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虹
學生要想真正理解文意,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的感悟,通過“感悟”才能品讀出文章的妙處,才能內(nèi)化為自己的知識,從而提高言語能力。
從初讀階段來看,如果這篇文章寫的是人,那么,應該讓學生感悟這是一個怎樣的人;如果這篇文章寫的是事,那么,應該讓學生感悟這件事情的大概經(jīng)過;如果這篇文章是一篇說明性的文章,那么,應該讓學生感悟的是這一篇課文講述了什么樣的事物并且是從哪些方面來詳細說明的。所以,對于教師來講,需要通過審題來引導學生對一篇課文有一個大概的感悟。
比如,教授《灰椋鳥》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一下題目,之后可以向學生提問:“大家看了這個題目,你們腦海里閃現(xiàn)出來的問題是什么?”這時候,有的學生可能會說灰椋鳥是什么鳥,是什么樣子的。那么,在學生說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把樣子用板書寫出來,然后畫上一個問號。有的學生可能會說:“作者為什么要寫灰椋鳥?”在這一學生說出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又可以把寫字用板書寫出來,并畫上一個問號。有的學生可能會說:“灰椋鳥是生長在什么地方的?”在學生說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把兩字用板書寫出來,然后畫上一個問號。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按照板書上面的這些問題,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找到答案。這時候,由于學生是帶著問題在閱讀,所以,他們會帶著疑問認真閱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率。
在精讀教學階段,為了充分地把學生的感悟激發(fā)出來,通??梢詮奈鍌€小步驟來完成。
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想象,把課文上的語言文字畫出來,以這樣的文字和圖畫的有機整合,通過這樣的課文和畫面的雙重互補,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和體會課文。
在語文教材中,有一些課文,可以結合教學的目標,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的方式,不僅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提升,同時還能夠把實驗工程中的那些難點解決好,最終幫助學生對語言所描述的情節(jié)有一個充分的感悟。舉個例子,教師在向學生教授《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這一部分內(nèi)容的時候,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進行一些小實驗,比如可以讓學生自己制作出一個聽診器,通過這一過程,來讓學生感受到卡迪發(fā)明聽診器時候的一些體會進行感悟和理解。
這一點,主要是在學生學習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個任務,讓他們根據(jù)課文,自己動手制作出一個模型,或者是某一種類似的物品。這樣一來,不僅能夠使得學生對課文的感悟加深,而且學生的動手能力也能夠從中得到提升。
表演的形式,是一種創(chuàng)作性的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能夠把學生的創(chuàng)作意識充分的調(diào)動起來。學生在投入到動手、動口以及動腦的情景表演當中,學生必然能夠對課文有一個深刻感悟。
先對課文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再有一個整體的把握之后,當然不應該一把抓,而是應該讓學生針對課文的重點,針對課文中的難點,來幫助學生一起感悟。
到了熟讀的階段,教師要讓學生通過遷移性聯(lián)系,來逐漸感悟內(nèi)化。要通過知識的遷移作用,來讓學生學會熟讀,從而促使自己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提升,從而一步步讓學生對文字有一種獨到的悟性。而學生在有了這樣的悟性之后,就能夠遷移至表達,從而慢慢地能夠準確的對語言進行運用。
首先,教師應該要針對課文,精心設計出一系列的練習,來促使學生的感悟強化。舉個例子來講,教師在向學生教授完《姥姥的剪紙》這一篇課文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出這樣的練習題,讓學生用“不管________總________,無論________無論 ________,只要________”來編寫一段話。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就可以深刻理解這些關聯(lián)詞的具體使用方式,在這之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身邊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其中包含這些關聯(lián)詞,以此來強化學生的感悟。
其次,教師應該讓學生用這些關聯(lián)詞寫出一段話,寫好后讓學生進行相互交流,相互評價,以此來進一步強化學生對課文的感悟。
總之,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需要將新課程標準之下的理念,貫徹于閱讀教學中,不斷地把自己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調(diào)整和優(yōu)化,不斷地把自己的語文教學思想更新,最終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