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杰
【摘 要】生物教學的核心是人本,是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生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捍衛(wèi)學生“學”的神圣,堅持“把學習還給學生”。為此,教師要探索與實踐生物智慧課堂。
【關鍵詞】生物 智慧課堂 探索與實踐
智慧是一種能力,是對問題能迅速、靈活、正確地理解和處理的能力。生物教師堅持與實踐智慧課堂,能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樂學、能學、會學。學習的最高境界是無師自通,為了讓學生接近或達到這種境界,生物教師必須構建智慧課堂。
一、智慧課堂的要件
著名課改專家、《中國教師報》總編助理李炳亭認為,高效課堂要找準一個“核心”——課堂上的師生關系,抓住兩個“關鍵”——小組學習和導學案,掌握三種“技巧”——獨學、對學和群學的學習形式。智慧課堂是教師在充分了解學情,透徹掌握課程標準與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導學環(huán)節(jié)的前提下,靈動地調控課堂45分鐘的教學過程。
二、智慧課堂的探索與實踐
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人類的起源與發(fā)展》課程智慧課堂探索與實踐如下:
1.對學、群學——調整認識
教師:對于“人的個體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同學們容易理解,而“人類從哪里來?”這個問題,大家解答起來比較困難,請同學們通過同桌交流、學習小組交流的方式來探究第二個問題。
學生交流并匯報討論結果。
教師:點評學生匯報內容,介紹人類起源的“神造說”和與“進化論”兩種不同的觀點,引導學生進行第二輪討論。
2.觀察、閱讀——明確特征
教師:關于人類起源的說法,到底是“神造說”正確,還是“進化論”正確,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比較觀察長臂猿、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四種現(xiàn)代類人猿與人類的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慣、生存方式、運動方式、大腦發(fā)育程度及語言表達能力,相信大家能得出更加科學的結論。
學生:分組朗讀、觀察、討論、匯報。
教師:講述一千萬至兩千萬年前東非劇烈的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對當?shù)厣止旁成娣绞降挠绊懸约吧娣绞阶兓瘜旁成眢w結構的改變。
學生:分組觀察、比較露西髖骨和下肢骨與森林古猿、現(xiàn)代人類髖骨、下肢骨的形態(tài)差異,推斷她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并寫出書面匯報材料。
教師:(1)指定三個組代表交流本組的討論結果,隨機指定幾名學生點評上述三個組長的匯報內容。
(2)人類在發(fā)展過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越來越強,對環(huán)境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請同學們兩人一組觀察、比較、分析從猿到人的進化示意圖中人類所用工具的變化以及不同工具對環(huán)境的影響能力。
學生:觀察、分析、討論、組間交流。
3.反思、探究——深化認識
教師談話:恐龍曾經(jīng)長期稱霸于地球,但它們最終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而滅絕了。人類目前是地球上對環(huán)境適應能力最強、對環(huán)境影響能力最大的生物,人類有可能遇到恐龍一樣的災難,因為無法適應環(huán)境的劇烈變化而遭遇滅頂之災嗎?人類怎樣才能長久地在地球上生存呢?請大家提出各自的見解。
學生:分組討論,各組寫出書面匯報材料。
教師:點評匯報材料,與學生談話交流。
人類制造的工具越來越復雜,能夠用火燒烤食物,促進了大腦的發(fā)育。人類有了豐富的語言,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從而使人類逐漸成為自然界的強者,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生物圈的面貌,但是,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如果毫無顧忌地濫砍濫伐、亂捕亂殺,一味地追求經(jīng)濟利益,必將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威脅人類生存,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劇烈變化,人類可能會遭遇恐龍一樣整體毀滅的災難。請大家向人類提出建議,怎樣與環(huán)境和諧相處?
學生:分組討論并書寫建議。
教師:指定組代表匯報,指定學生點評。
三、智慧課堂心得
通過智慧課堂的探索與實踐,我體驗到:生物智慧課堂是在對學生深入了解、充分信任、對教材內容吃透整合的基礎上,科學設計、靈活引導,力爭讓每一次對話都成為師生內心情感的流露,每一次學生觀察、閱讀、討論和探究都成為個人見解和個人才智的展示機會,使課堂充滿生命的靈動,從而使個性的魅力得到提升,讓師生、生生之間和諧、高效、靈動地交流與成長,從而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一步一步地向“無師自通”的最高境界靠攏。
【參考文獻】
[1]項家慶.高效課堂的理念與實踐[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3(3).
[2]李炳亭.高效課堂理論與實踐——我們的教育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