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小娟
開學的時候,常聽到其他老師問我:“這屆一年級鬧???”我挺得意地回答說:“不錯,這屆一年級還是挺安靜的?!边@就是這屆一年級給我的第一感受。好景不長,當學完數(shù)字,開始需要學生大量說的時候問題出現(xiàn)了,課堂氣氛不亞于六年級課堂的氣氛,那種沉悶常常讓我出現(xiàn)幻覺,難道他們真的是一年級嗎?
一、課堂上需要舉手回答問題嗎?
“課堂上需要學生舉手回答問題嗎?讓他們回答問題的目的是什么?”課后我產(chǎn)生這樣兩個問題。我們教學生知識不是為了讓學生掌握知識就可以了嗎,學生不說并不代表他不會呀。那我們?yōu)槭裁催€要逼著孩子們回答呢?就是為了使我們的課堂熱鬧一些?這個回答肯定是否定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需要滲透到每節(jié)課堂中,那在課堂教學中我們?nèi)绾巫寣W生體現(xiàn)他們的思維呢?那就是“回答”。我們在課堂上只有通過學生的回答才能時刻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才能讓我們更好地進行針對性教學。我們要求學生回答,并不是為了課堂熱鬧,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下一步教學。
二、為什么孩子們會保持沉默?
觀察一到六年級的課堂,年級越高,學生在課堂上越是沉默。在低年級特別是一年級課堂上,學生總喜歡在老師提出問題之后高高地舉起小手,甚至在老師沒有叫到他的情況下直接插嘴回答,而在六年級課堂上,拋出一個問題,學生依然是面無表情地看著老師,他們更像是觀眾,像欣賞個別同學與老師的表演一樣。這是為什么?難道是學生年級越高,反而思維能力越差嗎?但他們才一年級啊,是不是還有其他原因?我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了以下幾種情況。
1.“提的問題感覺都很難,我聽不懂?!?/p>
班上相對成績較差的一名學生在與我的交流過程中說:“老師,不是我不想回答,而是那些問題我確實不會啊!”“不會,我就只能不舉手啦!”是啊,不會就不回答,好干脆的回答。
2.“我又不確定我是對的,萬一說錯了呢?”
一些比較內(nèi)向的學生在被指名回答之后說:“我不知道對不對,萬一說錯了呢?”這些學生不敢說,生怕說錯了,他們覺得自己說錯了就會被其他同學嘲笑,還是不說的好。
3.“我會啊,就是不想說?!?/p>
“你聽懂了嗎?會不會?”“我會啊。”“那你為什么不舉手呢?”“我不想說,不是還有別人說嘛?!边@是我與班上一個幾乎從來沒有主動回答過問題,但成績還不錯的學生的對話。
三、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在小班化教學思想的指導下,課堂教學要求關(guān)注全體學生,其中課堂上的體現(xiàn)就是每節(jié)課每個學生至少發(fā)言一次。所以第一次在這個班上課的時候,我就對全班下了一個這樣的任務,每個人每節(jié)課至少舉手回答一次,多則不限,而且只要是自己的真實想法就可以,正確與否等回答完了再進行判斷,但只有主動舉手回答才算。實行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完成這個“任務”,但部分同學百般不愿,是該在布置“任務”的同時針對不愿回答問題的同學的不同理由采取相應措施了。
1.降低難度,分層提問。
每個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特別到了六年級,學生這幾年來知識的積累使他們不再處在同一條水平線上。也是與一年級的區(qū)別,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跨入小學,了解的數(shù)學知識僅僅局限于簡單的加減和數(shù)數(shù),學生之間的差距很小,所以在課堂上提出一個問題大家都會,所以課堂上小手舉得像小樹林一樣。隨著年級增高,學生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接受知識的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差距越來越明顯。久而久之,課堂就成了個別學生的天下。
不同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生。有時也在想,既然是提問,就是為了讓學生進行思考,那么簡單的問題還需要提問嗎?肯定是需要的,你認為簡單,并不代表每個學生都會。有思考程度的問題可以針對較好的學生,而一些簡單的問題就留給相對較弱的學生。爭取做到在新授和當堂檢測中出示不同層次的問題,讓處在不同位置的同學都能找到自己會的,能夠感受到自己在班級中還是有一定位置的。
2.學生引導,給定模式。
有的學生不是不愿意說,而是不知道怎么表達,他們覺得他們的回答只會引來老師的不滿和同學的哄笑,自尊心受到傷害,與其被別人嘲笑還不如做安靜的聽眾,自己掌握知識就好了。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讓善于表達的同學描述,然后利用同類問題讓他們照著模式說,或在板書中出現(xiàn)概念性的填空,先照著說。當然,在才開始的時候要改掉那些口頭禪很困難,切記不能中途打斷,要耐心地聽完,然后再提出意見。
3.變化形式,面向全體。
形式的單一讓部分學生對課堂的興趣越來越淡,一問一答,針對的面很小,大部分學生只能做觀眾。形式的多樣化是學生激發(fā)說的欲望的強心劑。在部分問題中可以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形式闡述自己的想法,雖然這個時候大家的意見都不成熟,但在說的過程中會互相影響、互相補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并且這種形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面對的是全體學生而不是個別。當課堂沉默時,不失為一個很好的交流時機。
一年級是基礎階段,讓學生敢于說、愿意說,對學生以后課堂學習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每個學生對于同一個問題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說是讓他們將自己精彩的想法告知他人,也是更好地與別人的想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