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延軍,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語文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教育部“國培計劃”專家,全國基礎(chǔ)教育科研先進個人,北京市海淀區(qū)中小學“十二五”期間“基礎(chǔ)教育名家”。
陳延軍老師在多年的語文教育實踐中,形成了自己“慧性教學”的特色。主持過多項國家級、市區(qū)級研究課題,有多節(jié)展示課和多篇論文獲國家級、市級、區(qū)級特等獎、一等獎和最佳精品課獎。陳延軍老師的語文課程被教育部科技司評為“藍天”教育資源“精品網(wǎng)絡(luò)示范課程”。陳老師多次到全國各地培訓教師,培訓教師人數(shù)達三百萬人,陳老師的課以“樸實、平實、扎實”獲得同行認可。
很多人說,陳延軍老師是個奇葩。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奇葩”有兩層涵義,一是奇特,一是美麗。
說他“奇特”,是因為堅守。1991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陳延軍老師自愿來到了北京師范大學實驗小學,成為一名普普通通的小學語文教師。在很多人看來,作為重點大學的畢業(yè)生,這小小的三尺講臺只不過是陳延軍的起點,終有一天,他會離開這里,去往更廣闊的天地。然而,沒有人想到,這么多年過去了,他依然站在這小小的講臺,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在基礎(chǔ)教育的一線,辛勤耕耘。
說他“美麗”,是因為追求。講臺雖小,夢想?yún)s大。語文教育,是他的職業(yè),更是他的信仰。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陳延軍老師一直在追求語文教育的本真、創(chuàng)新和完美。他不斷地探索著語文教育的科學規(guī)律,揚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他執(zhí)著地追求著語文教育的至高境界,引領(lǐng)著語文教學的改革方向。
慧性教學——他的教育之術(shù)
每當有人問“您想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學生”時,陳延軍老師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會思考、會學習、樂觀生活的人?!逼鋵?,對教師來說,讓學生學會,并不難,而讓學生會學,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陳延軍老師也曾經(jīng)是一名學生,他從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受益,卻也深刻地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的積弊。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以填鴨的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卻忽視了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發(fā)展的可持續(xù)性。因此,陳延軍老師提出了“慧性教學”。
讓學生在課堂上翻身做主人,這是“慧性教學”理念的出發(fā)點。“慧性教學”要求教師用自己的慧性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勤思、善思、能思、會思,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語文課程產(chǎn)生興趣,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不斷探索新知,靈動地全面發(fā)展。
為了實現(xiàn)“慧性教學”,陳延軍老師在課上課下都下足了功夫。
在課堂下,換位思考是“慧性教學”的秘訣。在給學生上一節(jié)新課之前,陳延軍老師總是先給自己上一節(jié)課。他先反復(fù)研讀新課內(nèi)容,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找出這節(jié)課的知識點和生成點,理清重難點,然后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特點設(shè)計教學情境和課堂問題。一節(jié)課怎么開頭,選擇什么作為突破口帶動全篇學習,怎樣展開教學過程,怎樣收尾,他都要反復(fù)思量。在這個過程中,他把自己想象成學生。如果按照這種方式講授,他自己能聽明白,那么學生也就能聽明白了。
在課堂上,陳延軍老師將“慧性教學”分為“三步走”。
第一步:引導學生學——打牢扎實的基礎(chǔ)知識。在課堂上,陳老師對每節(jié)課傳授什么知識把握得十分清楚,他引導學生首先要掌握語文本身的知識——字詞句段、語修邏文。他常說基礎(chǔ)知識不能丟,這是工具,一節(jié)課的學習要有“干貨”。傳授知識是教學的根本和基礎(chǔ),沒有知識,就沒有“智”的積累,更談不上“慧”。
第二步:引導學生思——以精心設(shè)計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例如,《絲綢之路》中有這樣的句子:“牧草由綠變黃,又由黃變綠,雁陣向南飛去,又從南方飛回。一轉(zhuǎn)眼,就是十一年過去了。”陳延軍老師遵循“理解—感悟—品味—表達”的規(guī)律,這樣向?qū)W生提問——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怎樣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這樣的問題使學生主動思考,將自己帶入情境中,體會如何通過語言抒發(fā)感情,自然而然地由“智”生“慧”。
第三步:引導學生用——創(chuàng)設(shè)環(huán)境,讓學生敢用語言、活用語言。例如,《落花生》中有這樣的語言:“我們姐弟幾個都很喜歡——買種的買種,動土的動土,灌園的灌園。沒過幾個月,居然收獲了。”這樣平淡的語言在很多老師眼中并沒有出彩的地方,陳延軍老師卻覺得這句話有滋有味:樸實的原生態(tài)語言中充盈著勞動的快樂之感,讀起來有著跳躍歡快的韻律之美;動作詞語重疊著連續(xù)使用,簡潔又生動地描寫了姐弟幾個合作種花生的勞動過程。這樣的語言非常適合學生應(yīng)用在寫作中,能簡潔明了又意味深長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因此,他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自己創(chuàng)設(shè)情景,按照這樣的語言表達方式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們興趣高漲,寫出了這樣的句子——“今天家里來了客人,媽媽說了要吃餃子。我們幾個都忙開了,和面的和面,拌餡的拌餡,搟皮的搟皮,包餃子的包餃子,大家都沉浸在勞動的快樂中了。”“做值日的時候,掃地的掃地,拖地的拖地,擦桌子的擦桌子”……
讓學生在課堂上從“會”走向“慧”,從“知”者走向“智”者,是陳延軍老師提出“慧性教學”的初衷,經(jīng)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他離設(shè)想的目標越來越近了……
教文育人——他的教育之道
語文教的是什么?是知識,更是道理。
文道統(tǒng)一,是陳延軍老師對語文教育的理解。在他的教育觀里,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體現(xiàn)出鮮明的價值取向,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語文教師不僅僅要教授學生語言知識和技能,更要挖掘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深意,在語文學習中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使思想教育似春風化雨深入學生的心靈深處。
教文育人,陳延軍老師至少做了三件事。
把道理活化在對文章的品讀中。語文課本中的很多文章,看似簡單,實則蘊含了深刻的哲理,它既是一種情感的表達,也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xiàn)。例如,陳延軍老師經(jīng)常提起的許地山的《落花生》。這是一篇簡短的小文,年幼的學生可能會說“這篇文章就是在說花生啊,有什么好學的”。但實際上,它用最樸實的語言說出了珍貴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學生們不懂文章的深意,陳延軍老師就讓他們認真品讀文章,思考為什么父親的話會深深地“印”在作者的心上,這個“印”意味著什么。他告訴學生,1921年,許地山開始創(chuàng)作時就以“落華生”為筆名,勉勵自己要做一個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可見,父親的話對作者產(chǎn)生了多么大的影響。這樣,學生就懂得了這篇文章的意義。在此基礎(chǔ)上,他更進一步,教導學生要像文中所說的那樣做一個有用的人。
把道理活化在對語言的積累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會遇到很多哲理深刻的語言,但是他們卻往往看過就忘了,更不記得其中的道理。陳延軍老師意識到,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教會學生積累記憶的方法,給學生創(chuàng)造積累記憶的機會。因此,他讓每個學生都準備一個積累本,將自己學習的蘊含深刻道理的語言記錄下來,并經(jīng)常翻閱。在課堂上,他經(jīng)常采用不同的形式,反復(fù)提及會對學生的人格塑造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文章和語言,通過重復(fù)記憶的方法加深學生的印象。
讓道理從文字走向生活。其實,學習道理并不難,難的是轉(zhuǎn)化,也就是“行”理,讓道理從學生的書本走向?qū)W生的生活。教師要給學生提供用“理”審視自己言行的機會,這樣,有助于學生確立自己行為的價值取向,走好人生之路。陳延軍老師的課堂既是語文課堂,也是育人課堂。在教學中,他經(jīng)常會讓學生對照文章中的道理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讓學生們說說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文章中所要求的。這樣的語文學習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影響了學生人生道路的選擇。學完《落花生》一課后,很多學生都表示要像作者父親所說的那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陳延軍老師身上,語文教師的職責被重新定義了,因為他一直在做的不僅僅是教授學生語言和文學,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人生之路上做精彩的自己。
以愛為本——他的教育之魂
是什么讓陳延軍老師始終堅守在基礎(chǔ)教育的一線,在小學講臺上一站就是34年?是身為教師的責任和擔當,更是對孩子的熱愛,對教育的熱忱。
在陳延軍老師的眼中,從來沒有差的學生。在他這里,每一個孩子都會被呵護、被尊重。他對每個學生的教育方式都是以欣賞式和鼓勵式為主的,他常說,要以養(yǎng)花賞花的心態(tài)對待每個不同的孩子。即使碰到其他老師認為很棘手的學生,他也沒有苦惱過。
在陳延軍老師的班上,曾有一個學生很聰明,但是卻比較叛逆,任老師怎樣要求,總是不喜歡做作業(yè),遇到作文更是零效率,甚至一個字都不寫。陳延軍老師就采用角色互換的方式與他談心,鼓勵他由一句話,到兩句話,再到一段話,慢慢開始訓練。在他的鼓勵下,這個學生每天寫一點,一個學期下來,從一開始的作文只寫一句話,到最后竟然能完整地交出一篇文章。在這個過程中,陳延軍老師始終對學生充滿了耐心和鼓勵,學生每多寫一點,他就會在本子上畫上一個笑臉和大拇指,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老師的信任和支持給了這個學生莫大的溫暖和動力。
2012年4月的一天,陳延軍老師正在帶領(lǐng)學生進行室外觀察學習,傳達室保安告訴他有個人要見他。進來的是一位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他見到陳延軍老師的第一句話就問:“陳老師,您還記得我嗎?”原來,十多年前,他曾經(jīng)是陳老師的學生,在班上是大家公認的喜歡惡作劇的孩子。在六年級的第一學期,他移民去了澳大利亞,十多年過去了,他已經(jīng)在國外拿到兩個學位,其中一個是漢語言學位。這個學生說:“陳老師,在國外拿到漢語言學位是很不容易的。我之所以能拿到漢語言學位,多虧小學時您給我打下的基礎(chǔ)?!睂W生說的話,讓陳老師感動,更讓他體會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價值的。陳老師記得這個學生也是從不愛寫作業(yè),即使寫作業(yè)也是亂七八糟的,但是陳老師對他從沒有訓斥,沒有懲罰,相反,給他作業(yè)減半,時時給他標記“大拇指”符號。就是這樣的鼓勵,讓學生感受到了溫暖,收獲了自信,自然而然就對學習有了興趣。就是在學生一次次的成長過程中,陳延軍老師感受到了愛的力量和教育的快樂。
愛,是關(guān)心愛護每一位學生,這是微愛;愛,是讓更多的學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這是大愛。陳延軍老師是學生的老師,也是青年教師成長的引路人,他毫無保留地和青年教師分享自己的教育教學經(jīng)驗。陳老師每學期安排幾次集體學習,首先從理想信念上對青年教師進行指導,使他們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前進的動力。他根據(jù)每個教師的特點,量體裁衣地進行個別性、有針對性的指導。例如,有的老師所學專業(yè)和教學課程不太吻合,他就讓老師利用課余時間一邊工作,一邊找對口專業(yè)進行再學習;有的老師目標不是很清楚,他就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鼓勵老師找到自己的專長;有的老師教學語言和孩子有距離,他就親自示范,指導老師說“孩子能聽明白的話”;有的老師不會寫論文,他就請來市區(qū)教科研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細致指導……
2000年以來,陳延軍老師一直堅持將寒暑假用于公益支教上。他組織北京市小學語文特級教師到昌平、懷柔、門頭溝等地義務(wù)支教,多次參加中國青基會在遼寧、北京、云南等地組織的“希望工程”義教活動,參加北京師范大學組織的貴州、四川、甘肅、陜西等貧困地區(qū)的支教活動。陳延軍老師將自己的知識留在了這些偏遠地區(qū),更將自己對教育的一片熱誠撒播在了這里的老師和學生的心中。
令陳延軍老師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汶川地震后,在四川綿竹齊福鎮(zhèn)中心小學支教的經(jīng)歷?!霸诿懿煌革L的板房里,冒著一次次余震的危險,我給當?shù)氐睦蠋焸兩险n和講座?!彪x開前,一位年輕男老師說:“陳老師,聽了您的課我很受啟發(fā),送您一個筆記本留作紀念吧?!边@個筆記本,他至今帶在身邊,“這代表了災(zāi)區(qū)教師和北京教師的心靈溝通,禮物雖小,情誼不淺?!边@份珍貴的情誼讓陳延軍老師感動,也堅定了他“愿將一生獻教育”的信念。
在小學教室的講臺上站得更穩(wěn)一點,讓語文教育的夢想飛得更高一點——這兩件事看上去那么矛盾,卻在陳延軍老師的身上完美地融合?;蛟S正是這樣的矛盾,讓他成為那朵最奇特又美麗的花兒,扎根在教育的沃土上,扎根在學生的心中。
編輯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