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希琳
在大家都將目光集中在中國資本市場的起伏時,其實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中國實體經濟的發(fā)展未來,因為這才是國家發(fā)展的支柱所在。盡管?6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跡象,包括工業(yè)增加值意外地大幅超預期、信貸投放擴張、M2跳升、進口增速大幅回暖,但目前我國結構調整的陣痛仍在持續(xù),仍面臨著一定的下行壓力。那么,今年中國經濟會不會到達底部,貨幣政策將有哪些變化趨勢?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國泰君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林采宜。
貨幣政策應從“促增長”轉為“降利率”
《經濟》:自?2015?年以來,整個中國的貨幣政策趨勢就是不斷寬松,屢次降息降準更是印證了這一點。特別是在近期資本市場出現大幅波動后,央行再次被寄予釋放流動性的厚望。那么如果這樣的情況持續(xù)發(fā)生,人民幣會否面臨貶值壓力?在您看來,接下來的貨幣政策走向將呈現何種態(tài)勢?
林采宜:大量釋放流動性之后,直接效應就是資產價格上漲,之后是物價上漲,間接效應是貨幣匯率的貶值。?在市場定價的前提下,?任何一種貨幣,對內貶值都會導致對外貶值。所以說,在美國量化寬松政策推出、加息預期明確的國際環(huán)境下,人民幣利率下行和流動性寬松導致匯率產生貶值壓力是必然的。
《經濟》:您之前曾表示中國宏觀經濟和微觀數據之間出現了背離,在經濟轉型期,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在下降。那么這種現象會否一直持續(xù)下去?
林采宜:我個人認為,?只要金融改革繼續(xù)推進,這種現象就會持續(xù)。2010?年以來,隨著社會融資結構的多元化,人民幣貸款在社會融資總額中的占比在不斷下降,新增人民幣貸款規(guī)模和?GDP?增速之間的相關性也在下降。這一方面和傳統(tǒng)行業(yè)資本回報率下滑以及資金周轉率下降有關,每單位信貸所能推動的經濟增長動能在下降,新增一單位信貸帶來的?GDP?增長效應也隨之下降。另一方面,也說明部分銀行寬松出來的流動性沒有進入實體經濟,與創(chuàng)業(yè)經濟、小微企業(yè)相匹配的不是低風險偏好的信貸資金,而是資本市場上高風險偏好的股權
融資。銀行惜貸,企業(yè)缺錢,說明了目前以間接融資為主導的金融市場格局已經不適應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經濟的成長模式,從金融改革的趨勢來看,大力發(fā)展多元化資本市場大勢所趨,銀行信貸資金在經濟發(fā)展中的作用將有所弱化,基于這樣的預期,貨幣政策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也會相應下降。
《經濟》?:對此,?貨幣政策目標是否需要調整?
林采宜:貨幣政策的目標應該從“促增長”逐漸轉變?yōu)椤敖道省保瑪盗啃驼吖ぞ咦屛挥趦r格型政策工具。
人口和制度是經濟長期增長的基石
《經濟》:在以往采訪過程中,有一些聲音向我們表示今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可能會觸底。那么在您看來,中國經濟在今年觸底的可能性有多大?
林采宜:我個人認為,觸底的可能性比較大。主要是經濟結構方面,出現了一些比較可喜的現象,2015?年上半年,第三產業(yè)在國民經濟中的占比超過?49%,達到半壁江山,而且,第三產業(yè)的增長速度達到?8.4%,遠遠高于第二產業(yè)?3.5%的增長速度,?這說明,?經濟結構的調整正在有效進行。此外,消費在?GDP?增長中的拉動作用達到?60%,從投資拉動到消費拉動,也是經濟轉型,是進入后工業(yè)化時代的重要特征;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了?GDP?的增速,尤其是低收入群體,農村居民和農民工的收入增長分別達到 9.5%和
9.8%,這是消費持續(xù)增長的基礎。隨著消費逐漸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動力以及第三產業(yè)快速增長,中國宏觀經濟觸底企穩(wěn)應該可期。
《經濟》:未來影響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根本因素有哪些?應該如何打通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的癥結?
林采宜:除了投融資體制的改革以外,從制度層面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是創(chuàng)業(yè)經濟的基礎,中國要成為在國際市場上有競爭力的制造大國,必須有自己的硅谷,而硅谷的成功,歸根到底取決于兩個條件,即知識產權保護和資本市場的風險投資機制。其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新一代產業(yè)工人職業(yè)素質的保障。當勞動力人口紅利消失之后,中國在國際競爭中能拼的實力不再是勞動力的低成本,而是高素質,而人口的素質來自于教育??偠灾丝诤椭贫?,是一個國家經濟長期增長的基石,過去?30?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得益于人口紅利和制度紅利,未來仍然要依靠這兩個核心因素。結構轉型,本質上不是打碎現有產業(yè)結構的過程,而是扶持新興產業(yè)力量,使其在市場上成長、嬗變成國民經濟的支柱,是新興技術、新興產業(yè)逐漸滲透、吸收、改造傳統(tǒng)企業(yè)的漸進過程。
《經濟》:中國資本市場在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過程中一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新一輪的國企改革和“一帶一路”等國家戰(zhàn)略仍然需要資本市場的助力。那么,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理解未來經濟發(fā)展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關系?
林采宜:目前的國企改革還是以混合所有制為主,資本市場則是國企實現所有制混合的重要路徑,在政府職能轉變的大背景下,基礎設施投入需要社會資本的積極介入,而資本市場既給社會資本介入提供了股權、債權通道,也給社會資本的退出提供了高效渠道。此外,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是高風險、高收益屬性的社會經濟活動,低風險偏好的銀行信貸資金基本無法滿足其對融資的需求,而多元化的資本市場正是高風險偏好資金的主要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