè)得了C,老師也要對他好,因為以后他有可能成為企業(yè)家,說不定還會給學校投資呢。如果學生的作業(yè)得了D,而且試卷被抓的亂七八糟,那老師一定要注意了,這個學生說不定將來就是總統(tǒng)。教師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對學生課堂內外的一舉一動,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分析,給予學生更多表揚與鼓勵,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教師課堂上的一舉一動,每一個親切的眼神、細微有效的動作、和藹的態(tài)度和熱情的贊語等,都會縮短師生心靈間的差距,有利于消除學生學習數學的畏難情緒,提高自主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