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摘要:隨著科學知識的不斷發(fā)展和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化學課堂教學的偶然性。這就要求化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適應現(xiàn)代教學的需要,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進程;或在教學過程中面對意外發(fā)生的事情,快速調整教學方案,采取新的措施,圓滿完課堂成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初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如何做到提高初中化學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的利用各種教學條件及教學資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及師生之間的配合作用,做到傳授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下面結合自己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談談幾點體會。
一、優(yōu)化課堂教學,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
教學化學的重要任務就是掌握概念、原理、實驗的基本操作等。但就學生獲得正確結論的過程來說,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往往重視不夠。在新理念下,教學方式已有較大的改變,不僅重結論,而且重過程,重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重視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制取氧氣”教學中,不妨嘗試這樣的方法:分組討論→組裝裝置→動手實驗→匯報成果→發(fā)現(xiàn)錯誤→總結經驗,教師事先沒有指出實驗裝置中的細節(jié)問題。實驗結束后,學生開始匯報自己的實驗情況:有的學生觀察到導管內有紫紅色物質濺出,使水槽中的水變紅色,從而想到試管口需要放置棉花的道理,學生們還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紙、玻璃絲,等等;有的學生觀察到在實驗結束時插在水槽內導管中有水在倒吸,從而認識到實驗結束時先移出導管后撤酒精燈的重要性,等等。通過改變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不僅掌握了實驗室用高錳酸鉀固體加熱制取氧氣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在親身體驗中悟出了道理,這對于他們今后的學習是很有幫助的。這種教學方式不僅重結論,更注重過程,重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
二、設計好化學教學方案
(一)要熟練地掌握教材。
教材是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據(jù),教師只有對教材的高度熟悉,對教材相關的知識點做到博學精通,心中有數(shù),以及注意對教材內容的前后聯(lián)系,這樣才能回答和處理學生就教材內容提出的疑問,也就能就教學情況變換教學方法。
(二)要熟悉學生情況。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學生的知識能力及興趣愛好、課外閱讀等方面的情況,把握學生的思維動向。對同一個問題,由于每個學生知識基礎和思考的角度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思維的脈搏,關注學生認知發(fā)展的動向。
(三)要充分備課。
備課實際上是在腦海里活現(xiàn)上課情景,既要把講課的內容、方法、步驟仔細推敲、揣摩,又要在頭腦中裝著學生,形成一個在腦海中上課的情景。如果在備課過程中多從學生方面考慮,會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應變能力。
三、注重教學方法的選擇
改革教學方法,加強雙基,重視智力發(fā)展和能力培養(yǎng),運用啟發(fā)式教學,充分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精講多練的教學思想,要善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云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認真學習中考考綱,抓好初三化學的起始教學:要通過加強實驗,聯(lián)系生活,生產實際激發(fā)學習化學的興趣。按教學目的要求,處理好教材,使學生易于理解掌握。學生學習中最易出差錯的是化學用語,最難理解的是氧化物、酸、堿、鹽及其互相轉化,最靈活綜合的計算是溶解度、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密度等的計算,也是容易引起兩極分化的知識點。二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向45分鐘教學要質量。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充分考慮教與學的各種因素,堅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原則,根據(jù)化學學科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等,設計好符合教學規(guī)律與教學原則的教案。一節(jié)化學課一般包含有新課引入,講授新課,課堂例題,鞏固訓練和課堂小結等幾個部分。三是重視抓好雙基教學,重視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各章結束后要及時檢查學生掌握基本技能與能力的程度。
四、優(yōu)化對教學內容的掌控
對于確定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在明確教學目標、掌握學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的前提下,準確把握其深度、廣度和梯度,應當做到認真鉆研教材,掌握教學要求。首先應統(tǒng)攬全章內容,劃分單元之后,再回到每節(jié)課的內容上,運用整體―部份―整體的分析方法,做到每節(jié)課相互串聯(lián),在教法及知識結構上不脫節(jié)。在挖掘教材優(yōu)點的同時,應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有目的地翻閱資料,從中尋找最新的有關背景資料,選擇較好的表述方式,好的典型例題,好的演示方法及適宜的輔助練習等,以彌補教材某些方面的不足。例如初中化學“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學中,結合課文的特點,通過查閱資料、文獻,得知“海嘯”和“颶風”等的形成也與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有關,因此在上課引言時,采用幻燈把“海嘯”和“颶風”引起的災難性的場景呈現(xiàn)在同學面前,讓學生發(fā)揮其豐富的想象力,找出他們引起的原因,從而激發(fā)同學的求知的欲望,再根據(jù)同學在日常生活中已知的知識,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化學實驗相結合,打破書中原有的格局,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通過觀察、交流討論,得出正確的結論,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掌握了該堂課的知識,教學效果良好。
五、注重化學語言能力,發(fā)展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利用實驗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直覺興趣是容易湊效的,但不持久,也不是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只有充分鞏固學生的認識興趣,把學生的興趣引向揭露事物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的因果關系中去,引向教學目的和任務,興趣才能趨于穩(wěn)定,應該讓學生掌握化學式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原則和方法及各符號的意義,加深對概念、原則、定律、規(guī)律的理解,培養(yǎng)演繹、推理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理解識記能力,要在適當?shù)囟嘤枚嗑氈校寣W生靈活運用。讓學生具有駕馭知識的本領。
總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fā)展的主體。課堂教學是一種教學形式,教師的一堂課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系統(tǒng)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思考和學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才能達到課堂教學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