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格爾尼卡街景
格爾尼卡(Gernika)也許是西班牙醒得最早的城市。星期一早上8點,天已透亮,仿佛一睜眼就是藍的。街上的店鋪繼續(xù)睡,城中心的市場已聚了不少人——老人。平時,他們緩慢地生活在格爾尼卡和周圍山區(qū),關(guān)心糧食和蔬菜,或者像雕塑一樣坐在公園的座椅上,一到集市,才倏然活動了起來。
市場是戰(zhàn)后新建的,環(huán)形,鋼鐵結(jié)構(gòu),刷綠色的漆。天頂開著窗,人頭在下面攢動。桌上堆一撮胡蘿卜、一把大蒜、一顆草莓的幼苗,盒子里裝蜂蜜、奶酪和腌辣椒,箱子里是櫻桃、橙子、菠蘿、歐芹……幾歐元一斤的小生意,卻是格爾尼卡的盛事,延續(xù)幾百年,以至成了時間的刻度,即便在戰(zhàn)時,只要炮彈不來,人們就盼望它。入口處擺一座大秤,鐵青色,生著銹,老人們顫顫巍巍站上去,數(shù)十年如一日似的,稱稱自己的重量。
人群中的一張亞洲面孔沖我們微笑,一問,是日本人。老太太以前在日本教英文課,退休后搬來這里,住在郊外一個叫Natxitua的小鎮(zhèn)。她一頭小卷,脖子上掛根銀項鏈,身上是兩件和天色一樣的藍衣,皮膚已經(jīng)曬成地中海一帶常見的小麥色,薄薄地包著顴骨,泛著光。她的攤位就一張小桌,鋪著印花的布,賣她從日本帶來的蔬菜種子和每束不到2歐元的干花,一水素凈的紫、藍、白,在滿場青艷的蔬菜瓜果中悄悄地試圖不朽。
“我喜歡這兒?!彼挠⑽乃坪醪⒉缓茫偸侵貜?fù)這一句。
用城市來形容格爾尼卡其實不太準確,它是個村子,至多算一個縣城。但它比很多城市名氣更大。一是因為市政廳門口有一棵橡樹,從中世紀開始,巴斯克地區(qū)(the Basque Country)的人就在樹下集會、議事,有了現(xiàn)代政治以后,比斯開省的議會也開在這里,因此有了象征意義,死掉一棵再種一棵,輪回一般。眼下這棵是2005年新植的,此前兩任都活了150年以上,比迄今為止任何形式的人類首領(lǐng)都長壽、忠誠得多。
市政廳門口的橡樹
二是因為上個世紀的西班牙內(nèi)戰(zhàn)。共和派和國民軍的內(nèi)斗中,德國法西斯跑來拉偏架,選了這個看起來默默無聞、其實意義重大的小地方,投下血腥的炸彈。陰云中的格爾尼卡,教堂鐘聲不再為婚禮、洗禮敲響,而是改作防空警報。政府一度要取消集市,但人們還是依照慣例,乘火車從畢爾巴鄂等地趕來。1937年4月26日,也是星期一,原本人口7000的小鎮(zhèn)又多出3000。持續(xù)3小時的空襲,幾乎所有房屋被毀。這也帶來了如今在西班牙旅行少有的體驗——建筑面貌之新,幾乎沒什么過去的痕跡。要知道,即便在淪為海濱城市的沿海一帶,也總歸可以在老城里捯飭出一間阿拉伯風(fēng)格的大宅,改成畢加索或其他什么的博物館。
一開始,轟炸的消息遭到了封鎖。受雇于《時代》周刊的英國記者George Steer,把真相報道出來,紀念他的照片和雕像現(xiàn)在仍留在城里。后來共和國政府主動委托一批具有國際聲譽的藝術(shù)家以此為題進行創(chuàng)作,在1937年的巴黎國際博覽會西班牙館展出,其中又以畢加索的那幅《格爾尼卡》格外有名,甚至比悲劇現(xiàn)場更有名。去馬德里索菲亞皇后博物館看畫的人絡(luò)繹不絕,來格爾尼卡的游人向來不多,即便來了,那幅畫也像影子一樣跟著。通往山上的小廣場上,一件復(fù)制品用瓷磚砌成,在室外曝曬,漸成地標,另外兩幅放在格爾尼卡和平博物館,整日待在昏暗的燈光下,不見天日。
其實,最可怕的不是畢加索畫出來的那種恐怖,而是安靜。這一點,博物館做得比畫家好。一間展廳被布置成民居,燈滅,一個女聲說,“那一天,在寂靜之中——或許正是因為寂靜,我總也睡不著?!苯又晴娐暋⒈ê退纳⒈继拥碾s響,然后又是安靜。那種不知道會發(fā)生什么而一切已然發(fā)生的無聲。
走出博物館剛好撞上12點的鐘。光照變得更強,強到不能指明方向,有的路上連紅綠燈都沒有。商店開了,還像關(guān)著一樣。趕集的人走出市場,又一步一步走回慢到幾乎靜止的生活里。西班牙歷史中有許多凄慘壯烈的部分,多數(shù)被那些有頭有臉的藝術(shù)家和對未來的揣測所稀釋,直到格爾尼卡,我才聽到某種來自烈日之中、圍墻那頭的傾訴,驗證了來之前的設(shè)想,一切創(chuàng)傷沒有那么容易痊愈。
這是一座老城——最早醒來的總是老人,軀體卻是新的,也可能它一直沒有睡著,它還停留在某個早晨,某個春天的星期一。
格爾尼卡人在山上談天休憩
1937年4月29日轟炸后的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集市
二戰(zhàn)幸存者luisiriondo
1.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巴斯克大區(qū)的一個小鎮(zhèn),中世紀以來,是該區(qū)域的政治中心。在20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中,此地曾遭法西斯德國的意外轟炸,在西班牙歷史上留下了慘痛的一筆,畢加索的名畫《格爾尼卡》就取材于這個歷史事件。
2.雖然去馬德里看畢加索原作的游客比到來此地的人多,但位于小鎮(zhèn)中心的格爾尼卡和平博物館,依然平靜而悲悼地重述著這個故事。這里模擬復(fù)原了格爾尼卡人遭到轟炸當天的日常生活和劫后余生,感染力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