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娜
【內容摘要】素質教育時代,作為藝術學科的音樂教學越來越受到廣泛關注,教師也在不斷探尋高效的課堂教學手段。隨著生本教育理念、本位教學概念的滲透,新時期的音樂課堂已然走向本色回歸的全新方向,以期讓課堂摒棄形式,注入真實,讓學生更純粹地感悟音樂靈魂。
【關鍵詞】初中音樂 本色高效 教學策略
新時期開放化、個性化的教育思想,為音樂教學帶來了勃勃生機,課堂涌現(xiàn)出不少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但在更為寬廣的教學空間下,音樂學科的自然本色也相應地有所忽略。音樂有著鮮明的藝術特色,教師應當聚焦這些本色閃光點,還原音樂的自然、純美,讓學生從最簡單、最生態(tài)化的音樂學習中拋卻浮華,感受真實,沉淀價值,穩(wěn)固基礎。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注意追根溯源,盡力為學生展示音樂藝術的原汁原味,關注學生的能力提升,從深處導入,多角度發(fā)散。
一、注重生活探尋,提升音樂熱情
音樂從生活中起源,音樂作品中也無不包含著豐富的生活信息,可以說音樂的本色特點可以從對生活的探尋中一一呈現(xiàn)。為此,教師要將生活作為音樂自然本色提煉的一個重要切入點,帶領學生積極地發(fā)現(xiàn)生活,挖掘生活中的音樂點滴,讓音樂從生活中閃光,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認知中豐富音樂知識,強化信息接收,有效對音樂內化吸收。在實施中,教師要充分收集貼近學生認知的生活化信息、素材,建立起學生的生活感知意識,讓學生主動加入探尋,從近在身邊的生活信息中品味音樂,感受音樂的本源,激發(fā)起學習熱情。例如,在進行初中音樂七年級《好大一棵樹》的教學中,教師便利用鮮明的音樂主題,引導學生走進生活發(fā)現(xiàn)音樂的關聯(lián)性,感受音樂簡單而不失特色的呈現(xiàn)。教師由“人與自然需要和諧,生活需要綠色”的觀點著手,讓學生們討論樹在生活中的印象。有人說“小時候最喜歡在大樹下乘涼,捉迷藏”;有人說“看多了城市里的高樓大廈,特別渴望多看看綠樹”;還有人說“樹也是很美的風景,清爽的綠讓人怡然自得”……在越來越積極,越來越豐富的表達中,學生們充分感受到質樸而緊密的音樂與生活的融合,在熟悉中完善了音樂深度理解。
二、堅持教材為本,挖掘音樂內涵
無論是哪個階段的音樂教學,所圍繞的基礎都是音樂教材,但是,隨著教學手段的多樣發(fā)展,在數字化教學工具的影響下,教師可利用、可拓展的音樂視野大大增加,由此也導致了對音樂教材的淡化。教材是音樂教學的原始依據,是科學化引導的基本內容,新時期的教材改革讓音樂課本的設計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更加能夠對教學起到有序引導的作用。為此,音樂課堂教學還要回歸到教材上來,以教材為本,對音樂學習的深度內涵進行集中挖掘,讓學生找準音樂學習方向,精學、深思,走出踏實、穩(wěn)固的學習腳步。例如,在學習初中音樂八年級《走進西藏》時,教師圍繞教材“掌握藏族歌曲的特點,熟悉藏族文化的內涵”的要求,首先用圖片介紹的形式來充實學生們對截然不同的西藏的了解,讓學生對西藏的歷史、地理環(huán)境有一個基礎的認識。教師還著重配合教材歌曲的伴奏音樂對藏族樂器“扎木聶”等做了介紹。最后,則是熟悉藏族歌曲的唱腔特點,以及載歌載舞的豐富形式。在一系列的音樂元素的系統(tǒng)挖掘后,學生們對藏族歌曲燃起了了解興趣,也增加了認識深度,感受到音樂的熱烈歡快特點,有了這些教材輔助,學生們在其后的練唱學習中表現(xiàn)得十分輕松和出色。
三、緊抓音樂特征,強化音樂理解
音樂給人的感知首先體現(xiàn)在音樂本身獨一無二的特征上,每首音樂都有其不同的特征,以及其所反映出來的不同藝術價值。因此,要實現(xiàn)對音樂的本質追求,還必須要從音樂特征上找到體驗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事先做好對音樂內容的深度剖析和研究,還要引導學生參與音樂特征的發(fā)現(xiàn)感受中,讓學生捕捉到深度音樂特征,從豐富的音樂認知面中強化音樂理解,拓展音樂能力。教師要注意對音樂特征凸顯點的截取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興趣,要為課堂帶出引人入勝的效果,要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透徹。例如,在進行八年級《唱臉譜》的學習中,教師戴著一個京劇臉譜面具走進課堂,在學生們驚訝、欣喜的反應中,成功帶出了音樂的特征,并且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師還向學生們展示了幾個典型的京劇動作“碎步”、“疊袖”等,讓學生們增強對京劇的進一步了解。接著,教師通過歌詞“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等直白鮮明的京劇臉譜特色來鞏固豐富印象。最后,則從現(xiàn)代與傳統(tǒng)結合的歌曲中單列出了京劇伴奏樂段,讓學生們理解京胡、弦子等京劇樂器所帶出的獨特節(jié)奏感。對音樂特征的著重學習讓學生了解到了原汁原味的京劇文化。
四、圍繞審美啟發(fā),完善音樂感知
音樂是藝術的制高點,因此音樂和美從來就無可分離,音樂中的審美教育貫穿著音樂教學的各個階段。只有優(yōu)化了音樂審美意識,培養(yǎng)了音樂審美能力,才能夠讓學生憑借音樂的本能去深度感知音樂,升華音樂。
1.聆聽感知
聆聽,是對音樂藝術最直接的感知反應,在教育新理念下的初中音樂課堂,教師對聆聽的音樂本色活動關注卻越來越少。聆聽,是一種音樂體驗形式,更是一種音樂感知渠道,聆聽能夠讓學生們調整情緒,增強專注力,聆聽的過程則是從音樂展示到音樂靈魂的漸進滲透。學生們能夠從聆聽中感受到音樂元素的跳躍變化,能夠由變化激發(fā)起感受起伏,加強情緒帶動。聆聽不需要多彩多樣的輔助手段,它只是最原始、最本真的音樂體驗方法,但是它卻能將學生帶入最深刻的音樂精神交流中。對此,教師要做好內容選材,注重材料的可聽性,深度層次性等。例如,在學習初中音樂九年級《黃河船夫曲》時,教師以聆聽貫穿整個課堂。首先是讓學生們靜靜聆聽整首歌曲,熟悉了解歌曲內容,在學生們被激昂的曲調張力,和諧爆發(fā)的協(xié)奏形式充分吸收。整體了解后,教師又讓學生進行分段聆聽和延伸聆聽。從歌曲開始的渾厚朗誦詞,到歌曲中大量的“號子”特色,以及教師特意增加的黃河濤濤流水聲、黃河瀑布氣勢磅礴的震撼聲等聆聽吸收中,學生們的感知理解明顯地“更上一層樓”。從聲音曲調的變幻組合中,學生們對歌曲中的拼搏內涵有了烙印式的記憶。
2.情感升華
音樂審美的深度層次將最終指向情感,情感是音樂的精華部分,凝聚著音樂審美的最大發(fā)散力。因此,通過情感體驗來強化音樂審美感知,對學生來說是由淺入深的拓進,是發(fā)自內心理解啟發(fā)的有效途徑。情感感知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真實感受,延伸出學生對音樂的思考與品位,不僅充滿了正面能量,還適時地引導著個性力量,讓學生可以從不同的認識角度,不同的感受細節(jié)去理解音樂,拓展音樂。在教學實施中,教師要抓住音樂的情感爆破點,引帶出能夠激起共鳴的情感升華面,讓學生在情感啟發(fā)下升騰出深刻的感悟。例如,在進行初中音樂七年級《龍的傳人》學習中,對這個學生們可以說從小就耳熟能詳的音樂內容,教師采用了情感啟發(fā)的方法來為學生建立興趣點,開啟情感共鳴。教師從我國民間“龍的傳說”入手,將學生們帶入音樂主題,再結合我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延續(xù),著重引導了近代由弱崛起,對外抗爭的愛國情懷線索。在一步步牽引下,學生們“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對“龍的傳人”所經歷的掙扎、困苦、崛起、驕傲等情感細節(jié)投入了深度的體驗,并結合現(xiàn)實情感升華出自己作為“龍的傳人”的理想與期待。
音樂教學所面對的不僅僅是音樂內容本身,卻是與之關聯(lián)的,從生活所見,到精神所感的整個浩大的精神世界。在豐富的資源下,教師時刻不能忘記音樂本色的核心,要緊緊圍繞本色探尋與挖掘,讓學生從“純”與“簡”中啟發(fā)感知,從“美”與“內涵”中發(fā)揮靈性。
【參考文獻】
[1] 吳瓊茜. 初中音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之微探[J]. 新課程(上),2013(10).
[2] 梁琴. 關于初中音樂教學藝術的思考[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3).
[3] 楊小亮. 關于初中音樂教學的幾點思考[J]. 文理導航(中旬),2013(12).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桃溪中學)