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思
歌唱是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處于小學低段的小朋友,因為年齡小,他們對歌曲的理解力和表現(xiàn)力還很欠缺。要做到歌唱與情感的完美融合,讓小學低段歌唱教學情感化,教師需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有意識地滲透情感體驗教育。就如何多元化和滲透情感體驗教育,筆者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選材多元化,豐富情感體驗
音樂家斯特拉文斯基說:“音樂就是情感,沒有情感就沒有音樂。”教師在展開歌唱教學前要精心挑選符合低段學生年齡特點且能滿足低段學生情感需求的歌曲。歌曲的內容和形式要多樣化,在歌唱的基礎上,豐富低段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不同歌曲的演唱,讓低段學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音樂的內在情感。
二、理解生活化,感悟歌曲情感
讓學生會唱歌很簡單,但是如何使歌曲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呢?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解析,再去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xiàn)手法等。把生活融入課堂,讓學生帶著一份真情去欣賞音樂,才會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受到心靈的滋潤。
1.善用故事“解讀”。在教學實踐中,根據(jù)學生喜歡聽故事的心理,用講故事的教學手段,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情感。如:《大鹿》是一首具有童話色彩的法國兒童歌曲。用“奇幻的森林之旅”的故事貫穿教學,引導學生一邊聆聽一邊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進行分角色學唱,學生就能很快投入其中,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藝術實踐機會的同時也讓他們真正理解了歌曲的情感。
2.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尋找與教材的結合點。教師要找準“結合點”,把生活融入歌唱教學,讓學生帶著興趣走進音樂。如在教唱《小雨沙沙》時,讓學生用“風聲、雨聲、雷聲”進行節(jié)奏創(chuàng)編,通過層層推進,我們表現(xiàn)出了可愛的、生氣的、頑皮的等不同版本的《小雨沙沙》。讓學生真正做到了有感情地歌唱。
三、妙語激情化,激發(fā)歌唱興趣
美妙的語言是音樂藝術的基礎,也是音樂的魅力所在。曾經(jīng)看到一篇文章,讓我記憶猶新,它把語言分成了兩類:
1.有聲語言。所謂有聲語言就是指教師在教學中的語言、神態(tài)。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好語態(tài),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轉移到學習上來。如:在低段教學中,我經(jīng)常以故事教學法或一些擬人化的語言貫穿課堂,讓學生找出黑板上旋律譜中節(jié)奏相似的地方時我會說:“讓我們找出雙胞胎姐妹。”在讓學生體會升記號的時候我會說:“讓我們把升記號拿掉”和“把它請回來”等。語言的童趣化,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歌唱的興趣,也拉近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
2.無聲語言。在音樂課堂中,無聲語言被稱為肢體語言,是用身體的動作或姿勢配合音樂表達一定的意義。歌唱時適當?shù)亟柚眢w動作,能更好地使感情外化。體態(tài)律動這一教學手段非常適合低年級的歌唱教學,因為低段學生天性活潑好動,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按照音樂的自然韻律來進行律動,用形象感染學生,能使學生真正地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四、成績展示化,培養(yǎng)歌唱信心
教師應在歌唱活動中允許學生自己選擇,培養(yǎng)學生個性化的音樂情感。
1.給予學生展示的舞臺
陳鶴琴先生說:“音樂的真正價值,在于我們和音樂接觸。”因此,我們要多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給學生表演的機會,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并對學生取得的進步及時予以表揚和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心。
2.允許學生有個性化的理解
允許學生對音樂有自己的理解,這些想法不是老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自身對音樂的理解。
總之,學生歌唱時的情緒情感對培養(yǎng)學生的內心情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教師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他們在快樂中歌唱,并積極引導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體會和表達自己對歌曲的理解。
(作者單位:浙江湖州市長興縣和平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