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環(huán)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痹趯W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的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往往注重小組合作、知識展示的大形式,而忽略了從實實在在的授課過程中去挖掘、創(chuàng)新。文章嘗試著從“課前預學問題的設計”“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捕捉”“教師教學語言的優(yōu)化”等方面探索、尋找合適的高效課堂模式。
【關鍵詞】語文教學;高效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5)24-0067-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痹趯W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經(jīng)歷的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會到會的過程。作為教師,能夠引導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有收獲、有提高、有進步,使他們的認知不斷深化和發(fā)展,這才是高效的語文課堂。
一、教師根據(jù)學生預學情況制定教學內(nèi)容,簡單有效
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活”起來,做好課前預習工作很必要。我校(此處指河北省唐山市第十六中學,下文同)推行“學講練測”四環(huán)節(jié)的導學案時,筆者嘗試精心設計導學案中“自學”的部分,讓學生明確預習目標,通過問題的預設,帶領學生進行一次思維的探索。教師通過課前學案的檢查,總結學生預習作業(yè)完成的情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教學內(nèi)容,解決學生不會的或是帶有疑惑的問題,使學生與教師和文本建立起有實質內(nèi)容、有人文內(nèi)涵、有思維深度的立體互動,避免教師因為對學生能力認知不足,出現(xiàn)有時覺得簡單的地方,學生理解起來困難,覺得難的地方學生已經(jīng)解決了,說了過多的廢話。在課堂教學的整個進程中,教師是預習的指導者,又是學生預習任務完成情況的檢驗者,有準備的授課必將剔除一些不必要的講解,使語文課堂充滿生機。
比如,講授楊絳的《老王》這一課時,筆者先反復閱讀文章,將文中可能成為問題的內(nèi)容先在頭腦中勾勒出來,然后設計導學案中的“自學”環(huán)節(jié)。字詞的過關是基礎,不能忽略,但字詞的選擇要典型;通讀文章提取有效信息是關鍵,但問題的設計要精致。于是,筆者為學生呈現(xiàn)了一份老王的履歷表,鼓勵學生針對文章從內(nèi)容或寫法上提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并回答。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督促學生走進文本,使學生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上課前一天,筆者將學生學案上出現(xiàn)的問題加以整理,發(fā)現(xiàn) “強笑”的“強”和“散成”的“散”大部分學生都拼錯,于是在課上先將這兩個字重點強調,并指導學生對于多音字的認讀可以結合語境來確定。再將學生提出的共性問題“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作為切入點,將與“幸運者”“不幸者”“愧怍”相關的內(nèi)容品讀,感悟、玩味、思考。這樣,既增大了課堂容量,又解決了學生渴望懂得的內(nèi)容,沒有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但立足于語文教學的根本——聽說讀寫,教師用心、學生動心的語文課堂教學就會煥發(fā)生命的活力,彰顯高效的魅力。
二、教師及時捕捉課堂生成性資源并利用,機智實效
語文新課標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tǒng)一體?!?傳統(tǒng)課程強調預設與控制,新課程強調生成與建構。當前的新課程理念讓我們重新認識了學生的地位,學生不僅僅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對象,而且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要根據(jù)課前預設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況、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及時調整教學計劃,捕捉并利用這些動態(tài)生成性資源,這對于構建開放、和諧、高效,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體現(xiàn)的、能調動學生整個精神世界的新型學習環(huán)境是非常必要的。
語文課堂是動態(tài)的,教師不能一味地將自己事前備好的內(nèi)容程序化地甩給學生。比如,講授何其芳的《秋天》這首小詩時,正趕上公開課,筆者像往常一樣,讓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章節(jié)來讀,大家全站起來了,但讀完后只有兩三個人選擇最后一小節(jié)。于是,筆者問學生:“為什么都愿意讀第一小節(jié),而不讀最后一小節(jié)?”學生的回答竟然是第一小節(jié)好懂,最后一小節(jié)讀不懂。筆者馬上改變了思路,對大家說:“既然大家都不懂,我們就從最后一小節(jié)講起?!边@樣,學生聽課,思考的熱情就被激發(fā)出來。教師帶著學生理解了他們感到困惑的地方,那么懂的內(nèi)容就任由學生表達,這樣就避免了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可學生無動于衷,即使教師再三啟發(fā)舉手者也寥寥無幾的現(xiàn)象。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互動、合作、交流,很容易激發(fā)他們學習和發(fā)現(xiàn)的欲望,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教師細心捕捉,關注每個學生動態(tài)的發(fā)展,語文課堂就會活躍起來、充實起來、高效起來。
三、教師利用優(yōu)化的教學語言感染學生,深遠高效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生動與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 作為語文教師,其語言表達的能力將直接影響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它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
筆者喜歡在導入語部分使用優(yōu)美、生動、精煉的語言使學生“一見鐘情”。比如,講授《愛蓮說》一文時,筆者用“自古以來,蓮花就是文人墨客筆下高歌詠嘆的對象。朵朵悄然綻放的蓮花,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逅鲕饺?,天然去雕飾是蓮的質樸;‘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是蓮的情趣;‘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是蓮的壯觀”開場,在師生蓮花詩句的對接中導入了周敦頤的《愛蓮說》,共同探究作者愛蓮的理由。再如,講授《老王》時,筆者這樣導入:“在我們周圍,有著這樣一些生活艱難的人。他們孤苦無依、朝不保夕,掙扎在生活的最底線;他們不被人重視,卻用一顆關愛的心書寫著屬于他們的善良和高尚?!笔箤W生一下子把握文章的主題,水到渠成地進入文章的學習。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也要簡化精煉自己的語言,提問突出重點,評價一語中的,總結高屋建瓴。學生長期在教師充滿魅力的語言感染下,必會把美感的種子深埋心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深遠而高效。
只有有效、實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才能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感,學有所悟。不刻意追求形式,只是在實實在在的課堂中去發(fā)現(xiàn)、挖掘、思考。
(編輯:楊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