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日
11月26日整整一天,在天河區(qū)政府大會堂,我最近距離認識了近60歲,長達30年教齡,堅守第56號教室的雷夫·艾斯奎斯(后簡稱“雷夫”),并有幸聆聽了主題為《教育的堅守》的報告。他特有的個人思想與魅力滌蕩著我的心靈,隨后再一次拜讀了他親寫的《第56號教室創(chuàng)造的奇跡》,深有感觸。
感觸最深刻的還是第一部分:家最溫暖。每一個小孩都以第56號教室為家了,還有什么比家更可以相賴?“這里沒有害怕,雷夫老師以信任取代恐懼,做孩子可以依賴的依靠”。
一、以信任取代恐懼
雷夫每年都只教五年級,他一年的教學真的可以改變學生的一生嗎?答案:是的。他主要的一個法寶就是信任學生。
學生從一年級開始,是非常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逐漸到高年級,舉手的學生越來越少,老師總是埋怨,學生怎么啦?是特別不聰明?還是其他什么原因。總之,就是感覺學生與其他學校的學生比,就是不想發(fā)言,哪怕站起來發(fā)言了,也是簡短的幾句話,與老師的要求差之甚遠。
雷夫也坦言,他剛上講臺時,發(fā)現(xiàn)學生不愿意舉手提問,也不愿意說“我不知道”。但是,在聽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師的課后,他很受啟發(fā)?!拔矣X得這位老師真的很偉大,學生們尊敬他,都聽他的話。我反復思考其中緣由,發(fā)現(xiàn)他與學生之間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系,他總是敞開胸懷、非常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后來,我問他有什么教育秘訣,他告訴我“多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因此,他總結了“六階段”班級管理法,關于第一階段:不惹麻煩原則。雷夫說,從踏進校門的那一刻起,大多數(shù)孩子就開始接受第一階段的思考訓練,一切行為幾乎都以不惹麻煩為原則。
我們的學生與美國的學生一樣,都有不想惹麻煩的想法,站起來回答問題,答對了還好,答得不對,還要看老師臉色,怕同學笑話。
雷夫說:這樣教小孩對嗎?如果第一階段學生的思考是以恐懼為基礎的,而我們要孩子們有良好行為表現(xiàn)的最終目的是讓他們相信這么做是對的,不是因為害怕懲罰而已。所以,信任是地基,師生間沒有信任就沒有真正的教育。
二、在信任中消除不公平的存在
開始的時候,我也與很多老師想法一樣,我們信任學生,但怎么還是管理不好學生呢?學生為什么不聽老師的話?這是我思考了很長時間也解決不了的問題,如何在嚴與愛中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公平對待每一位小孩。
雷夫強調,“只要孩子們看見你賞罰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雷夫舉例:幾年前,他的莎士比亞戲劇團要去洛杉磯某知名表演場地演出,許多老師都為孩子們得到這樣的機會興奮不已,唯一的反對者是一位從不讓學生參加管弦樂隊或合唱團的老師。在學生家長的要求下,這位老師只得同意學生參加演出,但前提是,返校后每個學生每天要寫100遍“我以后會為自己做出更負責任的選擇”,并連寫一個星期。結果這位老師不合邏輯的行為讓孩子們厭惡到一整年都聽不進他說的話,即使有些話是值得聽的。
現(xiàn)在,很多老師都說我對班里的每一位小孩都很公平,如作業(yè)做得好、成績優(yōu)秀的我都進行相應表揚。學校的每一位老師都非常優(yōu)秀,能很快適應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在自己的工作崗位做得井井有條,每天都以良好的心態(tài)做好班級管理及教學工作,但是不是能很好做到雷夫說的公平對待每一個小孩,我們與雷夫相比,在管理辦法及用心上,還有一定距離。
如成績優(yōu)秀且聽話的小孩,人人喜歡,這些小孩難得,心靈的天平會稍稍偏重于這一邊,這樣也并不覺得自己做得不公平、不妥當。而成績不好的小孩,或者經(jīng)常惹是生非的小孩,我們進行了苦口婆心的教育,覺得用的時間多了,關注他們也多了,為何不像雷夫說的那樣呢?
我認為,小孩是最聰明的,只要你心靈的天平相對公平,他們會感受到的。特別在學校綜合評價系統(tǒng)的實施中,綠葉的發(fā)放是否公平,發(fā)言人是學生,而不是老師。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如果他認為你是他重要的人,我們就會像雷夫那樣成功了。
“不公平的賞罰實際上一點用處都沒有,反而讓師生間的關系越來越糟”。雷夫說,孩子并不怕特別嚴格的老師,但他們特別憎恨不公平的老師。如一個學生沒有完成家庭作業(yè),老師卻要懲罰整個班級的學生。“老師可以很嚴格,但一定要做到公平對待每個學生、每件事。一旦孩子覺得你對他們不公平,你可能會失去孩子們心中的信任”??傊蠋熆梢試栏?,但不公平的老師,會被學生看不起。
三、在信任別人能夠做好的同時自己先認真做
雷夫說:“孩子們以你為榜樣,你要他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p>
雷夫還說:我沒有藝術天分,我在黑板上畫的任何東西——就算是一條直線,都會讓全班學生歇斯底里地笑倒在地上:笑出眼淚。但我是歷史上唯一榮獲“國家藝術獎章”的教師,這是為什么?
書中提到,管弦樂團指導老師居恩·雀登女士,是雷夫見過的最優(yōu)秀的音樂人才之一,他的學生都涌著報名上她的課,開始雷夫很不明白,也不想自己的學生過去聽課,怕他們成績上不去,恰恰相反,這部分小孩不但成績上去了,而且音樂學得非常好。雷夫后來明白了一個道理:接觸藝術教育的孩子學到的,遠遠超過他們所學的藝術本身。
加入管弦樂團的孩子們不僅學到如何拉小提琴或吹單簧管,還學到紀律、責任、犧牲、練習、更正錯誤、傾聽,以及時間管理。孩子們能擁有這套技巧,對他們來說再好不過了,孩子們可以一邊學習這套技巧,一邊度過愉快時光。
因此,雷夫目睹藝術價值后,決定把音樂變成班級的一部分,并由開始簡單的唱歌到玩搖滾樂,到現(xiàn)在演莎士比亞戲劇。雷夫為此造訪了每一所著名的音樂、藝術或戲劇學校,累積了相當多的好點子,運用在他任教的班級。相對遺憾的是,他也見證了一些使用藝術的失敗的教育例子。
雷夫偉大之處并不是什么都懂,他也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教好,不是每件事都能做好,但他說:你必須認真去做。
接觸雷夫時間有限,很多東西值得借鑒,美國教育與中國教育也存在很多制度方面的局限,我們無需為此花時間討論,我想我要學的是雷夫那種永不止息的對卓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