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思敏
摘??? 要: 大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組織因其獨特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內涵一直被廣大學者研究討論,在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的今天,我國大學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內涵應該得到保存和發(fā)揚。本文從大學的自由、自治、人文精神三點出發(fā)試對中國傳統(tǒng)大學的精神內涵進行剖析和解釋,最后就中國大學文化建設提出相應的意見。
關鍵詞: 大學??? 組織文化??? 精神內涵
一、大學文化的傳統(tǒng)精神內涵
馬斯蘭德認為:“組織文化是整合組織的重要力量,它在維持組織穩(wěn)定、幫助其渡過難關中發(fā)揮著關鍵性作用?!盵1]大學文化包括大學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環(huán)境文化,等等。精神文化是大學文化的內核,引領大學文化的發(fā)展。大學自中世紀發(fā)展以來經歷了漫長的變革和發(fā)展,我國現代化大學始于蔡元培改革時期的北大,如今中國的大學已經發(fā)展了100余年,北大、清華、浙大這樣歷史悠久的學校有其獨特的精神內涵,回望這些傳統(tǒng)大學的精神內涵有助于更好地建設我國特色高校文化。
(一)思想自由。談到學術自由首推20年代的北大,蔡元培說:“我對于各家學說,依各國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兼容并包?!闭缢珜У哪菢?,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幾年中,北大一改以前迂腐官僚的戾氣,重現學術自由的光輝。唐少杰先生曾經撰寫了一篇關于清華學生描寫教授的文章,學生絕不會因為你是教授而筆下留情,那些不乏幽默和犀利的言語看上去是嘲笑,實際上正體現了當時清華大學不羈的風氣和自由的傳統(tǒng)[2]。
馮友蘭先生曾說:“所謂‘人’,就是對世界社會有自己的認識、看法?!爆F在大學生普遍缺失對于世界的自我看法,很容易隨波逐流、畏懼時勢。為了防止這一現象產生,大學首先要振作自己的精神,只有自己解放了思想才能保證依靠它存在的大學生實事求是。
(二)大學自治。大學自治的最大貢獻者非蔡元培先生莫屬,1912年蔡元培開始對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教育獨立,教授治校。如蔡元培提出實行大學院和大學區(qū)制,為的就是實現大學“經費獨立、立法獨立、人事獨立”,雖然這次嘗試以失敗告終,但“大學自治”思想已經深入人心了[3]。1937年胡適在廬山談話中更堅定了恩師的思想,提出了三點要求:第一,現任官吏不得作公、私立大學校長、董事長,更不得濫用政治勢力以國家公款津貼所長的學校。第二,政治勢力不得侵入教育。第三,中央應禁止無知疆吏用他的偏見干涉教育。
2010年溫家寶同志在施一公先生感慨中國辦學自主權問題的時候,說了這樣一番話:“一所好的大學在于有自己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獨立地思考、自由地表達。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必須有辦學自主權?!边@一擲地有聲的回答,希望能引起中國大學自治精神的覺醒。
(三)人文主義。竺可楨曾把浙大的校訓定為“求是”,意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人格和思想,盡管浙大歷盡滄桑還是沒有磨滅其“民主堡壘”的獨立意志,他還把大學比做燈塔,告誡學生不能降低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道德標準。張伯苓先生曾說:“我不給孩子們留財產,我給他們留德?!笨梢姰敃r人格培養(yǎng)在大學中的地位。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大多教育家提倡的是“通才教育”,即在教授專門知識的同時注重普通學科的發(fā)展[4]。在抗戰(zhàn)時期的西南聯大,學校規(guī)定文科生必須選一門自然科學,理科學生必須選一門人文科學,其目的是培養(yǎng)“通才”。梅貽琦先生曾感慨:“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所謂“大師”不僅有淵博的知識而且能在質疑和批評中茁壯成長。
科學教育并不能離開人文教育而獨活,在我們“學習做事”的同時萬萬不可忘了“學習做人”。人文精神對大學來說就好似草木之于水那樣,沒有水的滋潤和灌溉,草木必然是要凋零的。在逐漸市場化的今天,不能因為一部分功利性的利益而埋葬大學應有之精神。
二、大學精神內涵的建設
大學的自由、自治、人文精神可以說是促進大學發(fā)展的三駕馬車,也是大學自發(fā)展以來最基本的精神傳統(tǒng)。正是這三大精神賦予了大學濃厚的歷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應該以中國大學的傳統(tǒng)精神內涵為基礎在發(fā)展和建設文化的過程中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鼓勵創(chuàng)新的原則。我國高等教育的傳統(tǒng)理念就是追求創(chuàng)新、敢于突破,這是中國能一直繁榮昌盛的源源動力。在大學文化建設中應該鼓勵創(chuàng)新,允許學生和教師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提供師生交流與辯論的場所。
(二)加強宣傳的原則。在建設大學文化的過程中,傳統(tǒng)精神文化的宣傳非常重要。學校的校訓、校歌等都是對高校歷史傳統(tǒng)和價值理念的最好表達,如北京師范大學的校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真切地反映出理論與實踐、做人與做學問之間的辯證關系,不僅是該校師生規(guī)范自己的戒尺,而且是督促自己前行的鞭策。在建設高校文化的同時保存和堅持一定的辦學理念,不斷宣揚高校自身的價值觀,加強師生對學校文化的認同感,并以此樹立起一座精神高塔敦促師生們?yōu)榇瞬粩嗲靶泻团Α?/p>
(三)完善制度的原則。良好的制度規(guī)范是一所大學運行的基本條件,不僅包括學校用文字形式表現出的各種條例、守則、規(guī)章、紀律,還包括在學校長期發(fā)展中逐漸形成的行為方式及價值規(guī)范等[5]。在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制度制定的民主性,鼓勵師生廣泛參與校規(guī)、校則制定,加強廣大師生的主人翁意識。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師生履行規(guī)范時的自律性,而且有助于把文字性制度上升為精神需要。
參考文獻:
[1]閻光才.識讀大學:組織文化的視角[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2]陳遠.逝去的大學[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3]陳平原.大學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4]張晉衡.大學論[M].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10.
[5]彭蘭,張澤麟.大學組織文化建設之思考[J].現代大學教育,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