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謙
隨著《一個人的收藏》的發(fā)行,開始了今年移動行程頻率最高的兩個月份,收獲卻是豐盛的。原來喜歡藝術的人超出我的想象,對于藝術收藏好奇的人有那么多!我原以為收藏這話題可能局限在藝術圈朋友們才會關注,或是跟我相近透過藝術收藏閱讀這個世界的朋友,或者在畫廊工作、在博覽會工作、在拍賣行工作、在美術館工作的人,這些以藝術為生的專業(yè)朋友們,才會關注這本書,沒想到《一個人的收藏》這本書把我拉離了自以為是的小世界,讓我遇到許多從未謀面的人、也聽到許多與我想象中不一樣的聲音,這際遇真的響應了我在收藏上所參悟的感想:透過藝術這個平臺來認識這個世界。
在臺灣我感應到整個大環(huán)境的安靜,緩慢地進行、慢慢地滲透。但是,在大陸卻是波濤洶涌一發(fā)不可收,迎面而來的詢問好奇與討論之聲,都是關于收藏的。記得多年前在北京策劃過一個東南亞當代展,當時只有少數對藝術感興趣的人們出現,幾年后的此時,同是藝術話題面對媒體的邀約多到讓我驚訝的程度。
上周借由嘉德拍賣的安排以及雅昌藝術的邀約去了深圳;原以為那是一個快速發(fā)展的商業(yè)新城市,高樓林立與經濟飛騰的中國南方之門面,沒想到藏有一座如此多面向的藝術中心,藏書之多已經創(chuàng)了世界紀錄,并且提供給群眾各種藝術信息,我不禁好奇它面向的群眾有誰?這兩場在深圳的活動給了我答案:我遇到許多開始接觸藝術的新人群,因為靠近藝術所以一座城市也有了內在的靜悄悄的改變。這也對照著我前一陣子一直在思考的事情,中國的富有與強大過程似乎與美國有些相近,只是把周期縮短了。特別是在藝術上的發(fā)展,美國在七八十年代起中產階級開始收藏藝術,支持自己國家的當代藝術;而中國大陸現在也有著相近的氣氛,這都是很明顯地表現出藝術只被富豪所占據的時代已經結束,藝術進入更多元多面向的共享,面向白領階級經濟能力而興起。日后美國藝術市場之強大來自藝術市場較完整的系統(tǒng),今日中國藝術市場也將有可能進入到如此的局面,甚至超越。
我想在藝術家與藝術愛好者之間,藝術市場有系統(tǒng)良性的建設是很重要的,例如有著客觀公正和資源豐富的美術館,例如透明開放而有服務意識和藝術眼光的拍賣行,例如定位清晰、溝通與服務系統(tǒng)強大的博覽會,再例如有遠見、愿意提前一步在藝術腳步上引領收藏者與藝術愛好者的畫廊等。它們的存在除了會讓藝術市場更蓬勃,同時也是讓群眾藝術觀點更多元的最重要因素,讓藝術收藏不限于財力雄厚的收藏家角力,也不限于盛名如雷的藝術家追逐。
這次面對喜歡藝術的朋友的溝通時,我總鼓勵他們開始收藏,但不急著買,多看美術館、多參考有眼光的畫廊、多與專業(yè)人士溝通,觀察一陣子才下手收藏;確認自己藝術品位的方向和考慮可容納于生活的藝術,要支持有品位的藝術中介。所謂支持說穿了就是給予合理的服務與傭金,我常舉一個例子:意大利常青畫廊一直是我喜歡的畫廊之一,早些年進入北京時前三年幾乎沒有成交過一件藝術品,但是經營者仍抱著畫廊比收藏者早一步的決心,每年都有四場非常精彩的展覽,讓身在中國的群眾能看到西方當代藝術的發(fā)展和重要作品,教育成績卓然。隨后當華人藏家有了收藏的考慮時,卻面臨一個選擇:同一個藝術家作品在北京常青畫廊,與在香港歐洲代理的畫廊有了差價,自然在北京會高一些。這也造成許多精算求證的藝術收藏者們直接在香港,或到歐洲去爭取更好的優(yōu)惠價格。對我來說我還是堅持相信:讓優(yōu)良、有藝術眼光和藝術市場服務精神的藝術工作者從容存活下去,是重要的。所以在類似的選擇上,我選擇在北京常青畫廊去收藏。我不是富人,也不是濫情之人,但是我相信只有透過好的藝術中介單位,經由它們的眼光,我才更有可能在藝術收藏上、或藝術閱讀上有著更開闊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