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芝蓮
隨著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多媒體已成為普遍的教育手段,它從根本上突破了傳統(tǒng)教育的時空局限,拉近了文本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在圖、文、聲、像一體的教學中盡情地欣賞、品味文本,進而有效地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促進了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利用多媒體,能撥動學生的心弦,像磁石一樣緊緊吸引學生,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
在教學漢字“田”時,屏幕上首先出現一片綠油油的田地,隨著鼠標的控制,那綠油油的田地就演變成了一個色彩鮮艷的“田”字。學生看到這奇妙的變化,不禁興奮地拍起手來,異口同聲地說:“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學生的識字興趣被激發(fā)了,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變化,使原本抽象的漢字變得具體可感,學習生字因此變得輕而易舉。學生如要了解某個生字,輕輕一點,電腦屏幕上就會出現相應的圖畫;輕點“筆順”選項,電腦就會自動演示生字的筆順,類似傳統(tǒng)的描紅;點擊“結構”,就會顯示生字的偏旁、結構和筆畫數;看圖識字,只要將相關的字拖到圖上就可以了。
再如,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激起了學生的共鳴。上課開始,呈現在學生面前的是一幅烈火燃燒下的“圓明園的毀滅”的課題圖,只見有著輝煌建筑的背景圖上,“圓明園的毀滅”這七個大字的每一筆每一劃都騰起洶洶烈火,似乎要把一切都燒成灰燼,大火燃燒在圓明園,更燃燒在學生們的心田。目睹此景,學生們禁不住發(fā)問:“圓明園是一處怎樣的景觀?為什么會被烈火焚燒?是誰點燃了這可惡的烈火?”帶著這一連串的問題,學習情趣陡然高漲,教學過程由“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文本描寫的情景都是學生陌生的、無法想象的,教師往往需要費盡心思地營造氛圍,想法設法地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和思維器官,使他們能進入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運用多媒體就能很容易地達到此目的。
《美麗的小興安嶺》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我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課件,讓學生感知小興安嶺的地理位置,懂得它“一年四季景色誘人,是一座美麗的大花園,也是一座巨大的寶庫。”接著放映錄像,帶學生做一次到小興安嶺的虛擬景象旅游。隨著優(yōu)美的音樂,小興安嶺四季美景一一展現在孩子們面前。孩子們陶醉其中,不時指點著,發(fā)出一聲聲驚嘆。在優(yōu)美的情境之中,孩子們真切地感受著生機勃勃的春,草木茂盛的夏,果實累累的秋,雪景壯麗的冬。在聲、色、光、影中,學生對小興安嶺美的向往油然而生。
精彩的畫面,生動的情景,可以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復雜的內容條理化,形象具體,重點突出,易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準確豐富的知識,從而促進學生理解能力地培養(yǎng)。
在教學《詹天佑》一課時,對于“‘人字形線路’、‘兩端向中部鑿進’和‘中部鑿井法’”的理解,憑講解、想象,再加上畫圖,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而通過課件演示,學生一下子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這樣不僅突破了教材的難點,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詹天佑針對不同情況采用不同方法的靈活的創(chuàng)新思維,以及他在實踐中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
著名語文教育家于漪說:“語文沒有唯一的答案,中國語言文字的模糊性決定了文學作品的豐富性和多義性?!痹谡Z文教學中,教材中一些問題的解答是多樣化的,教師要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
在教學《鳥的天堂》眾鳥紛飛的熱鬧場景:“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樹枝上叫,有的飛起來,有的在撲翅膀。”我用多媒體播放了這一情景。學生欣賞完之后,興味未盡。我便借機讓學生想一想鳥在干什么,它們在說些什么。學生爭先恐后,紛紛舉手。有的說,鳥媽媽在喂鳥寶寶吃蟲子;有的說,鳥兒在比賽飛行,選拔飛行冠軍;有的說,小鳥在學習唱歌……答案各式各樣,精彩紛呈。運用多媒體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說話能力,變“要我說”為“我要說”。
總之,多媒體這一現代教學手段,在激發(fā)興趣、再現文本、突破重難點、培養(yǎng)發(fā)散思維等方面有著無與倫比的優(yōu)勢,是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只要教師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正確把握多媒體教學的最佳時機,就會使你的課堂煥發(fā)出青春的活力與誘人的魅力,使你的教學如虎添翼、如魚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