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紅
摘 要: 國學經典誦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對繼承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建立健全學生人格等作用突出。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國學經典,通過國學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和人格品質,還需要繼續(xù)深入執(zhí)行,融合國學的經典韻味。
關鍵詞: 國學 經典誦讀 小學語文
經典國學誦讀表示的是在兒童人生記憶最好的時候,對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經典名著進行閱讀、背誦的活動。國學經典誦讀屬于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提高學生的語文專業(yè)素養(yǎng),建立健全學生人格等方面作用突出。我國從古代蒙學教育開始,對經典誦讀就十分重視,如今經典誦讀對兒童的語文能力與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但是沒有被學校和家長接受,因此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這是本次探討的價值所在。
1.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注入的國學元素
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離不開精神力量的支持,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文化根基的扶持是看不到發(fā)展希望的,民族缺乏自身文化內涵也就不會取得進步,無法創(chuàng)新。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將國學教育滲透在方方面面,讓小學生的個性得以延伸,精神得以升華,促進小學生思政道德與審美素養(yǎng)的提升,幫助小學生漸漸形成良好的學習品格與獨立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小學語文中注入國學元素,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考慮。
1.1經典誦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進國學經典誦讀知識,能夠在提高學生國學素養(yǎng)的同時,豐富學生人文內涵,同時將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融入誦讀活動,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認知水平,加大學生的新詞積累量,增強語感。心理學研究結果顯示,人13歲之前的記憶是最好的一段時期,依照這個規(guī)律特點,小學過程中的語文學習需要將重點集中在記憶和積累上。新課標規(guī)定小學學段學生需要背誦至少古詩文160余篇。小學生誦讀不但有助于語感的培養(yǎng),而且能夠更好地理解詩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更好地感知詩文中所要表達的形象與意境,因此在小學生記憶最好的時期進行經典文化的學習,能夠達到文化熏陶與智慧鍛煉的目的。
1.2故事熏陶
我國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傳承,留下了大量聲情并茂的經典故事,這些故事經過千百年的歷史穿越,表達的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美德,集中表現(xiàn)了為人處世的道理與智慧,同時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揭示歷史變化方面有”史書”作用。教師可以在每天上課的前幾分鐘聲情并茂地為學生講幾個故事,讓學生感受到國學故事中的精彩之處,從而形成對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為其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生形象思維發(fā)育良好,教師要為學生講述一些趣味性強的國學小故事,描述各種國學經典,在輕松快樂的過程中學習,消除因為反復誦讀而出現(xiàn)的無聊情緒。所以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借助生動的國學典故,對學生開展國學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與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2.國學經典的誦讀方式
2.1范讀引領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實現(xiàn)國學經典誦讀的有效融合,范讀引領是一種方式。在誦讀文言文的時候,不能用誦讀現(xiàn)代文的方式誦讀,如果缺乏正確的范讀引領,學生就無法準確地掌握誦讀節(jié)奏,更別說語感的積累沉淀了。例如在誦讀《老子》時,其中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雖然已經有標點斷句,但是小學生誦讀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會像讀三字經一樣三字三字一讀。但是這句話中的“非?!焙腿粘I钪械摹胺浅!辈灰粯?,正確的讀法應該是:“道—可道/,非—?!さ?;名—可名/,非—?!っ?”?!啊北硎镜穆曇粞娱L,“·”表示的是前一個字加重語氣,每個分句都是采取的先抑后揚,是一種假設性的預期。范讀之后,文言文的內在精髓就出來了,句子大概的意思也更容易明白。
2.2誦讀積累
國學學習的一項基本方式便是誦讀,誦讀是古詩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方式,正所謂“三分文章七分讀”,尤其是文言經典,當中包含的韻味都是靠“讀”出來的,教師為學生示范了正確的范讀后,可以組織學生對誦讀段落所表達的大致意思進行談論,之后教師和學生一起進行反復誦讀。學校每周專門安排一節(jié)“經典誦讀課程”,每天早晨空出十分鐘的早讀時間專門進行經典誦讀,確保學生有充足的誦讀時間。誦讀活動中可以由教師領讀,也可以挑選幾位誦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或者專門放名家誦讀音頻。小學低年級學生可以誦讀的作品有《三字經》、《千字文》等,中高年級學生可以選擇《四書》、《五經》、《大學》、《中庸》等。
2.3運用摘錄
正所謂“不動筆墨非讀書”,國學經典中存在大量傳頌千古的名句,例如《論語》中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大學》中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孟子》中的“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春秋》中的“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等等。在這樣的句子學習過程中,教師應要求學生把名句內容摘抄在筆記本上,不但作為誦讀材料積累,這些句子彰顯的道理也能在平常寫作和與人交際中使用,幫助學生把一些典籍中學習到的名句轉化成自己的語言。
3.結語
國學經典屬于古代賢哲思想與智慧的集合,小學生誦讀國學經典,不但能夠豐富國學涵養(yǎng),而且能夠提高語文能力。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國學經典誦讀有千奇百種的形式,可是學生人格品德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讓國學的種子在每位學生的心中綻開一朵“文明之花”,培養(yǎng)中華民族未來棟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承擔的重大責任。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融合國學經典,通過國學教育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和人格品質,還需要繼續(xù)深入執(zhí)行,融合國學的經典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