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復芳
摘 要: 高中化學課程強調學生主體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相當重要。通過對高中化學課堂進行觀察,從表面活躍的課堂、過分依賴多媒體的課堂、流于形式的課堂中找尋學生不能真正“動”起來的原因。素質教育表面化、教育理念表面化乃問題的癥結所在,并初步探索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對策。
關鍵詞: 高中化學課堂 主體性 動起來 表面化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明確提出:“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盵1]整個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案咧谢瘜W課程應是: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學生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瘜W是一門實驗性基礎學科,學生只有通過自己動手探究實踐,才能切身感知實驗的魅力。“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將要經歷的社會生活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這是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一種調動。這就是說,化學學習必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皠印钡慕馕鍪歉淖冊瓉砦恢没蛎撾x靜止狀態(tài),與“靜”相對。這里“動”并不是學生的簡單機械運動,而是學生在學習時積極、活躍地思維,即動腦;勇于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動手、動腦、動口;內心愉悅,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即動情?,F在的教師都能掌握相關教育理論,深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但是學生主體性、實踐性與創(chuàng)新性卻未能真正走上正軌。也就是,學生并未能真正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真正做到動手、動口、動腦、動情。本文從對課堂進行的觀察出發(fā),思索學生不能真正“動”起來的原因,找尋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的對策。
一、高中化學課堂的教學觀察
1.表面活躍的課堂
問題探究式教學正以不可抵擋之勢迅速滲透到化學教學之中,實施問題探究式教學是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要求,滿足教育改革的需要[2]。但問題探究教學課堂不盡如人意。激情四射的教師,大聲回答問題的學生。整個課堂上教師不斷拋出問題,讓學生閱讀課本,繼而回答相應的問題。教師一問、學生一答的模式充斥整個課堂,正強化的表揚不斷重復著上演,不假思索就能回答的問題仍然占了課堂問題的多數,看上去課堂的場面十分熱鬧。但在這熱鬧的背后,是學生的茫然與無措。教師拋出的根本不需要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只知道照本宣科,只知道在課本上找答案,這阻礙了學生思考。這樣的課堂不僅顯得淺顯隨意,更是找不到重難點。教師拋出指向不明,缺乏引導性問題,卻讓學生在課本上找答案,學生竟也沒有質疑問難。這樣的學生沒有質疑的勇氣,沒有討論的氛圍,自然就沒有真知灼見,沒有思維的交鋒,沒有思維碰撞的火花。這樣的課堂學生只是簡單地動口,卻不動腦,學生并未能真正“動”起來。
2.過分依賴多媒體(PPT)的課堂
隨著計算機輔助教學走進課堂,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多媒體課堂中教師語言的引導性肯定了師生互動中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勇于回答問題,教師提問對象差異性相應地不再明顯,學生討論積極性提高,活躍了多媒體課堂[3]。然而多媒體課堂中的師生互動與角色定位及多媒體的利用價值卻出現了問題。多媒體課堂上的非言語互動主要是提問、討論、評價方面,教師在課件上展現問題,學生閱讀問題并完成討論,討論完畢,教師在課件上顯現答案,但未作出合理解釋,沒有實踐過程。整個課堂,教師跟著多媒體課件走,學生跟著多媒體課件走,課件占據了整個課堂。這無疑從一定程度上忽略師生之間的語言交流,眼神交流,情感交流,學生未能真正動起來。絢麗的多媒體課件,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這一種感官傳遞物給予的直觀展示,達到提高學習的效率的目的。但是扼殺了學生想象能力的發(fā)揮。學生只是動眼,在腦袋當中存在即時記憶,或是刻板記憶,未能動腦。教師講授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先用多媒體播放了視頻——相同濃度的鹽酸、醋酸與鎂條的反應,繼而在PPT上顯示了如下問題:根據實驗現象,探索下列問題:(1)反應的實質是什么?影響反應的速率的因素是什么?(2)當酸溶液物質的量濃度相等時,pH為什么不相等?以播放視頻代替演示實驗,或是分組實驗。這無異于剝奪學生自主動手實驗,體驗感知實驗魅力的權利。有的教師認為,如若是演示實驗,在講臺上的操作,并不是每一位同學都能觀察得清晰明了。利用多媒體播放實驗視頻反而讓學生能夠均衡全面地觀察實驗現象,并能做出準確描述。殊不知,學生觀看視頻實驗,只是走馬觀花,純屬看熱鬧的心態(tài)。實驗探究模式里面原本就包含了動作技能與心智技能的轉化,如今卻只是心智技能的存在。從這些情況看,教師沒有把握好多媒體課堂上的“動”。
3.流于形式的課堂
小組合作、實驗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總能在公開課當中頻頻出現,但只是流于形式,并未能落實本質,并未能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小組合作學習本應該每個學生都參與,人人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但是出現了每個小組只有那么一個人在說,其他人在聽的現象。在討論環(huán)節(jié),學生只是停留在表面探討,并不能深入問題本質。教師忽略了討論題目的可操作性及其難易程度,有時候難度過大,小組討論合作就只能停留在表面,有時候過于簡單,小組討論合作就根本沒有意義。小組討論期間,教師還播放了倒計時滴滴答答的聲音。表面上營造了一種緊張的氛圍,但很大程度上,分散了學生注意力。自主學習本應是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的一種學習方式[4]。教師在前一晚上布置學生完成習題,讓每一個小組派一個代表到講臺上當小老師。習題選擇上不具備代表性,小老師只是一味說出A、B、C、D四個選項的正誤與否,卻說不出為什么正確為什么錯誤?當同學們提出質疑時,小老師只能重復強調就是錯誤的或者就是正確的。教師卻不能及時給予引導分析,等到小老師講完回到自己座位之后,才對習題進行了重新講解。沒有對小老師進行客觀合理評價,對提出的質疑沒有及時給予疏導。
二、學生不能真正“動”起來的原因
1.素質教育的表面化
高舉素質教育的大旗,卻干著應試教育的事情。目前,絕大多數家長仍然以高考成績高低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學校給予教師的是提高成績的壓力。并且教師的績效工資仍然與學生的考試成績掛鉤,這迫使諸多教師只是一味追求成績,而忽略了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與塑造。新課改新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只能在公開課中上演。所以小組合作出現了學生討論問題的表面化,回答問題的定向化。自主學習出現了流水賬行程,未得到較為合理真實的課堂評價。
2.教學理念的表面化
問題討論式教學、小組合作學習、實驗探究式教學、自主學習等非常先進的教學模式,教師們非常熟悉。卻都只是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入進行探究。為貪圖方便,在網上找到相應的教學模式,照搬照套。沒有考慮實際情況,忽略了地域的不同,忽略學生的群體的差異性及個體差異性,而導致教學表面化的后果。“教學本應是對話與交流”卻讓多媒體這非語言教學過多占據課堂?!罢n程是開放、生成的”,卻讓課堂走著預設性極強的刻板模式[5]。這些本應體現前衛(wèi)的理念,卻只是停留在話語層面上的居多,并沒有完全內化轉變成實踐的中介——觀念。
三、初探學生真正“動”起來的對策
1.教學理念的深入研究
教學理念[6]的深入探究,即教師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等這些理念內化為自己的觀念,并在每一節(jié)課都有所體現。在每一節(jié)課堂之后,進行深入反思,不斷將專家提出的教學模式與學生融合,與自身能力融合,做到用理念指導教學,用理念設計教學,用理念實踐教學,用理念評判教學。對于教學理念的深入研究,學校層面應定期開展教學理念的學習活動,而不是簡單的教研模式。教師層面應積極學習課程標準,而不是單純?yōu)榱送瓿蓪W習任務。
2.切實落實實驗教學
學生是否能“動”起來取決于他們是否對化學有興趣。學生正處在青春期階段,自我意識逐漸增強,獨立性增強,有獲得幫助的需求,好奇心極強。大多數學生從初中階段至今已經初步養(yǎng)成了較好的學習習慣,能夠有合作意識,有探究意愿,但是邏輯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還不夠凸顯。千變化萬的化學實驗現象恰好符合這一特點。在實驗進行過程中,學生迫切想知道實驗結果,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這種求知若渴的心理有助于學生主動探求知識[7]。而對于產生這些奇妙實驗現象的原因探究,培養(yǎng)了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與推理能力。根據多元智力理論,實驗不僅推動了邏輯梳理能力,通過動手實驗,感知動覺神經帶來奇妙體驗,加強動作技能,從而心智技能隨之提高??傊?,實驗的落實非常必要。萬不可用視頻或是其他替代實驗,無論是演示實驗,還是分組實驗。教師應盡可能多地進行分組實驗,將實驗向生活化轉變。教師應盡可能設計生活實驗,讓學生自己能夠利用生活資源完成,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3.加速實施過程性評價
目前課堂評價結果還是過分關注其鑒定功能,即注重分數和升學率的終結性評價。對大學一年級新生進行調查發(fā)現,絕大多數化學專業(yè)學生動手能力極低。連對試管加熱的簡單操作都不能很好掌握,更別說發(fā)揮其創(chuàng)新能力。高考的死分數導致的高分低能現象仍然普遍存在。而動態(tài)的過程性評價能更好地對學習過程進行改進、對學生進行激勵、對學生個人的發(fā)展點亮明燈。動態(tài)性過程評價,可以避免出現評教分離、先教后評的現象。例如,教師可以建立學生的系統(tǒng)檔案,記錄其上課期間的表現,包括精神狀態(tài)、合作交流中的表現等。設立一些創(chuàng)新性小實驗,對其實驗操作進行評價,從中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動手能力。且所有的動態(tài)過程性評價都要適合評價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情境的特定要求。
以上是筆者從高中化學課堂中觀察到的現象出發(fā),對課堂進行了思考,并初探其能使學生動起來的對策??傊處熓菍W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課堂上只有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學生真正“動”起來。
參考文獻:
[1]李平.高中化學課程標準與高中化學教學大綱的對比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
[2]李文華.高中化學問題教學的探究[J].學苑教育,2015,03:89.
[3]高晶.初中化學多媒體教學優(yōu)勢及互動探討[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5,02:137.
[4]李翠芬.培養(yǎng)高一學生化學實驗自主探究能力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4.
[5]劉麗娟.高中化學新課程規(guī)范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04:62.
[6]李方.后現代教學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35-40.
[7]李小莉.高中化學實驗教學的一些做法[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5,0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