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梅
創(chuàng)新能力,即創(chuàng)造出新的能力。實施素質教育,尤其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為重點。筆者擬從以下幾方面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談一點膚淺的見解。
俗話說得好: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此,作文教學必須注重材料的積累。葉圣陶老先生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遍_卷有益,讀名著更可以拓展知識,陶冶性情,提高欣賞能力。因而,每學期筆者都會選擇二至三部名著作為閱讀書目,讓學生讀而有感,感而有言。
另外,學生經常在網上瀏覽一些熱點評論,名人逸事等對他們開拓視野都幫助較大。電視、報紙也是學生接觸社會的平臺。
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因此,我們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地觀察和思考生活。
曾幾何時,諸多學生的作文素材讓人感覺似曾相識:寫母愛就寫雨中送傘,寫老師就寫燈下改作業(yè),病中補課等等。更有甚者,有的學生虛編故事,不惜以自己父母患重病、不幸去世等情節(jié)來博取閱卷老師的同情。但這種沒有真情體驗,杜撰出來的文章根本不可能撥動人的心弦,引起讀者的感情共鳴,只會讓人覺得虛假。
所以,應讓學生多留心日新月異的生活事物和社會現(xiàn)象,提倡他們寫觀察日記和心得感受,從而拓展視野,獲取豐富感人的生活素材和充沛的情感體驗。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文立意的創(chuàng)新就是運用求異思維進行的創(chuàng)新。對學生進行求異思維的作文訓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前,筆者先以幾例來說明,應一分為二地看待問題,努力找出與別人迥然不同的看法來。例如:“常在河邊走,也能不濕鞋”,“班門弄斧”是明智之舉,起點高,多向行家學習,“虎威也能假”,這都是一種成功的翻新。
在這種“逆向思維,反彈琵琶”的訓練中,學生異常活躍。經過兩次訓練后,學生那種模板式的文章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觀點、深度的思考。學生李某就這樣寫道:由于家里蚊蟲成患,苦不堪言,欲除之而后快,但打、噴藥都無濟于事。后發(fā)現(xiàn)屋后污水溝乃其滋生之所,清理后蚊子果然大減。由此感悟出做事要追根溯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行。
著名的語文教師于漪說:“一個好的作文命題,它能開啟學生心靈的窗戶,打開學生記憶的閘門,開拓學生廣闊的視野,對作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币淮闻既坏臋C會,筆者發(fā)現(xiàn)一個平時作文寫得有首無尾、空洞無物的學生,竟然將檢查寫得誠摯細膩,真情流露,且竟洋洋灑灑寫了近千字。這不禁讓筆者思考:我們的作文命題是不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呢?于是在以后的作文命題中,筆者努力從內容上捕捉他們生活的熱點,讓他們說自己想說的,寫自己想寫的。例如,《暢想2020》、《給我放天假吧》、《________我想對你說》、《我看上網》等命題作文都是這一想法的嘗試。果然,學生作文中說真話的多了,訴真情的多了。
曾有位學生以這樣的形式來寫母愛:“已知……求證……論證過程……結論……”這種類似做數(shù)學題的寫作方式不覺讓筆者眼前一亮。是啊,“母愛”是融于生活中的小事,溢于母子的爭執(zhí)里,以這種求證的方式來寫母子的意見分歧,母親對兒子的指引和教導,對兒子深深的愛,不正是一種突破嗎?孩子不就是在求證著什么嗎?于是筆者以此為例鼓勵學生進行形式的創(chuàng)新,學生的寫作模式不斷翻新,有些雖有不合理之處,但對他們來說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發(fā)揚學生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就需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出一個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只有師生感情融洽、心靈溝通了,學生才能敢于大膽設想和質疑。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平時,筆者特別強調作文要寫自己的獨特感受。在批改中,不論學生的感受是對是錯,只要發(fā)自內心,都應給予肯定和鼓勵。錯誤或片面的可以引導,重要的是激發(fā)他們的上進心和自豪感,達到激發(fā)寫作興趣的目的。
人都有表現(xiàn)欲,都希望自己的勞動成果能獲得眾人的肯定與贊美。因此,小到課堂的展示交流,優(yōu)秀作文上墻,大到編印校報,成立文學社,推薦發(fā)表,都是激活學生熱情的好方法。
總而言之,“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因此,教師一定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激發(fā)和保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