佀永輝
〔關鍵詞〕中職生;抑郁情緒;投射畫
每個人都有情緒,也都有抑郁情緒。抑郁是一種持續(xù)的心境低落、悲傷、消沉、沮喪、不愉快等綜合而成的情緒狀態(tài),是人類心理失調的最主要和最經常出現的問題之一,是幾乎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體驗過的“心理感冒”。抑郁心理是中學生中較常見的一種心理失調癥,是中學生感到無力應付外界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消極情緒。如果抑郁情緒長達幾個月甚至幾年,嚴重影響社會功能,那就可以說是抑郁癥了。筆者在職業(yè)學校任教,面對的是15~18歲的學生,他們對抑郁情緒的感受和認識是怎樣的?情緒抑郁時會做些什么?
我在學生中進行了“你對抑郁情緒的感受、態(tài)度、應對方式”的調查,要求學生以繪畫的方式表現自己的想法,根據畫作及學生對畫作的解釋,做出整理和分析。
一、問題設計
研究以投射畫的方式,主要從學生對抑郁情緒的感受、認識、行為三個方面進行調查。其中A1是感受,A2、A3、B1、B2是對抑郁情緒的認知,A4、 B3是行為。
A組問題是針對自己:
1.自己抑郁時的感覺是怎樣的?
2.自己抑郁時的世界是怎樣的?
3.別人怎樣看待自己抑郁?
4.抑郁時自己會做些什么?
B組問題是針對他人:
1.朋友抑郁時的表現是怎樣的?
2.你怎么看待朋友的抑郁?
3.朋友抑郁時你會怎樣做?
共有57人參加調查,32份畫作回答A組4個問題,25份畫作回答B(yǎng)組3個問題。
二、投射畫結果呈現
(一)感受層面:以負性為主體
中職生100%呈現出對抑郁情緒的負向描述,普遍感受到的是沮喪、無助、傷心等。主要投射為:感覺自己就像一個快要爆炸的氣球,處在崩潰的邊緣;內心電閃雷鳴,情緒低落,煩躁,消極;感覺世界是陰冷的,沒有太陽,在刮風下雨;抑郁時感覺心里很亂,會胡思亂想,煩躁;感覺世界是陰暗的,自己好像生活在黑暗中,想擺脫;世界陰云密布,陷入黑暗,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圖1中,一個處于抑郁情緒中的人用槍指著自己,而槍就是手變形而來的,畫面給人的感受超出了語言所能表達。緊縮的眉頭,緊閉的雙眼,指向自己的手槍,清晰地表達了抑郁情緒中的痛苦感受。
(二)認知層面:負面或中立
1.對抑郁情緒持負向評價
調查中90%的學生認為抑郁情緒不好,解釋時用很多否定性詞語來形容,具體投射為:自己抑郁時感到別人異樣的眼光,被嘲諷;抑郁時感覺自己在別人眼中像個怪物,別人會躲著自己;抑郁時感覺別人在背后說自己的壞話,嫌棄自己;想和別人交流自己內心的痛苦,別人會拒絕;抑郁是惡魔,在改變自己。
圖2投射出的對抑郁情緒的認知是:處在抑郁情緒中的人是可怕的,就像骷髏,像可怕的魔鬼,讓人避之不及。
2.對抑郁情緒持中立評價
僅有10%的學生對抑郁情緒持接受的態(tài)度,認為它只是一種情緒,沒那么可怕,走出來就好。他們認為無論是自己還是別人,陷入抑郁情緒中時,自我調節(jié)或求助別人可以盡快走出來。
(三)行為層面:自我封閉或幫助他人
1.自己抑郁時——封閉自己
大多學生在自己抑郁時不會求助,不會和別人說,更不會和父母說,與父母溝通很少;他們相信這種情緒會過去的,會聽聽歌,或躲在角落里,自己發(fā)泄;抑郁時會封閉自己,拒絕幫助;內心是拒絕別人的關心的,想自己一個人待著;因為別人幫不了自己,只有自己慢慢調整,睡一覺就好了。從與學生交流中也可以知道,100%的學生都表示自己情緒抑郁時不愿也不能接受別人的幫助,都是靠自己慢慢調整走出抑郁情緒。
從圖3可以看到情緒抑郁時對自己的封閉狀態(tài),一個人待著,別人無法進入她的內心,全靠她自己的力量慢慢走出黑暗,或者根本走不出來。既無助,又拒絕幫助。
2.朋友抑郁時——提供幫助
在朋友抑郁時,他們很想伸手幫助對方,想關心他,但是會被拒絕;會盡量安慰朋友,帶其走出抑郁情緒,用友情帶給他希望;鼓勵他,說些開心的事情,努力逗他開心,直到他笑為止;也有學生不知道該怎么辦,怕自己受到傷害。
圖4中的手臂是抑郁者的,右下角的那只手是幫助者的手,從右下角發(fā)出的紅光象征希望,當看到別人抑郁時,能感受他的內心痛苦;但是幫助者的內心也有顧慮,因為抑郁者內心煩躁不安,可能不接受幫助,甚至傷害幫助者。盡管如此,從畫面上緊緊抓住的那只胳膊還是可以看到幫助者的力量。
三、啟示
長期的抑郁情緒可能會導致抑郁癥,有調查表明,在14~18歲的中學生中,抑郁癥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遞增??梢姡e極預防是我們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主要任務,從“抑郁情緒主題投射畫”的調查分析中,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一)面對抑郁情緒,學生普遍缺乏科學的認知
這也可能是中學生抑郁癥多發(fā)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不能正視抑郁情緒及其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進而不會在抑郁時尋求正確的幫助。這種現實的矛盾和沖突恰恰說明了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情緒是一種非常原始的心理活動,和喜悅、憤怒、恐懼一樣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因為抑郁情緒帶給我們的感受是沮喪、無助、消極的,所以被稱為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對我們的健康十分有害,所以被多數人否定、排斥、壓抑。但其實問題不在于情緒的好壞,而是在于我們怎樣與情緒相處。
目前,大多數學生對抑郁情緒的認識不科學,只是從主觀感受出發(fā),否定抑郁情緒,想擺脫抑郁情緒。此時需要心理健康教師去引導學生感受情緒,允許自己存在抑郁的情緒,接納這種情緒并提醒自己需要更多的關注,尋求合適的方法途徑調適抑郁情緒。
(二)學生中存在調適抑郁情緒的正向資源
調查中不少學生表示,抑郁時會自己調整,慢慢走出來,這份覺察本身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內在力量;學生在看到別人抑郁時總想給予幫助,這其實是對存在抑郁情緒學生的同伴支持;也有少數學生認為抑郁情緒只是眾多情緒中的一種,可以處理好,不必視作洪水猛獸,這是一種正?;?,是接納的前提。這些都可以成為心理健康教師工作的力量源泉,讓我們可以有區(qū)別地、因人而異地去做工作,接納他們的負面情緒,允許他們合理表達,帶領他們找到并放大自己身上的資源,幫助學生不斷成長。
(三)把力量轉化為資源,是調適抑郁情緒的重要途徑
任何情緒都是非常有力量的,抑郁剝奪了人感受積極和美好的能力,使我們對自己、對生活失去希望。處理好情緒,就是不能讓我們成為情緒的奴隸,不能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我們的生活。
感受到它,找出原因。我們真正要消除的,是我們只能看到事物消極一面的這種想法。就像是一個人戴著眼罩,卻以為外面是黑夜,于是拼命點燈,其實只要把眼罩拿掉,自然陽光燦爛。
注: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1年度重點課題“中學生外源性抑郁癥心理調適的對策研究”(課題立項號為B-b/2011/ 02/126)的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玄武中等專業(yè)學校,南京,210000)
編輯/丁堯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