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家梅
作文啟蒙教學奠定學生作文的基礎,對學生今后的發(fā)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教師,我們都希望學生們能拿起筆來寫出自己的親身經歷,抒發(fā)心中的真實情感,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記錄一個個精彩的瞬間,留下一個個幸福的回憶。但事實卻與此相反,真正享受著寫作樂趣的學生寥寥無幾,更多的學生備受煎熬,真是“提起寫文章,不如變婆娘”。如何才能讓啟蒙作文教學落到實處呢?在這里,我把自己多年來小學作文啟蒙教學的點滴做法記錄下來與大家分享。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個學生無論有多精彩的經歷,多高的寫作熱情,懂得多少寫作技巧,如果胸中無米,囊中無物,也無法成文,久而久之,寫作的激情也會消磨殆盡。因此,我非常重視學生的積累。
什么時候開始積累并沒有個定論,我認為一年級學生學完拼音之時就是開始書面積累之時。生字、好詞、佳句、精彩的語段、歇后語、諺語、名人名言、古詩等都是積累的對象。積累冊的名字叫“采蜜本”,如魯迅所言:“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倍囝I域的知識,多渠道的獲得,多形式的表達,這樣的“采蜜本”包羅萬象,是學生學習各種知識的整合。除了書面積累,還要重視生活積累,生活是創(chuàng)作的源泉。養(yǎng)成寫日記的習慣是積累生活素材的好方法,它教會學生觀察生活,留心生活。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模仿是人的一種自然傾向,從小孩時就顯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動物,就在于人在有生命的東西之中是最善于模仿的。人一開始學習,就通過模仿?!本拖駥W習書法的人,必先描紅臨摹。寫作也是如此,只有不斷仿寫,在一次次仿寫中磨練寫作技巧,提升寫作能力。學有所得,他山之石為己用,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
課本中精彩的句子,優(yōu)美的片段隨處可見,文質兼美的文章也是屢見不鮮,這些都是可精耕細作的“好帖”,是我們仿寫的切入點。如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石榴》一文第四自然段,這樣寫石榴籽的:“這時,你摘下一個石榴,剝開外皮,只見瑪瑙般的子兒一顆顆緊偎在一起,紅白相間,晶瑩透亮。取幾顆放入口中嚼一嚼,酸溜溜、甜津津,頓時感到清爽無比?!蔽闹械倪@段話主要寫了石榴籽的形狀、顏色、味道,疊詞及比喻、擬人手法的運用,更讓人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美,結構的精巧。我讓學生反復誦讀,并布置任務:回去品嘗一種水果——橘子,然后仿寫。有學生這樣寫道:我從袋子中取出一個橘子,它有我的拳頭大小,黃澄澄的,可愛極了。我輕輕的剝開它的外皮,頓時一股酸溜溜的味道沖進了我的鼻子,讓我口水直流。橘皮剝開了,像一朵盛開的蓮花。里面的果實好似金色的小南瓜。我數(shù)一數(shù),共有十個橘瓣,就像十個親兄弟,緊緊的抱成一團,掰下一瓣,像小船,像月牙,還像鐮刀……看得我直流口水。我小心翼翼地撕開它外層那透明的薄薄的皮,露出了許多像晶瑩珍珠似的小籽。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嘴里立刻感到一股清香,甜水一直流到了心里……
這樣,文章的語言之精美,結構之嚴謹,通過堅持不懈的仿寫,就會遷移成學生自身的寫作技能,學生寫作時就可以信手拈來,靈活自如地運用了。
皰丁解牛,游刃有余,這一方式也適用于攻克寫作難關。怎樣運用呢?簡單來說,就是把大習作分解為一篇篇小習作,這樣就降低了習作的難度,學生寫起來就容易多了。
比如寫景的習作。這類習作較寫人記事的難度大,學生往往無從下筆,或下筆無物。在寫《春》這篇文章時,要求學生緊扣能表現(xiàn)春天特點的景物來寫。我們先把它分解一下,讓學生先抓住自己喜歡的,有代表性的景物先寫,草、花、風、雨、人等幾個方面,再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這樣學生眼中的景物就清晰了,寫起來也沒那么難了。
拳不離手,曲不離口。習作也是練出來的。一種體裁的習作,應多角度的反復練習,才能熟練掌握。這就要對同一篇習作進行分類練習,如寫一個你熟悉的人,按描寫對象分,可分為同學類、老師類、親朋類,按內容分,可分為表揚類、批評類、勸慰類。利用小作文練習和寫周記的機會,這樣一類一類地練,在老師的幫助下進行有效的小結、反思。幾篇下來,這一類題材就可以熟練掌握了。
以上就是我這些年啟蒙作文教學中的點滴做法,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思想特點,簡單但行之效。我的學生從不懼怕寫作,讀書,積累己成為他們的常態(tài)。老師只要用心找到適合學生特點的寫作方法,再夯實積累訓練,多賞識學生的文章,給他們成功的體驗,學生就會愛上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