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立家
近日,屠呦呦獲諾貝爾獎引起輿論廣泛關注,變成了一個公共話題。在對屠呦呦獲獎的公共討論中,盡管肯定的、理性的聲音占主流,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同的、甚至質疑的聲音。爭論較多的議題有:由于研究成果是在一個集體主義年代形成的,那么獲獎成果應該歸功于個體還是集體?由于屠呦呦是所謂的“三無”科學家,由此引起一些人對中國院士制度乃至整個科研體制的反思等。
我們知道,諾貝爾獎是頒發(fā)給個體的而不是集體的,是對個體創(chuàng)新的一種獎勵。大體來說,只有那些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理論、公式定理、技術發(fā)明等才能進入諾貝爾獎的評價范圍。從近現代科學史的發(fā)展過程看,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定理和發(fā)明,都是以個體的形式實現的,特別是思想理論方面的創(chuàng)新,個體性特征非常明顯。雖然一些實驗科學研究需要團隊、助手的協(xié)助,但研究的思路和實驗路徑方法一定是個體原創(chuàng)的,他或她是那個點亮到達彼岸燈塔的人。思想者就是孤獨者,這與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的道德話語扯不上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說,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是實至名歸。
至于從屠呦呦所謂的“三無”科學家,論及到中國現有的科研評價體制機制問題,我認為有兩點需要說明。第一,有無博士學位和有無留學經歷不是評價知識厚度及思想深度的標準,也不是能否成為一個科學家的前提。對一個杰出的科學家來說,科學的信念和對思想知識的熱情才是創(chuàng)新的原動力。第二,屠呦呦在國內沒有評上院士,在國際社會卻獲得了諾貝爾獎,這說明我們的科研評價機制確實存在問題。這些年來,這一問題一直受到輿論的廣泛關注,屠呦呦獲獎只是舊話重提而已。
隨著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fā)展,中國經濟社會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進步,用于科學研究的財力物力大大增加,目前用于科研的費用總數已高居世界第二,但基礎性、原創(chuàng)性的科研成果不是很多。原因雖然很多,但我認為,根本性的原因還是“學術官僚化行政化”現象比較嚴重造成的。傳統(tǒng)的“官大則識高”觀念還左右著人們的思維,社會上的“官本位”意識在學術界也比較流行,在科研資源分配、科研成果評價等方面存在著種種“論官行賞”的腐敗現象。這種狀況不僅浪費了大量的科研資源,產生了腐敗現象,致使科研效率低下,也極大挫傷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因此,在學術界去官僚化、行政化,使“官員真正歸官員、學者真正歸學者”,凈化學術空氣,給有貢獻的學者以真正的學術榮譽,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科研體制改革的有效途徑。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
責編/劉瑞一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