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菊芳
摘 要: 新課程倡導教師使用任務型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提倡在“做”中學,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設計各種各樣的活動,給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機會。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或者小組合作共同完成既定任務,在活動中體驗學習知識的樂趣及與他人合作的愉悅。文章主要論述了應該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有效地實施任務型教學。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英語 任務型教學
一、什么是任務型教學法?怎么理解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是交際式語言教學的方法之一,它要求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在比較真實的語境下創(chuàng)設一定的任務,以任務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開展課堂教學活動。
學者Breen對任務的定義是:任務是任何促進語言學習的工作計劃,小到簡短的練習,大至復雜又冗長的活動,比如小組解決問題或模仿、做決定。它具有特定的目標、恰當的內容、規(guī)定的程序和一系列的結果等基本特征(葛文山,《做最好的英語老師》,23)。《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提出:教師要樹立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理念,優(yōu)化教育教學方式,在教學中增強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并且指出英語教學的任務是“使學生用英語做事情的各種語言實踐活動”。任務的實踐一般應遵循下列原則:
(1)任務應有明確的目的;
(2)任務應具有真實意義,即接近現實生活中的各種活動;
(3)任務應設計信息的接受、處理和傳遞等過程;
(4)學生應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使用英語;
(5)學生應通過做事情完成任務;
(6)完成任務后一般應有一個具體的成果。
二、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開展任務型教學?
1.教師要為任務型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真實、符合學情的情境。
(1)課堂活動中選用的材料應當具有真實性、生活化的特點。教師選取的材料如圖片、道具、內容,最好源于現實社會、源于社會生活,如果可以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跟學生息息相關就更好了。例如:筆者在設計“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課時,在導入部分,在網絡上搜索了很多在世界各地瀕臨危險的動物的圖片讓學生辨認,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判斷分析動物的名字,提供一些詞匯讓學生造句。學生對社會生活中的材料很感興趣,都能積極參與。如果提供給學生的話題離學生很遙遠或者學生不感興趣,那學生就沒有參加的積極性。
(2)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或者活動時要充分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知識水平、語言能力等。教師設計的任務要具有可操作性,是學生可以理解,運用已有知識進行思考,運用已有能力來處理和解決的。萬萬不可設計一些學生力所不能及,難以完成,無法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只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既有水平,設計貼近生活、真實有效的活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完成任務,實現一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
2.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讓學生在“做”中學。
任務型教學強調“做中學”,所謂“做中學”,即要求學生參與到“做”的過程中,體驗整個知識和語言的學習過程。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中重講解、重語法,過多地關注語言知識點而忽視學習者學習過程的傾向。以往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過多地要求學生認真聽講、記好筆記、背誦知識點,不斷練習強記語法規(guī)則。教師直接灌輸語言知識點和語言規(guī)則給學生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只有語言的輸入,沒有語言的內化過程,也沒有語言的輸出過程,所以自然就產生“啞巴英語”。學生擅長做題、擅長寫作,卻沒有辦法用英語自如地表達思想,更無法用英語進行思維活動。在學習過程中,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的親身體驗是非常重要的,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的知識和發(fā)展的能力遠比教師不斷灌輸的知識更有意義,更有作用也更具體生動。
3.完成任務的過程應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注意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
學習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是發(fā)展中的一種教學隱喻,是為了完成真實任務,學習者與其他人相互依賴、探究、交流和協(xié)作的一種學習方式。它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學習者分享各自的見解與信息,鼓勵學習者探究以達到對學習內容的深層理解(鐘志賢,《面向知識時代的教學設計框架-促進學習者發(fā)展》,199)。因此,高中英語教學應當強調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過程,在交際活動活動中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互動和溝通,這種互動和溝通可以很好地為學生的語言輸出提供條件。學生在完成任務中探索、思考、然后在與其他學生的溝通協(xié)商中使用英語,同時又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通過合作共同解決問題。
例如:在“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ildlife”一課中,筆者在careful reading之后設計Team work:Making Poster,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小組,針對如何拯救瀕臨滅亡的野生動物進行討論,要求他們制作出一個海報,內容是呼吁人們保護野生動物。然后各小組推選一名中心發(fā)言人,將小組討論的內容用英語加以匯報。在學生討論活動中,教師要充當引導者和監(jiān)控者,觀察學生的討論,及時給學生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同時監(jiān)控好活動中每個成員是否積極參與,避免有個別學生游離于活動之外。另外,在小組代表發(fā)言的時候,要觀察其他學生是否認真聽匯報,同時允許同一小組成員適當補充,活動結束后,可要求學生把討論的話題做成一份書面報告材料。
三、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chuàng)設和諧生態(tài)的課堂環(huán)境。
為保證任務型教學活動在課堂教學中順利實施,教師應該關注課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關注活動中學生的的情感體驗,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個性特點、能力水平,針對不同水平和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可以調整不同的任務要求。對于那些溝通能力強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擔任小組的小組長,對于積極想表現自我的學生,鼓勵他們做匯報者,而對于那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溫和耐心地鼓勵他們,及時表揚他們的進步,引導他們積極參與小組活動,教師在課堂上要給每一位學生提供機會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另外,教師除了關注這些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能力之外,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感受到被關心、被尊重、被信任,并能樂于參與到活動中。通過活動給學生提供發(fā)揮才能、表現自我的平臺,實現自我價值并獲得成功的喜悅。
總之,新課程標準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都提出更高的要求,筆者希望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通過任務型教學模式的開展,能促使學生真正發(fā)揮學習主體的作用。通過分析教材、活用教材、精心設計活動,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搭建橋梁,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言素質和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