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其秀
高中數學總復習必須注意低起點、多層次的分層教學,教學以來,我深深體會到做好這一點的好處。目前初高中課程體系脫節(jié)嚴重,致使高一、高二的教育教學傾向于簡單處理,往往只以培養(yǎng)知識技能為目的。高考近年不斷改革,在能力層面上有不斷上升的趨勢,高三教學面臨嚴峻考驗;學生升入高三,理性思維沒有得到一定的訓練,原先學的知識易忘、易混淆,顯得支離破碎,老師若處理不好,則上復習課的效果還不如上新課。分層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有效地自主學習,真正做到分類推進。
第一輪復習時,指導學習水平中下的學生預習:根據復習材料中說明的“復習指導”看書,背概念、定理、公式,體會書中典型例題的方法,個別題要求再做一遍;選課本練習中1~2題動手做,復習材料的預習題要試著做,會的完成,不會的上課認真聽(切忌連題都不看)。復習指導應建立在與學生溝通的基礎上,不斷加強與學生交流指導才能深入細致,不流于空談,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有了成功的欲望,老師有了成功的體驗,學習就進入了良性循環(huán)。分層進行課堂教學,包括教學結構和節(jié)奏多層次性,教學內容與選例多層次及訓練與考核的多層次。
1.教學節(jié)奏的多層次性
高中數學總復習的目的是通過復習完善知識,使所學的知識系統(tǒng)化、條理化,增強能力,提高素質,運用數學知識分析解決現實問題,以適應畢業(yè)后多方面的需要,絕不是單純地培養(yǎng)應試能力。即使從近期目標——高考得到好成績來看,復習也應適應學生的認知、記憶規(guī)律。數學總復習一般分成三個階段,即基礎鞏固階段,專題深化階段,綜合模擬階段。我認為這就是三個不同的教學層次,在每一個復習階段,應注意把握多層次的教學節(jié)奏。
例如復習復數時,先給知識結構和復習提綱,引導學生讀課本,“重視”基礎知識,加以整理,使之系統(tǒng)化、條理化。再按下列層次組織教學:(1)注重概念體系,形成數學意識。強化概念,弄清內涵與外延,闡明與實數等其他概念的區(qū)別及聯系。(2)在高中數學中復數起工具作用:突出復數的計算與論證,要求計算準確,論證比較嚴謹,書寫規(guī)范。(3)在知識塊復習中滲透數學思想:本章主要是數形結合、化歸、類比、分類討論,整體化等數學思想。(4)培養(yǎng)數學應用意識:提高運用代數、幾何和三角知識解決數學問題及實際問題能力。數學的學習宜由淺入深,登堂入室,深入淺出,柳暗花明,既要重視基礎,又要培養(yǎng)能力。
2.例習題教學的多層次性
主要針對復習的前兩個階段,以課堂學習圍繞教學目的組織題組進行。分兩個層次:(1)組織雙基題組一般5-6題,從概念的理解及解題的通性通法兩方面選題,以練為載體檢查預習情況,鞏固基本概念,訓練解題速度等基本技能。(2)精選典型習題2-3題,作為教學中心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思考、分析、探索,展現思維進程,回顧評述,延續(xù)思路,聯想類比,培養(yǎng)思維深刻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知識不斷升華。教會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找規(guī)律,歸納一般結論。鑒于復習課的“彌補完善”功能,盡量采用題組復習教學。如用蘇州大學出版的“教學與測試”,其中習題精選,緊跟高考改革步伐,但缺少基礎知識的梳理及方法的歸納小結,進入高三復習階段學生又缺乏這種“梳理”能力,教師就要補上這一塊內容,同時調查學生現有能力,刪去較難的問題。
3.訓練與考核的多層次
分層的體現主要在于每課時的習題設計和章節(jié)的考核手段,復習課的習題設置可在一節(jié)課開頭也可在課末,視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的把握情況而定。設計與安排忠于大綱、源于課本,為落實“雙基”而服務,但要避免簡單重復。適當出高于課本活題,綜合題,應用題,開放題等,必要時給予提示,鋪臺階。如前述求三角最值課堂習題:求y= +sin2x的值域,達到鞏固基本公式、方法的目的,同時由于選擇不同公式解題,提高解題的靈活性。在不同解法的比較過程中,培養(yǎng)了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考核手段也要有復習階段性的差別,起初2~3個月,以考查基本知識、方法為基調命題,建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此后仍從入手不難起點低出發(fā),模擬高考命題特點,逐漸增加綜合性問題,易到難排成坡度。試卷的講評不必面面俱到,要有重點,讓學生形成深刻印象,不再犯錯,典型問題課后配備相應強化題訓練。同時引導學生自評自改,自我分析答卷,找差距,積經驗。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中心內容,我們要根據學生知識能力的差缺進行啟發(fā),從多角度、多層次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效度。此外,教師的經驗不應成為駕馭教學的唯一出發(fā)點,學生學習狀況不同,教師應深入學生,只有加強與學生交流,才知生之所困、所惑、所需,融合到課堂教學中才有針對性,有助于提高教學效率。
長期以來,抓好“雙基”,培養(yǎng)“三大能力”一直是我國教育的主要目的,“題海”、“題洋”的現實情況,造成學生怕數學、厭數學,迫于高考壓力又硬著頭皮啃數學的學習心態(tài)。這必然導致低效率,師生疲于奔命,這種現狀反映了數學教育離素質教育的要求還遠。以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為目標的數學教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只是學生學習的一個方面。人類文明的進步,絕不是靠記牢前人研究的結果得以實現的,“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不應只成為領導在會議上的話題,而是每個教師工作的實際問題。數學素質教育從貫徹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出發(fā),最大特征是課堂教學由“教給學生數學的結果”轉變?yōu)椤耙龑W生參與學習數學的過程”。我認為可從以下兩個方面操作:
(1)重“實用性”。讓數學因其有用而可愛,由可愛而愛學,學而有用。課堂教學中引入“數學問題的實際情景”,例習題加大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注意趣味性、可操作性)的力度等。培養(yǎng)學生愛數學的情感,領略數學的美,并帶入生活工作中。
(2)選擇恰當的課堂教學方法。課堂教學由教師“主演”轉變?yōu)榻處煛皩в巍保蓪W生“聽、記”變?yōu)閷W生“想、做”,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成為組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