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方
對于張留學來說,教師應該是他這一生最滿意的歸宿。
張留學,中原工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副院長,多年來在中原工學院一直從事化學材料專業(yè)的教學及科研工作。張留學說:“學校招我來,就是要主抓學院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張留學不負所望,進校后開展了許多教改工作:主持完成了“《分析化學(網(wǎng)絡版)》課件”、“一體化、多層次化學實驗教學新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有機化學實驗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應用化學專業(yè)實驗教學體系的構建與實踐”。這些教改項目都在省級和校級教學成果評獎中有所斬獲。除此之外,張留學還是中原工學院校級教學團隊“理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的負責人,校級實驗實踐教學示范中心“化學實驗中心”的負責人,校級精品課程“分析化學精品課程”的主持人。而這一切成績和工作僅僅是他在進入中原工學院之后不到10年的時間完成的。
張留學并不是一個年輕的教師,1966年的他已經(jīng)年近五十,但是他的教齡卻只有短短的不到十年,因為他的執(zhí)教生涯走的糾結又曲折。
1989年,張留學大學畢業(yè)后并未進入教師崗位工作,而是進入了一家科研機構,從事化工方面的研究,一干就是十幾年。十幾年干科研,枯燥卻充實,但是在張留學的心底一直有一株火苗,微弱卻持續(xù)燃燒。這小火苗就是他從小以來的夢想——“當老師”。
張留學出生在河南一個貧窮村子的貧窮家庭,家里兄弟姐妹共七個。1966年的中國,1966年的河南農(nóng)村,貧窮是個常態(tài),上學是個新聞,但是從小聰慧的張留學學習之路卻是順風順水,成績一直優(yōu)異,成功考入蘭州大學,成為了家里唯一一個大學生。大學畢業(yè)之后,張留學順利進入科研單位,從一個農(nóng)村小孩轉身成為知識分子,從事高科技研究工作,命運發(fā)生了質的轉變。盡管科研工作體面、收入也不錯,但卻不是張留學的心之所愿。由于自身的經(jīng)歷,張留學從小的愿望就是要當老師,知識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想要成為授予別人知識的人。
2006年,張留學博士畢業(yè),成為了中原工學院材料與化工學院的一名教師,此時已經(jīng)40歲的張留學終于成為了自己想要成為的人?!拔蚁矚g當老師,喜歡從事教學工作,和學生在一起很開心?!?/p>
張留學在學校主講《分析化學》、《分析化學實驗》、《分離技術》等本科生專業(yè)基礎課及《材料物理化學》、《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生課程,他說:“有了前面十幾年的一線科研工作,在給學生講理論課的時候能夠將之前的工作經(jīng)驗帶進課堂,帶給學生許多課本上沒有的東西,”因此,學生都非常喜歡上他的課,而他也在這一崗位上獲得了極大的成就感。
進校后,除了教學工作,張留學還先后在SCI上發(fā)表了25篇論文,申請國家發(fā)明專利5項。同時一直致力于光催化抗菌纖維研究的他,完成了河南省高校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支持計劃項目一項,出版了《光催化抗菌纖維》專著一部,成為了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
張留學說:“我始終堅信一點,作為教師,只要你認真做了,學生一定是會認可的?!庇眯氖菑埩魧W的工作原則。張留學說:“我是一個能夠和學生做朋友的老師?!钡牵谥性W院張留學卻是一名出了名的“嚴師”,他認為對學生要求嚴格是對學生負責,他的學生考試可以不及格,但是絕不能作弊,“人生最終拼的還是人格”,張留學說。
一個人能夠將自己一生的經(jīng)驗毫無保留的告訴與自己無關的許多人,教師是唯一一個必須如此這樣做的職業(yè),張留學在這個崗位上應該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