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京
因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得到一本蔣梅笙先生的《國文入門》(民國二十三年九月渝初版,三十六年二月滬一版)。很多人知道蔣梅笙,是因為他的女兒蔣碧薇。才子佳人當然會吸引很多人的目光,才子佳人的父親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不過,這樣的父輩大多飽讀詩書,留下一些文史小書,卻也能激起后學的一點考察欲。
這本舊書講的是初級國學,實際上是中國文學簡史。從先秦諸子到近代學術(shù)思想,從經(jīng)史子集到魏晉玄學、清代考據(jù),作者都有所論述。
作者用筆簡潔雅馴。論述一個時代的文學現(xiàn)象時,常常兩三句話就能標示出文學流變之軌跡與思潮激蕩的時代背景。有縱橫捭闔氣,卻又節(jié)制有方。讀起來很有節(jié)奏感。
書中最有趣的部分在于作者對近現(xiàn)代文人的評價。如評價康有為:“《新學偽經(jīng)考》……疑古之思達于極端。然康氏所疑,多無證據(jù)。……尤昧事實?!薄坝谑侨逭?,經(jīng)術(shù)禮制之研求,一轉(zhuǎn)而入立法議政之途?!弊髡咭詫I(yè)學者的眼光,敏銳地指出了康有為的“別有用心”處——借學術(shù)研究達到引蕩思潮、干預政治的目的。問題在于,康氏沒有先做好一個學者,就急匆匆地踏著“學者”的跳板去摘取社會聲譽??凳嫌袝r為迎合社會對新思潮的渴望,罔顧手段,丟失了學者的根基。
作者對康氏著述中蘊含的思想也獨具慧眼,指出了康有為與世界主義、社會主義思潮之間的關系?!坝譃椤洞笸瑫?,則與今世所謂世界主義、社會主義,多所契合”。現(xiàn)在回過頭來看,“康梁”能夠成為“新中國”歷史教科書中的“先驅(qū)”,與康有為的“大同”思想、社會主義精神底色不無關系,這讓我想起蔣廷黻的《中國近代史》。這二位學者都具備開闊、明晰的歷史意識,這樣的史家在論述一個問題的時候,往往能夠輕松地點出該問題與后來相關歷史之間的隱約關聯(lián)。草蛇灰線,經(jīng)他們的指出之后,讀者自有恍然大悟或小悟的體驗。反觀當下諸多歷史著作,洋洋萬言,論不清楚一個基本事實,真是令人心生感慨。
對于康氏帶來的歷史影響,作者有句精彩的點評:“自康氏倡種種新說后,天下靡然從風,于是數(shù)千年舊道德,舊禮教,既摧毀無余;而新道德,新倫理,又未易猝建,此國民所為彷徨歧路,至今罔所適從也!”舊道德中有太多不符合現(xiàn)代價值標準的內(nèi)容,摧毀它們理所應當。但是,以“造假”起家的“新思潮”,想要建立起什么樣的新道德呢?是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就可以罔顧事實,“忽悠”群眾呢?難道這就是所謂“新道德”嗎?縱觀近現(xiàn)代史,打著“啟蒙”的旗號,利用社會風氣、煽動民眾情緒做短視之事,各派都沒少做。高揚意圖倫理,忽視責任倫理,由此釀成的苦果,影響了幾代國人。時至今日,新道德也不能說完全建立起來了,責任倫理也不能說得到了普遍重視。國人還要彷徨到幾時?
作者對魯迅的小說史研究評價也很高,認為魯迅的小說史比鹽谷溫的小說概論要好。“述中國小說史者,以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為佳。鹽谷溫之《中國小說概論》、蔣瑞藻之《小說考證》皆可參閱”。而章炳麟、胡適、梁啟超的子學研究,“雖未免偏重主觀,故入人罪,然首革清儒尊孔崇經(jīng)之習,大啟后學自由研究之思,其功亦未可沒也”;“若胡適、顧頡剛、錢玄同等雖建設未遑,而破除成見,駁斥舊說,亦有裨于學者之精神”。鼓勵打破盲目的的迷信與權(quán)威,為開啟“自由研究”的時代而喝彩的,豈止是新文學旗手?諸多像作者這樣的操持文言的學者,對待新文化運動,也不盡然都是全盤否定的,甚至在某些方面非常“開明”,只不過歷史淡化了他們的身影,他們成了故舊書店角落里少人問津的白胡子老頭。
作者似乎對胡適有著特別的注意。作者認為,在古代文學研究方面,以《諸子不出于王官論》為代表的胡適的子學研究,承繼章太炎并列梁啟超,“功不可沒”;在古史研究領域,胡適和顧頡剛、錢玄同一起,“破除成見,駁斥舊說”,“亦有裨于學者之精神”;胡適第三次被提到,是和陳獨秀一起提倡“文學革命”,介紹實驗主義。數(shù)次提及,這種“忍不住的關懷”,也可見作者對胡適復雜而矛盾的態(tài)度。
作者對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有所反思。掃蕩積弊,輸入新知,科學、民主、實驗主義,這些新文化運動的積極面向,作者并不否認。由于“一輩青年之誤解新文化運動意義”,新文化運動后來從追求自由到放縱個性,從思想革新越來越多地走向?qū)嶋H的政治革命過激行為,這是作者所批評的。積極者,順風而起;失意者,“則遁入于文藝之林,以浪漫頹廢自遣”,由此殃及作者對新文學的評價:“甚至僅能譯似通非通之小說,作有辭無聲之新詩,即汰然字號為文學家。”作者能夠?qū)π挛膶W家有所認同,更多的停留在新文學家研究古典文學有所成就的層面,魯迅、胡適的新文學創(chuàng)作應該也不在作者的正面評價之中。在作者看來,新文化運動在“銳進之際”,“對于本國舊有文化思想道德,不免抨擊過當”;而新舊之爭,也不過是意氣之爭多于實質(zhì)內(nèi)容:“然爭之烈,相矜以氣,相勝以辭,于本體卒無裨益?!鄙踔寥珖鴮W術(shù)思想的沉悶墮落,也是新文化運動造成的:“新文化運動既已衰謝,則反對之言論,自然休止。而全國學術(shù)思想,頓淪于晨黑夜景中矣!”
反思“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缺陷,從梁漱溟、魯迅到蔣梅笙,從直接評議到學術(shù)專著暗藏褒貶,民國學人的態(tài)度值得我們重新梳理。
作者對三民主義有很深的迷戀,將三民主義稱為“救國保重之良方”的“瑰寶”,可見作者的民族主義情結(jié)。
總之,作為學術(shù)著作,蔣先生的這本書不失為一本國學入門的好書。作為學者,蔣先生又能做到關懷時事譏刺現(xiàn)實,表現(xiàn)出了較為開闊的學術(shù)視野。對于我們思考相關問題,這本書還是能夠給予一些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